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100年來革命黨人對孫中山的各種評價不論,當代人對孫的看法顯得極有意思。比如,嘲笑「孫大炮」只會忽悠空談,只會騙錢,只會擅權;嘲笑辛亥革命並非革命黨的功勞,立憲黨人也與有榮焉;更進一步,論證辛亥革命開啟了一個世紀的中國劫亂,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改良。越來越多的論者在津津樂道地數落孫中山的罪與錯,他的專制、蠻橫、好色……人們像發現了寶一樣。 孫中山其實跟胡適、魯迅,跟蔣介...
霍去病為何比衛青更受重用:霍去病是漢武帝教的
漢武帝雄才大略,手下名將如雲,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者也不在少數,唯獨對少年英雄霍去病情有獨鍾,卻是為何?
其一,霍去病是外戚,乃是皇后衛子夫的外甥,太子劉據的表兄弟,大將軍衛青的外甥,此時皇帝格外器重衛子夫家的人,因為衛子夫出身低賤,霍去病衛青等人都是母親和野男人苟合的產物,他們都缺少幸福的童年。
其二,霍去病的作戰思想是皇帝自己傳授,漢武帝把霍去病看成了自己的影子,...
洪晃憶母親章含之:她太把男人當回事
媽媽是個傳統的女人,她太把男人當回事。我總覺得她思想裡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情結。有這種思想的女人,最後總是要找一個值得她徹底自我犧牲的男人。 在我心目中,媽媽是個悲劇性人物,但是她是史詩規模、莎士比亞級別的悲劇人物。 媽媽一生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誰,她的生母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即她已經四十多歲時,才和她有正式而且相對頻繁的接觸。媽媽進章家門的時候不到一歲。她成為外公第二...
漢代歷史上誰是讓劉邦之子劉盈念念不忘的那個人
導讀:孝惠帝劉盈,是劉邦和呂後生的兒子。他性格柔順,為人仁弱,在位僅有七年的時間,就英年早逝了。但是,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始終有一個人令他難以忘懷。那麼,這個人究竟是誰呢?又是什麼原因給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此人正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在劉盈的心目中,夏侯嬰是他最親近的人,如同其再生父母。原來呀,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已被封侯的夏侯嬰跟著劉邦在洛陽集結各路諸侯共五...
最神奇的胡林翼:誣陷他的人還沒舉報就死了
晚清時期,太平軍橫掃天朝,八旗子弟酒囊飯袋,朝廷只能讓漢人來建立地方武裝維持大清的統治。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等人脫穎而出,成為了大清朝炙手可熱的人物。但有榮譽就會有誹謗,曾國藩與李鴻章都曾受到過一些保守人士和蔑視他們的人的攻擊,胡林翼自然也不例外,可他卻非常幸運。原因很有戲劇性。
胡林翼字貺生,號潤之,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的重要首領之一,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道光...
中國古代歷史上哪位皇帝死後竟被葬入了太監墓?
導讀:古人對於死後的墓葬,向來是十分重視。百姓家如此,皇室貴族更是如此。按理說,皇帝的墓葬,即使不是金碧輝煌,也是非常講究的。但是,漢少帝去世後,卻被隨隨便便埋入了宦官的墓穴。這在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令人難以理解。一代帝王,喪事為何如此不風光?可謂疑惑重重。 登上帝位 漢少帝劉辯,漢靈帝劉宏之子,母親是來自南陽郡宛縣的宮女何氏。劉辯出生後,何氏母憑子貴,被封為貴人。在...
宋氏三姐妹成功的秘密:宋查理如何培養宋氏三姐妹
解密宋查理是如何成功培養宋氏三姐妹的? 在20世紀的中國,出了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的宋氏家族,可以說是這個世紀最輝煌的家族。「宋氏三姐妹」,是20世紀中國最顯耀的姐妹組合:宋慶齡成為國母,愛國愛民,萬民景仰;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權勢顯赫,呼風喚雨;宋藹齡聯姻孔祥熙,善於積財,富甲天下。她們對20世紀的中國擁有不可思議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因而成為...
安徒生曾是剪紙天才:創作童話邊剪紙邊講故事
導讀:在中國傳統的鄉村習俗生活中,剪紙與刺繡是女孩和婦女具有普遍性的生活內容。尤其在北方鄉村,婦女們童年時期的生活就是從學剪花、繡花開始的。「一樹梨花靠粉牆,娘在繡房教賢良」 ,陝西旬邑天才的剪花娘子庫淑蘭用她創造的彩色剪紙方法表現過這樣的童年生活。「一歲上尕來,二歲上大,三歲四歲巧說娘,七歲八歲學針線,九歲十歲進繡房,天上飛鳥都繡上」 (陝北民謠) 。說起來確實神奇,世界上...
「方孟敖」原型其實是兩個人 方孟敖原型究竟是誰
《北平無戰事》之所以能抓住觀眾的眼球,靠的就是精心構思的劇情以及背後所展現的宏大歷史背景:進入1948年以後,國共內戰逐漸走向全面決戰的勢態,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也出現全面崩潰的局面……對於這樣一部嚴肅的歷史劇,劇中的許多人物是否有歷史原型,這也無疑是觀眾的興趣所在。 「方孟敖」 其實是兩個人 被「建豐同志」(蔣經國)評價為「能力卓越,唯精唯一」的「方孟敖」是本劇的男主角,...
張之洞從翰林清流蛻變成封疆重臣:調和新舊勢力
張之洞(1873-1909)歷官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1907年內召為軍機大臣。「政治家」的生涯,應該是他的本分。不過,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資本和社會影響力,張之洞周圍聚集了一批晚清乃至民國時期的重要學者。在張之洞的贊助下,憑藉著種種學緣、地緣、人緣的接近,逐漸形成一個以「清流」人物為核心的學人圈子,在近代中國思想嬗變和學術傳承的歷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跡。《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