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胤祀,清朝宗室,康熙帝第八子,是中國清朝歷史上最悲情的貝勒爺,是九子奪嫡的政治犧牲品。
愛新覺羅·胤祀(祀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1726年),清朝宗室,清聖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
胤祀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不拘泥於規制與名分,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厚。康熙交辦他的種種事務,也讓他的才幹有一定施展機會, 從而受到不少朝內大臣的肯定,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薨於康熙四十二年)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因為廣善庫事宜讚揚八阿哥不務矜誇,聰明能幹,有德有才。
胤祀不僅親近同宗貴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極好的口碑。他的侍讀何焯系當時著名的學者、藏書家、書法家,嘗學於錢謙益、方苞等人,以擅長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貢生,但因為人“生性率直”、“經常當面責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後屢試不第,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李光地薦其博雅,康熙召試,命直南書房。次年賜舉人,復賜進士,選庶吉士。後來很快命侍讀八阿哥於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貝勒府期間,與胤祀甚篤。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何焯之父死,他將身邊的幼女交由胤祀的福晉郭絡羅氏照看,便奔喪回裡了。胤祀還曾托由何焯為其在江南購書。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索額圖因涉嫌謀逆而被關押,皇儲之間的矛盾已然升級。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帝出塞行圍時,隨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君臣均面有憂色,康熙親自迴鑾看視。九月,胤祄死。而皇太子胤礽對其弟之死,毫無友愛之情,就更加深了康熙對他的惡感。胤礽受到康熙帝的斥責之後,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軍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幃幄扒裂縫隙向裡窺視。此舉動使康熙帝日夜戒備,深為不安,終於是年九月初四日拘執太子。旋即,九月初七日,康熙令留京的胤祀署內務府總管事。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尤其在當時諱暗不明、滿朝震動的情況下,更是體現出康熙對他非同一般的信任與器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回抵京城。十八日,遣官以廢皇太子事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將胤礽幽禁於鹹安宮。對太子位覬覦已久的皇長子胤禔此時蠢蠢欲動,大有捨我取誰之意,遭康熙嚴斥,謂其“秉性躁急愚鈍,豈可立為皇太子”。逢此重創,胤禔自知無望承繼大寶,便向父皇推薦八阿哥,言“看相人張明德曾相胤祀後必大貴。今欽誅胤礽,不必出自父皇之手。”此番言論惹得康熙勃然大怒, 此時的康熙認為胤祀有希冀大寶之心,對其予以防範。
次日康熙再召眾皇子至乾清宮,說胤祀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將將其鎖拿治罪。向來與胤祀交之甚深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帶了毒藥前去阻諫,胤禵於言語間衝撞了康熙,康熙帝非常生氣,拔刀相向,欲誅胤禵。虧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眾皇子叩首懇求,康熙方才收刀,命諸皇子將胤禵責打二十板,逐出宮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場父子間的流血衝突。[3] 不日,張明德一案審結,康熙帝於是說胤祀聽聞張明德狂言竟然不奏聞,所以革去貝勒,為閒散宗室。張明德情罪極為可惡,被凌遲處死,行刑時令與此事有干連的人都前去觀刑。[4] 此案剛剛結束,皇三子胤祉又於十月十五日奏稱大阿哥胤禔與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合謀魘鎮於廢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謬。康熙大怒,再加追查, 方知張明德一案胤禔才是罪魁禍首,胤禔聽說張明德有武功高強之人, 便收買他打算行刺太子, 又聽說張明德曾去勸說八阿哥刺殺太子而被胤祀趕走一事,遂在太子被廢後 向康熙報告, 欲把禍水東引至胤祀,康熙查明白一切後,便革去胤禔王爵,幽禁於其府內。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二十三日康熙生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召見胤祀,隨後又召見胤礽。繼而內侍傳諭說:“自此以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不知康熙與胤祀相見時都談了些什麼,但料想父子之情猶在。並恢復了胤祀貝勒爺身份。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祀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週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父皇一同回京。這原也沒什麼,但壞就壞在他托太監送給康熙的老鷹打開來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再責胤祀, 並說:“自此朕與胤祀,父子之恩絕矣。”史稱“斃鷹事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 ,經隆科多一人口頭傳達,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對於胤祀而言,他一生最為不幸的時刻也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