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史趣味之最:末代狀元劉春霖最終成為家教

  科舉制在中國實行了1300多年,有據可查的狀元約有700多人。許多讀書人的命運因為科舉都發生了變化,因此他們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

  在長達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也出現了一些比較有特點的人物。比如: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則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鹹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他倆當時年齡都不滿18歲;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他直到70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的夙願。

  末科狀元曾當家庭教師

  古裝戲中常有秀才中舉後借錢發賞的橋段,科舉制的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就是如此。劉春霖在1904年中了狀元,而清政府在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因此,劉春霖也就成了末科狀元。

  在清代狀元中,劉春霖的家庭出身實在好不到哪裡去。其父劉魁書是直隸省一個老實純樸的農民,清政府腐敗,總有繳不完的苛捐雜稅,鬧得民不聊生。生活實在過不下去了,劉魁書投奔保定府一個親戚家。通過東求西碰,劉魁書總算在府衙裡謀到一個差事。劉春霖兄弟二人留在鄉下,白天跟伯父一起下地幹活,晚間便擠在一盞豆油燈下刻苦攻讀。劉春霖跟他的哥哥劉春堂(1903年進士)小時候都很聰明好學,一起拜本村劉春熙做啟蒙老師。

  劉春霖幾歲時就練得一手好字,並出口成詩。他十來歲就頭紮紅頭繩趕集、闖廟會,書寫對聯出售,求購者很多,有「小書法家」之稱。當時要參加科舉考試,還有許多苛刻的規定。比如應試童生必須「家世清白」,凡娼、優、隸、卒的子孫,不得應試。凡此四種,須退免三世後方可應試。又如,應試生在參試前必須辦「廩保」手續,即要有「廩生」保舉。所謂「廩生」,是明清時代對那些有資格在縣、州或府裡領取一定生活費的秀才的稱呼。

科舉史趣味之最:末代狀元劉春霖最終成為家教

  光緒十三年(1887年)縣試,劉春霖兄弟倆就因為窮得請不起保人而被排斥在試院門外。不過,他們並未因此而灰心,回家之後讀書更為用功。隔了兩科之後,全家千方百計湊了些錢財,請了一位有力的保人,總算得以與試。結果,兄弟二人都中了秀才,這是他們擠入仕途的基礎。

  中了秀才後,劉春霖到保定蓮池書院斷斷續續苦讀了10年。考中舉人後,他有段時間寄居在北京地安門外「通益常」布店的同鄉徐老闆家,等待會試。這個布店以經營高檔衣料為主,常有達官貴人光顧。經徐老闆介紹,劉春霖認識了駐德欽差大臣陶世筠。陶家正為找不到一位像樣的家庭教師而著急,就通過徐老闆跟劉春霖商量。劉春霖見陶世筠舉止高雅,就滿口答應了。

  劉春霖在陶家邊教書,邊讀書,賓主關係甚好。他被點為狀元後,按照慣例,發榜之後,新科狀元要到國子監的《歷科狀元題名錄》上題名,也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寫進去。事後,狀元還要給有關的下人發賞錢,稱為「喜錢」。劉春霖出生寒門,身上經常沒錢。去題名的那一天,走到半路上忽然想起要發「喜錢」,而自己身上分文沒有,到時豈不是要出醜麼?他沒有僕人,於是趕緊讓他的學生(陶世筠之子)回家去借些錢。而劉春霖則故意拖延時間,當借的錢送到後,他長吁一口氣,總算不至於出乖露醜。

  雖然劉春霖在仕途上的表現並不出眾,但他的書法卻深得世人推崇。他的書法以小楷著名,娟秀端莊,流布甚廣,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的說法。而劉春霖為人正直,三次拒絕了日偽的招攬,並過著隱居生活,直到1944年去世,終年73歲。

  誠直敢諫的首科狀元

  誰是中國的第一個狀元?有史記載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朝的孫伏伽。孫伏伽是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首開進士科取士,孫伏伽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

