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 陽光歷史

 



“曲有誤,周郎顧”主人公是誰以及是什麼意思?

 “曲有誤,周郎顧”主人公是誰以及是什麼意思?
  成語出處 《三國誌·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意思是,周瑜聽人演奏的時候,即使多喝了幾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點兒錯誤,也一定瞞不過他的耳朵。每當發現錯誤,他就要向演奏者相顧,微微一笑,提醒撫琴者,錯音了。因此有兩句歌謠道:「曲有誤,周郎顧。」  曲有誤,周郎顧的故事  這一天陽光明...



解密:男人傾慕女人為何又被叫拜倒石榴裙下?

 解密:男人傾慕女人為何又被叫拜倒石榴裙下?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這句俗語的產生,與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楊玉環有關。   據說楊貴妃很喜歡石榴,為此,唐明皇在華清宮附近西繡嶺、王母祠等地種了不少石榴供她觀賞。唐明皇愛看楊貴妃酒後的醉態,常把貴妃灌醉,以觀賞她那嫵媚之態。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觀賞之後,唐明皇常剝石榴喂到楊貴妃口中;朝中大臣對此很是看不過去,對楊貴妃怨言日生,楊貴...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 成語一問三不知的主人公是誰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 成語一問三不知的主人公是誰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齊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晉國吞併鄭因而更加強大,構成對齊國的威脅,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陳成子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敝...



乘龍快婿的典故 成語故事乘龍快婿的主人公是誰

 乘龍快婿的典故 成語故事乘龍快婿的主人公是誰
  乘龍快婿的典故。乘龍快婿,現在往往用來稱讚女婿。那麼乘龍快婿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呢?據《東周列國志》記載,秦穆公有個小女兒,生時正好有人獻美玉璞石,琢磨後得碧玉一塊。小女抓周,獨獨抓取此碧玉把弄不捨,遂取名弄玉,又稱玉女。稍長,弄玉姿容絕世又聰明無比,善於吹笙。穆公命巧匠剖美玉為笙,弄玉吹玉笙,聲如鳳鳴。穆公鍾愛其女,建了一座鳳凰樓讓她居住,樓前築高台,名鳳凰台。弄玉每常...



涇渭分明是什麼意思?涇渭分明的典故

 涇渭分明是什麼意思?涇渭分明的典故
  涇渭分明是一個成語,源自自然景觀。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匯時,由於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後人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含義  涇渭分明亦作「涇渭自分」。...



毛遂自薦的主人公是誰?毛遂自薦歷史人物介紹

 毛遂自薦的主人公是誰?毛遂自薦歷史人物介紹
  導讀:毛遂自薦的故事,毛遂自薦的意思。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中國典籍《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近義詞:自告奮勇。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



分道揚鑣的典故 成語分道揚鑣的出自於哪裡?

 分道揚鑣的典故 成語分道揚鑣的出自於哪裡?
  分道揚鑣的典故:分道揚鑣語出自北齊·魏收《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的一個故事中的一段話:「……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說這話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東晉十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史稱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於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



大器晚成的主人公是誰?成語大器晚成的典故

 大器晚成的主人公是誰?成語大器晚成的典故
  導讀:三國時期,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yǎn)。  他從小學習武藝,不過直到二十三歲才開始讀《論語》、《詩經》等書籍。崔琰為人耿直,很有見識,朝廷的官員們對他十分推崇,連曹操都很敬重他。當時,袁紹手下的士兵非常殘暴,甚至挖開墳墓毀棄敵人的屍骨,於是崔琰勸說袁紹命令士兵不要這樣做,袁紹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他的建議,並且封他為騎都尉。  崔琰後來跟隨曹操的時候,為...



一問三不知的故事 成語故事一問三不知的由來

 一問三不知的故事 成語故事一問三不知的由來
  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釋義一問三不知,就是從苟瑤的話語中概括出來的。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



拔山扛鼎的主人公是誰?拔山扛鼎的故事

 拔山扛鼎的主人公是誰?拔山扛鼎的故事
  【拼音】ba shān gāng dǐng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項羽少年時不喜歡讀書寫字,叔父項梁改教他擊劍,他想學抵敵萬人的本事,項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認真鑽研,但力氣很大,能舉起幾百斤重的鼎。同劉邦爭天下8年,最後被迫在垓下烏江邊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氣蓋世」。  【出處】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史記·項羽本紀》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