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女兒為何稱為公主?公主一詞的由來 | 陽光歷史

 

A-A+

古代皇帝的女兒為何稱為公主?公主一詞的由來

2016年12月29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422 次

  導讀:眾所周知,「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封號。通常是皇女位號,只有在部分特殊情況下,宗女才能破格晉封為公主。為什麼要把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呢?「公主」一詞又是怎樣來的呢?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是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

  後來,「公主」這個稱號一直由漢朝沿用至清朝。漢制,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皇帝的姊妹稱為長公主,皇帝的姑姑則稱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長」字都有尊崇之意。東漢時皇帝的女兒皆封為縣公主,即「公主」前的名稱都是縣名;到了晉朝,皇帝的女兒都封為郡公主,就是「公主」前的名稱都是郡名。

  到了唐朝,「公主」名稱依舊,但有品級規定,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皆能享受正一品的待遇。清朝時,太宗皇太極在崇德元年承襲明制,皇帝女兒始稱為「公主」。而公主也有等級之分,皇后所生的公主,就封為「固倫公主」,享有親王的同等待遇;皇后的養女或皇妃所生的公主,便封為「和碩公主」,享有郡王的同等待遇。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