  在隋朝時,孫伏伽便已入朝當官,他在隋末擔任京畿(今西安)萬年縣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唐朝建立後,孫伏伽積極為李淵獻計獻策。武德元年(618年),孫伏伽上諫三事,大意是讓李淵虛懷納諫、選賢任能、雅正社會風氣。高祖親覽孫伏伽的奏折後大悅,下詔書說:「萬年縣法曹孫伏伽,至誠慷慨,詞義懇切,指陳得失,無所迴避……伏伽既懷諒直,宜處憲司,可治書侍御史。仍頒示遠近,知朕意焉。」同時賜帛300匹。當時軍國多事,賦斂繁重,孫伏伽仍屢次奏請給百姓減免賦稅,李淵均一一採納。

  唐朝建立後,李淵曾命秦王李世民麾兵東進,鏖戰數月,打敗了黃河南北的王世充和竇建德。李淵聞捷大喜,頒詔大赦天下。但下詔不久,又命令嚴懲王世充和竇建德部下,要把他們流放到邊遠地區。孫伏伽聞悉,上表進諫,稱既已大赦天下,就應講信譽一視同仁,如果朝廷自己不講信譽,而讓天下人講信譽,這怎麼可能?李淵又採納了他的意見。孫伏伽在進諫時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賞罰之行,無貴賤親疏,惟義所在。」這句話記載於《新唐書》卷一百三《孫伏伽傳》。

  到武德五年(622年),孫伏伽已是頗受器重的官員了。但他一直以未有功名為憾,這一年唐朝政府舉行首次科舉考試,他參加了進士科的角逐,在30餘名應試者中,一舉奪魁,成為迄今可查考出的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

科舉史趣味之最:末代狀元劉春霖最終成為家教

  唐太宗即位後,把孫伏伽提升為大理寺少卿。貞觀五年(631年),孫伏伽審理一起案件時失誤,被罷免官職。不過不久,李世民重新起用他為刑部郎中,繼而再度出任大理寺少卿,後又升為大理寺的長官寺卿。公元654年,孫伏伽因年老辭官。這位首科狀元誠直敢諫的作風,備受後人讚頌。

  七旬老翁毛遂自薦成狀元

  上千年的科舉考試中,發生過不少稀奇古怪的事兒,就連狀元也有毛遂自薦而成的,這就是唐朝76歲的狀元:尹樞。他也成為科舉史上年齡最大的狀元郎。無獨有偶,在尹樞中狀元22年之後,其弟尹極也狀元及第。尹極中狀元時年齡也偏大,和哥哥一樣,尹極在狀元及第後也選擇歸鄉。一門兩狀元,兄弟先後及第。時人對閬州尹氏兄弟冠以「梧桐雙鳳」。

  據說尹樞以解元身份入京參加會試,40年的時間裡多次應試,均未得中。貞元七年(633年),朝廷開科取試。此屆主考官為禮部侍郎杜黃裳。據《太平廣記》記載:「貞元七年,杜黃裳知舉,聞尹樞時名籍籍,乃微服訪之。」當時尹樞的名氣在京城非常大,與很多文人有交集。到了應試環節,尹樞以《珠還合浦賦》完成應試。三場考畢,到了庭參環節,杜黃裳對眾舉子道:「諸位學士都是當代才子,怎麼就沒有人幫我一把?」應試者計五百餘人,尹樞越眾而出,幫杜黃裳寫榜。杜欣然授尹紙筆,尹提筆逐一題名,唱名。自始至終,全場肅然,最後獨缺狀元,杜問:「寫誰較好?」尹樞毫無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黃裳大吃一驚,然而細想,也非他莫屬。杜黃裳遂親筆提其名,尹樞也因為這兩次「毛遂自薦」博得進士頭名。

  不過,奪得狀元後,已經76歲的尹樞並未留在朝廷做官,他已經沒有了做官的願望。再加上唐代士子們通過了應試後,要想做官,還必須通過「關試」,所謂關試是由吏部選試,考察的內容包括身、言、書、判等四項。尹樞選擇退隱,與其年邁和當時體制都有很大關係。於是,狀元尹樞不得不回鄉養老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