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誰是最後真正的贏家

你一看到這個題目肯定會覺得納悶,到底誰贏了鴉片戰爭?肯定是英國人啊。沒錯,中學歷史教科書都告訴過我們,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沒錯,事實也確實如此,可是如果你去翻看當時清朝君臣之間的奏章往來,也許你就會產生懷疑了,他們非但沒有損兵失地、喪權辱國的悲痛,反而沉浸在一片勝利的喜悅之中,許多官員還因為鴉片戰爭升了官,那到底這是怎麼回事呢?

到鴉片戰爭前夕,歐洲已經在轟轟烈烈地掀起工業革命的熱潮,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更是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而此時的中國,皇帝道光碌碌無為、官場腐敗橫行、知識分子奴顏婢膝、國民愚昧無知,國防弛廢,民生艱難。中國對外面所發生的事渾然不知,還做著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

在這樣的背景下,其實戰爭的結果早已注定。可是戰爭剛爆發的時候,朝廷上下都沒有意識到這點,所有人都大唱高調,你英吉利「蕞爾島夷」與我大清「天朝上國」交戰,還不是一觸即潰,望風披靡。

揭秘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誰是最後真正的贏家

可是結果恰恰相反,英國人只用了幾十條戰艦,幾千士兵就將偌大的中國打的一敗塗地,英國軍隊在與中國的每一場戰鬥中基本都是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在中國和英國的首戰——定海之戰中,英國艦隊只炮擊了九分鐘就將中國的海岸防線摧毀,然後輕而易舉地登陸並佔領了定海。

此時的兩江總督伊裡布因為曾在雲南任職,鎮壓少數民族叛亂有功,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總管浙江沿海軍務。剛上任的伊裡布認為自己既然曾經成功剿滅雲南的「蠻夷」,對付英國這些「島夷」自然也不在話下。可是不久後他就發現,自己根本就不肯能戰勝這些「島夷」,更談不到道光皇帝所交代「大兵兜剿,擒獲夷酋」。可是他又不能將這個情況報告朝廷和皇帝,只能一面以各種借口遲疑不進兵,一面暗中與英國人談判。

伊裡布在與英國人談判中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大皇帝格外施恩,准爾通商,爾等將何以報答?我們辦事,必令你們下得去,亦必令你們回得國,復得命。你們辦事須教我們下得去,教我們奏得大皇帝,教我們大皇帝下得去。」好一套標準的官場話術和官場思維啊。在伊裡布眼裡,英國人和自己一樣都是上頭下令來辦差,只要能交代的過去,不搞砸了,大家就都能「復得命」、「下得去」。

可惜英國人並不是伊裡布的那些官場同僚,他們也不需要伊裡布給他們來上一堂名叫「中國官場行為指南」的課,根本不吃伊裡布這一套。一頭是朝廷接二連三地下令要求伊裡布進兵,一頭是不可戰勝的英國人,伊裡布被夾在中間受著夾板氣,真可謂是焦頭爛額。此時,事情有了轉機,英軍的一名上尉安突德帶著一名士兵在海邊勘測地形,恰好被海邊的漁民捕獲。伊裡布以此為籌碼再與英國人談判,英國人也正好因為要南下進攻廣州準備撤離,答應如果釋放人質就撤軍。伊裡布釋放了安突德等人質,英國人也如約撤離。伊裡布就這樣收回了原本就是空城的定海。

可是伊裡布卻編了一個生動的故事,上奏給道光皇帝:「我兵丁於初四日午刻齊抵定海,該夷(英國人)半在城內,半在船中,是我兵到彼,胞祖(英軍指揮官)即繳納城池,城內各夷立即紛紛推出。我兵整眾入城,登城看守,並將道頭地方該夷所蓋草房全行拆毀。鄭國鴻等傳宣恩諭,將夷俘安突德等釋,令領回,並飭趕緊起碇。胞祖等免冠服禮,聲稱將城池交獻後,即於初五日全數撤退……」原本是接收已經被英國人主動放棄的空城,卻被伊裡布描繪成為「蕞爾島夷」懾感念我「天朝上國」的恩威浩蕩,不得不「免冠服禮」,交獻城池。不知道的以為是中國打贏了呢。

