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唐山2月4日電(白雲水 胡向明)中國煤炭史志委員會專家委員、開灤博物館專家楊磊4日正式批露了一組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龍號機車」的相關歷史老照片。這些照片為英國專家彼特·科睿思提供,大多從未在中國出現,佐證了中國鐵路史的艱難開端。 楊磊此次批露的老照片共有40餘張,皆拍攝於1880至1882年間,是對英籍工程司金達和中國鐵路頗有研究的原香港飛機工程公司經理彼特·科睿思提供。彼特曾告...
四大美女之「羞花」楊玉環之由來
楊玉環(719——756),號太真,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 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納為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時楊氏年16歲,李瑁也年約16歲。737年,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後宮數千宮娥,無一能使玄宗滿意。高力士為了討玄宗的歡心,向玄宗推薦了壽王妃楊玉環。740年,玄宗幸溫泉宮,使高力士至壽王宮召楊氏,令...
一代女皇武則天臨終前為何要寬恕自己的情敵?
所以,武則天在臨終遺囑中善意地寬恕了以前的政敵與情敵,指定自己要與先皇合葬,不再做皇帝而要重新當李唐的皇后。 在生命最後的歲月裡,武則天的心情是蒼涼的。記得她剛當女皇時,一切都籠罩在無比神秘的氣息當中。武則天以為自己與天相通,無所不能。不知怎麼回事,史書上竟然還有武則天在晚年生出牙齒的記載,這樣一來,武則天更以為自己能超越眾生了。她稱帝時66歲,70多歲時依然容顏不改,精...
揭秘:日本人為什麼要建廟感謝美國人的侵略?
導讀:1853年7月8日,大清咸豐三年、日本嘉永六年六月三日(文中大寫的日期均為陰曆,下同),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海軍准將馬修·佩裡率領4艘戰艦,駛入德川幕府咽喉要地江戶灣相州浦賀海面(今東京灣神奈川縣南部),下碇停泊,船上的大炮不懷好意地瞄準了岸上的炮台。這些軍艦是奉美國總統菲爾莫爾之命前往遠東,與日本、琉球等國商談開國問題的大艦隊的一部分。由於其船體為黑色,又像怪獸一樣不斷噴...
輝煌的隋唐大運河:一半在地上 一半在地下
隋朝大運河 「看來,隋煬帝的案是翻得有理,勢在必翻了,有大運河為他作證。」 中國大運河,這個名字,仔細劃分,下面有兩個系統:一個叫京杭大運河,另一個叫隋唐大運河。它們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運河,時間不同,地理不同,總之,雖然都叫大運河,但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系統。迄今為止,許多人都弄不懂,一提中國大運河,就以為是京杭大運河,根本不知道還有一個什麼隋唐大運河。 這就...
古代中國人走路行車為何靠左:為了保護長輩
咱們現在的交通習慣,不管步行,還是開車,都得靠右。往前追溯,民國時也靠右:國民政府制定的《國道交通規則》也要求行人和汽車靠右行駛,想超車,得從左方加速。再往前追溯,在清朝、明朝,近至隋唐兩宋,遠至秦漢魏晉甚至春秋戰國,人們走路和行車是不是也靠右呢?不是,那時候—— 靠左走為了保護長輩 南宋哲學家朱熹,出門走路,必定靠左。他的學生說:「老師,您走官道靠左,是怕跟人撞車,怎...
揭秘:史上嫁兩姓三輩四任可汗的大唐公主是誰?
導讀:在歷史上,每一位遠嫁外番的漢族公主,除了要擔負起朝廷賦予的安邦重任外,還必須要經受住異國風俗的挑戰。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她們可以漸次學會,逐步適應;而身體要被幾個男人們輪番佔有的規矩,可不像學發音、穿獸皮、吃腥肉那樣,所能夠欣然接受的。史籍中關於漢族公主歷嫁兩輩、數任外番國王或可汗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西漢的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前者歷嫁昆莫、岑輒(昆莫之孫)兩任烏...
李元霸VS宇文成都 李元霸和宇文成都比武片段
宇文成都和李元霸其實都是歷史外杜撰出來的人物,但是在《隋唐演義》中有一段關於兩人比武的細節。 在書中說到李元霸和宇文成都在太原比武,先是比拉勾,後是比舉石獅子,都是李元霸贏了,在後來的馬戰比武中,第一回合是倆人正面贏拼了一下,雙方都受了點傷,宇文成都稍虧了點,然後是倆人大戰了80多個回合宇文成都覺得常規無法取勝,想用絕招「迴光返照絕命鏜」,所以在虛晃一鏜後,撥馬就逃,這...
中國十八個朝代名稱的來歷:中國有幾個朝代?
中國十八個朝代名稱來歷: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國朝從此誕生。同時這也是有說法的:《史記五帝本紀》曰:「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一般來說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
秦檜親筆遺囑引出歷史真相:千古罪人是冤案?
中國考古界2006年的最大發現,終於隨著引人爭議的拆遷開發工程而誕生。在建設過程中發掘的一宋代古墓,日前出土了包括秦檜親筆遺囑在內的一批重要文物。 據未經證實的消息透露,有關文物部門已經初步確定該批文物中包括有秦檜親筆書寫的「政治遺囑」,對其生前的引人爭議的行為作了一定的辯解,並對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據瞭解,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和各研究機構的著名宋史專家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