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台灣島的故事 | 陽光歷史

 

A-A+

鄭成功收復台灣島的故事

2016年09月01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235 次

  江南人民與清軍浴血苦戰的時候,福建的隆武政權在張肯堂,黃道周等大臣的操勞下,也在積極準備北伐。但是,掌握軍事實權的將軍鄭芝龍,心懷不軌。

  鄭芝龍本是福建南安人,是來往於福建沿海與南洋一帶的大商人兼大海盜,勢力很大。後來受明朝招安,做上了福建總兵,實際是個軍閥。他也是擁立隆武帝的大臣之一,在小朝廷裡舉足輕重。

  鄭成功是鄭芝龍的兒子,出生在日本,七歲時回到祖國,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不但聰明敏捷,而且有遠大志向,喜歡閱讀《孫子兵法》、《春秋左傳》等書。

  隆武帝準備北伐時,他是他父親軍中的一名將領,才二十二歲。他想跟著大軍,北上與清軍作戰。突然,他聽說,父親不但不參加北伐,還要投降到清軍那裡去,好保住鄭家的財產。他感到痛苦和氣憤,就找到父親勸他,想用民族大義打動父親,放棄降清的念頭。但鄭芝龍執迷不悟,親自到清營投降,反而被清軍挾持,帶到北京軟禁起來。

  隆武帝見鄭成功赤膽忠心,賜他姓朱,稱為「國姓爺」,又任命他為招討大將軍。後來清兵殺來,隆武帝出逃,鄭成功的老家也被清軍蹂躪,母親受辱自殺。他悲憤地跑到廣東、福建交界處的南澳島上,招募到一支幾千人的武裝。又來到廈門,擴大武裝,製造戰船,操練兵馬,準備與清軍戰鬥。

  鄭成功用計消滅了廈門軍閥鄭聯,合併了他的隊伍,力量更加壯大。

  鄭成功執法如山,紀律嚴明。在一次戰鬥中,他堂叔鄭芝鵬臨陣逃跑,鄭成功按照軍法,將他斬首。從此,沒有人敢再違犯他的軍令。

  清軍派他弟弟帶著鄭芝龍的親筆信,來勸鄭成功投降,說:「你不過去,父親的性命難保。」鄭成功回信,宣佈盡忠不能盡孝,要與父親決裂,堅持抗清立場。

  他還與堅持在廣西、雲南堅持抗清的永歷政權也取得聯繫,永歷皇帝封他做延平郡王。

  公元1659年,鄭成功聯合抗清將領張煌言的部隊,率領十多萬水軍,幾千艘戰船,開始北伐。但不幸在舟山附近海面遇到颶風,損失八千人,只得暫駐舟山修整。第二年,鄭成功再次北伐,接連打下瓜洲和鎮江,直抵南京城下,江南許多州縣,紛紛起義,響應鄭成功。可惜他中了清軍南京守將假投降的奸計,沒有及時攻下南京城,反被清軍偷襲,損失慘重,只好退回廈門。

  清軍乘勢向福建掃蕩。鄭成功面臨兵力、財力的困難,轉而準備收復台灣,將那裡建成抗清的基地。

  台灣在福建對岸,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三十多年前,荷蘭人侵入台灣,在寶島上建築起兩座城堡,一座叫赤嵌城(今台灣台南),一座叫做台灣城(今台灣安平),私自在台灣收稅,鎮壓居民的反抗。

  鄭成功在廈門加緊做收復台灣的軍事準備。恰好,在荷蘭人手裡做翻譯的華人何斌(一作何廷斌),受荷蘭駐台灣總督揆一的派遣,來與鄭成功商量貿易的事。何斌是個愛國的人,他向鄭成功反映了台灣人民歡迎大軍過海驅逐荷蘭侵略者的願望,又送上一幅荷蘭人在台灣軍事佈防的地圖,還有台灣海峽水路圖。

  這件事,大大堅定了鄭成功進軍台灣的決心,他不顧一些將領的反對,在公元1661年的農曆三月,率大軍二萬五千人,從金門出發,克服了狂風惡浪的襲擊,到達鹿耳門港外。通向島上的有兩條航道,南航道水闊港深,好開大船,但荷蘭人早將航道堵塞,防守嚴密;北航道水面窄,礁石多,大船進不去。但漲潮時,有條很窄的航路,可行大船。荷蘭人沒有在這裡設防。鄭成功選擇從北航道進港,在何斌的導航下,戰艦一條跟著一條,悄悄地駛進禾寮港,登上陸地。大軍的到來,使台灣各族民眾歡欣鼓舞,他們給大軍送水送糧食,提供牛車,熱情幫助。鄭成功部署軍隊,迅速將荷蘭侵略者盤踞的赤嵌城包圍起來。

  駐守台灣城的揆一派出水陸兩支軍隊來救援赤嵌城。海上一支有四艘戰船,最大的叫「赫克脫」號,威力強大。但鄭成功水軍靈活機動,勇猛頑強,幾十艘戰船圍住它,一陣火攻炮擊,「赫克脫」號燃起熊熊大火,接著發生爆炸,沉入海底。其餘三艘,掉轉船頭就跑。其中的郵船「瑪利亞」號,竟一口氣逃到老窩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陸上一支援軍二百多人,由彼得爾上尉率領。彼得爾與一百多名士兵被鄭軍擊斃,其餘荷軍逃回台灣城。

  從此,荷蘭侵略者只得龜縮在城堡內。赤嵌城內荷軍司令斷了援軍,又缺水源,先扯起白旗投降。剩下的台灣城,防守非常堅固,炮火猛烈,鄭軍士兵強攻,傷亡不小。因此,鄭成功決定將城長期圍困,逼荷軍投降。

  荷蘭東印度公司收到逃回去的郵船「瑪利亞」號的報告,派來幾艘戰船救援,又被鄭成功水軍擊敗。鄭成功在將台灣城圍困幾個月後,派兵攻佔了台灣城外城,使大炮直接對準城裡。荷蘭總督揆一感到大勢已去,不得不開城投降。

  受降儀式在鄭成功軍營裡舉行,鄭成功高坐正中,揆一卸下佩劍,脫下軍帽,畢恭畢敬地在降書上簽下字,帶著他的殘兵敗將,徹底離開了盤踞三十八年的中國寶島。

  鄭成功在島上建立了一府二縣,又從大陸帶去了大量的種子、農具和耕牛,組織軍隊和民眾屯田墾荒,發展農業,為進一步開發台灣作出了積極貢獻。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