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在麥城被圍,向劉封、孟達求救,他們竟然見死不救。結果,關公遇難。 劉備得知這事後,哭得死去活來。張飛在一旁怒氣衝天,大吼道:「不把劉封這小子剮成肉泥,我就不姓張!」說罷,就往外衝,要去找劉封算帳。 劉備一把抓住他說:「劉封手下有十萬兵馬,萬一走漏消息,劉封也像孟達一樣,領兵謀反,那不更加壞事。」 張飛一聽這話有道理,便埋頭動起心思來。 終於,他想出個高招,如此...
成語改弦更張是什麼意思?改弦更張的故事簡介
[釋義] 換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變更方針、計畫、辦法或態度。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 [語出] 《魏書·高謙之傳》:「且琴瑟不韻;知音改弦更張;驂未調;善御執轡成組。」 [正音] 更;不能讀作「ɡenɡ」。 [辨形] 弦;不能寫作「賢」。 [近義] 改弦易轍 改邪歸正 [反義] 舊調重彈 [用法] 用於人。一般作謂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見「改弦易轍」(331頁)。 [例句] 為了緩...
成語故事:成語“行將就木”竟出自傷心美女之口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不僅沒錢、沒車、沒房,甚至連名分都沒有。他老爹晉獻公要殺他,就先設計把他調到蒲城,蒲城在當時其實只是個荒野小城,讓他去那裡搞建設,等建好了再把他幹掉。
重耳去的時候,一窮二白,什麼都沒有,一個人來到這裡混日子,苦不堪言。
此前,他的第一個老婆是徐國人,稱作徐嬴,壽命不長,結婚後還沒生育,就過早地去世了。
來到蒲城後,重耳在這裡遇到了他的第二個老婆。
這...
成語故事百步穿楊 百步穿楊說的是什麼故事?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釋義 它與成語『百發百中」意義相似。比喻射箭技藝高超,並引申為 本領非常高強。 故事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 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
舌戰群儒的主人公是誰?舌戰群儒的故事和意思
舌戰群儒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故事源自三國的諸葛亮與東吳群臣。 成語出處和典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同意聯劉抗曹。 故事介紹 東漢末期,曹操...
圍魏救趙的典故 成語故事圍魏救趙中的孫龐鬥智
圍魏救趙的典故:圍魏救趙,講述了一場戰國時期經典的戰役,最早出自於《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它也是...
成語紙醉金迷的主人公是誰?紙醉金迷是什麼意思
成語紙醉金迷的主人公是誰?紙醉金迷是什麼意思 「醉」,醉人;「迷」,被迷住。原意是被光芒四射的金紙所迷住。後用來形容奢侈豪華、腐朽享樂的生活。 出處 宋·陶谷《清異錄·居室》:「(癰醫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煥明,器皆金飾,紙光瑩白,金彩奪目,所親見之,歸語人曰:『此室暫憩,令人金迷紙醉。』」 典故 唐昭宗時,有個專治毒瘡的醫生名叫孟斧,名聞全國。由於他醫術高明,用的藥...
自相矛盾的故事簡介 成語自相矛盾什麼意思
自相矛盾的故事簡介 成語自相矛盾什麼意思? 【自相矛盾的意思】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牴觸。 【自相矛盾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
成語害群之馬的本意:只是改掉馬的一些壞習慣
危害集體的人,就叫害群之馬。可是,追根溯源,現在的害群之馬與原始的害群之馬意思竟然是反的。
成語害群之馬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
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指的是什麼戰役?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故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出自《三國演義》四十九回,原文為: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原意是周瑜定計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準備,忽然想起不刮東風無法勝敵。後以此比喻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 成語故事 大江東去,兩岸旌旗漫卷,鼓角爭鳴,三方智者鬥勇。孫權與曹操的大軍隔江對峙,一場惡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