揭秘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誰是最後真正的贏家

英軍南下之後,準備進攻廣州。英國人依然不出意料地輕鬆擊敗清軍,從虎門一路打到廣州,並且掃清了廣州城的外圍,將清軍逼入城中。英軍佔據了廣州城周圍的各個炮台和制高點,向城內炮擊。清軍統帥「討逆將軍」奕山瞞著皇帝和朝廷向英國人要求停戰講和。英國人提出了幾個條件:

一、三位欽差(奕山、隆文、楊芳)及所有外省軍隊限六日內退出廣州城60里以外;

二、7日內交出600萬銀元供英方使用;

三、款項付清後,英軍撤回虎門以外,並交還橫檔及江中所有其他各要塞;

四、賠償英國商館和西班牙帆船「米巴音奴」號(實為英鴉片躉船「丹時哪」號)的損失;

五、廣州知府(余保純)應提出三位欽差大臣、總督、將軍、巡撫蓋章印之全權證書。

敗軍之將,不足言勇,毫無還手之力的奕山答應了英國人的條件,可是道光皇帝又必須要交代過去,那麼怎麼辦呢?奕山編了一個更加精彩的故事。「據守剁兵丁探報,城外夷人向城內招手,似有所言,當即差參將熊瑞開埤看視,見有夷目數人以手指天指心。熊瑞不解,即喚通事詢之。據雲,有稟請大將軍,有苦上訴。總兵段永福喝以我天朝大將軍豈肯見爾,奉命而來,惟知有戰!該夷目即免冠作禮,屏其左右,將兵仗投地,向城作禮。段永福向奴才等稟請詢問,即差通事下城,問以抗拒中華,屢肆猖獗,有何冤抑。據稱,英夷不准貿易,貨物不能流通,資本折耗,負欠無償。

因新城之外,兩邊炮火轟擊,不能傳話,是以來此求大將軍轉肯大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准通商,立即退出虎門,交還各炮台,不敢滋事……」在奕山的描繪中,原來英國人冒犯我大清的天威,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大清不答應與英國通商,導致「貨物不能流通,資本折耗,負欠無償」,戰場上「炮火轟擊,不能傳話」,打起來完全是個誤會,英國不過是想「追完商欠,俯准通商」。幾處細節的描寫更是傳神之極,不瞭解事實的真相更難相信奕山說的其實是一派胡言,真是令多少編劇和小說家汗顏啊!600萬的贖城費成了「商欠」,被迫通商成了是對「蕞爾島夷」的恩賜,退軍60里被奕山說成了是為了避免清軍在城內滋事。

廣州戰事就這樣被奕山「擺平了」。不僅奕山加官進爵,他保舉的五百多名官員也一同跟著陞官,朝廷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勝利」的喜悅之中。

揭秘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誰是最後真正的贏家

而說了實話,表明英軍強大的琦善被認定為「漢奸」,判了斬監候;上書要求加強海防的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那則童話故事《皇國王的新衣》,國王明明是一絲不掛,可是所有人都因為權力的威懾說著謊話,最後倒霉的還是那個裸奔的國王。大清朝也在一次次的集體謊言中,安享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不願醒來,最終走向滅亡。

不光是清朝,現在的我們又何嘗不是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呢?在一些企業或者組織中,開會的時候各大小領導發言永遠都是處於「師傅說得對啊」、「大師兄說得對啊」、「二師兄說得對啊」的沙僧模式中,局面永遠安定和諧,形勢永遠一片大好,沒有人敢說真話或者願說真話直擊弊端,大膽提出反對意見和不同觀點,因為一旦說了就會意味著你是異類,你要被排擠被打壓,領導不會給你好臉色看,以後升職加薪你就不要想了。不過我想,這樣的組織應該是沒有多少生命力和前途的吧。謊言何嘗不是一劑鴉片,吃多了會上癮、會中毒,這樣的鴉片還是少吃為妙。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