中日甲午戰爭簡介 《馬關條約》的危害


  大家好,我們將在這一站中來介紹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末期,統治階級腐朽沒落,東西方列強都將手伸向中國。日本早就對中國朝鮮窺視已久。中國對日本的野心也有所察覺,中法戰爭後也積極建立水師。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6月8日抵朝。日本以欺詐手段誘使清軍入朝,後以此為借口,大量派兵入朝。7月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成立傀儡政府。25日,日本軍方突襲清軍。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時,日本明治天皇也發佈宣戰詔書。
  
  8月上旬,清軍總兵衛汝貴、馬玉崑、左寶貴和副都統豐升阿的率軍兵分四路抵達朝鮮平壤。8月中旬,日本向朝鮮增兵,並伺機攻佔中國奉天(瀋陽)以及遼東半島。9月初,日軍兵分四路向平壤推進。9月15日,日軍攻入平壤,葉志超等棄城而逃。26日,清軍全部退回鴨綠江以北中國境內。
  
  日軍在奪取朝鮮半島的同時,又將艦隊開赴黃海西部,取得黃海制海權。9月上旬,清廷派北洋艦隊護航赴朝鮮運兵船。9月17日,北洋艦隊在返航時遭到日軍戰艦襲擊,5艘艦被擊沉,4艘被擊傷。
  
  清軍以四川提督宋慶為諸軍總統,駐守鴨綠江。兵力呈一線部署,防線分中、東、西三段。九連城為主要防禦陣地。但防禦各部之間缺少協同,縱深內又沒有強大的預備隊。日軍第1集團軍很快就攻破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繼而在虎山附近的江面搭建浮橋搶渡成功並攻取了虎山。其餘各部清軍得知虎山失陷,竟不戰而逃。9月26日,日軍順利佔領九連城和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
  
  同時,日軍第2集團軍在軍艦的掩護下,開始從旅順後路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登陸持續十多天時間,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攻陷金州(今屬大連)。7日,日軍沒遇到任何抵抗便佔領大連灣。17日,日軍逼近旅順口。駐守旅順口的清軍經互不統屬,官兵軍心渙散。18日,日軍前鋒攻打土城子,只有徐邦道總兵指揮軍隊抗擊。22日,日軍攻佔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遼東戰場自鴨綠江防線崩潰後,鳳凰城(今遼寧鳳城)、岫巖、海城等地相繼淪陷。清政府為了挽回敗局,調兩江總督劉坤一指揮關內軍事,並以湖南巡撫吳大澂和宋慶為幫辦。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多次反攻海城,接連受挫。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出擊,3月4日,攻佔牛莊(今海城西北),7日攻取營口,9日,攻陷田莊台(今大窪南)。10天之內,清軍在遼東戰場全線潰敗。
  
  威海衛失陷後,清廷派李鴻章赴日議和。4月17日,中日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中日戰爭前,清政府與日本都有怎樣的作戰方針?
  
  日本戰前制定了海陸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主要的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的直隸(今河北)平原與清軍主力進行決戰,擊敗清軍主力迫使清政府屈服。並且海上作戰是決定此次戰事的關鍵。為此,又將作戰計畫分成兩期:首先以陸軍攻佔朝鮮,牽制清軍;海軍則相機與清海軍主力決戰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看海軍戰況決定下一步計畫。
  
  而清軍在戰前沒有一個明確的作戰計畫。由於統治階級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戰前沒有一個專門的作戰機構,更沒有一個兼顧全局的戰略部署。
  
  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和日本都有什麼樣的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後,中日雙方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兩款。清政府向日本賠償軍費白銀2.3億兩,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等,喪失了大量的國家主權。日本既佔領了台灣等島嶼,又獲得了2.3億兩的白銀。這些使日本的經濟迅速發展,並進一步擴大了軍備。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清政府簽訂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的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推進了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