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多農民造反為何只有宋江這撥寫入了水滸傳? | 陽光歷史

 

A-A+

古代多農民造反為何只有宋江這撥寫入了水滸傳?

2017年04月17日 解密水滸傳 暫無評論 閱讀 123 次

  羅貫中寫三國,是因為自古以來唯有那一回是鼎立頗久,其餘時代,多數是南北對立。吳承恩寫西遊,也是因為打中國去印度取經的,數那一回最知名。唯有這《水滸》,雖是很早以前便讀,但一直沒想明白這其中緣故。古代造反的農民那麼許多,為何施耐庵偏偏選了宋江這一撥人呢?

  最初的想法,大概是因為說書人的關係。因為宋江造反那時候,恰好距離說書熱潮湧起歲月不算太久。早在宋代,便已經有了《花和尚》、《青面獸》、《武行者》這些獨立的說話本子,甚至還有北宋文人的詩歌,都記載下了宋江起義的蛛絲馬跡。但北宋時代,難道就只有宋江這一撥人造反嗎?想來也不是。後來尋思尋思,大概是這伙強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招安的緣故。更因為招安,後來還參加了征討方臘的事實。為什麼說是事實呢?因為這些事,都清楚地記錄在《宋史》以及《三朝北盟會編》這些一手資料裡頭。

  可魯迅又曾考證說,實際上宋江並沒有帶人去打方臘,因為他們一投降,就被一個姓蔡的宋朝州官給殺了。所以南征方臘,說到底也只是故事而已。為什麼被殺呢?後來又有人解釋說,其實宋江三十六人所謂的「招安」只是「力盡圖窮」,沒辦法了而已。所以他們為了保存實力,便來一回臨時的妥協,詐降之後再次暴動而已——但結果卻被識破,全部伏誅!北宋末年有個大臣叫做李若水,他曾在靖康元年跟隨欽宗皇帝去金軍大營,結果被害。他曾留下一部文集,其中有一首詩,是這麼寫的:「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後面的詩句甚長,我就不引用了,大致翻譯一下,是說有個宋江的盜賊在山東造反,大白天就出來搶劫,殺人放火就好像割草一樣,連皇帝聽了都覺得好慘。可是終究還是下了聖旨招安他們,三十六個強盜頭目統統封官拜爵,眼瞅著這些殺人魔王就成了國家公務員,滿街的市民老百姓看了都覺得瘆人。好吧,不得不說,宋江造反且受招安一事還真是事實了,於是爭議便平息了。


  可是他們在招安之後,究竟有沒有去征討方臘,並最終死在戰場之上呢?有人說純屬小說家的虛構,因為正史之上,最後擒拿方臘的人是後來在抗金戰場上大顯身手的韓世忠,只不過當時因為某種緣故而被一個姓辛的防禦使冒領了戰功而已。結果小說家一番虛構,又把這功勞戴在了武松頭上。不過後來,又發現了南北宋之間名臣李綱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曾有個叫宋江的人被任命做先鋒,出兵沒半個月,就平定了睦州的盜賊。而睦州,便是方臘的所在。李綱還特地註明,這是「以寇賊攻寇賊」,所以那個宋江,也必然曾做寇賊,基本上也就確定是梁山泊的宋公明無疑了。

  如果把現有的史志資料匯總起來,宋江的真實結局大概是這樣的:「他曾帶著一批盜賊在山東、蘇北、皖北一帶活動,最後被一個叫做張叔夜的軍官擊敗,宋江雖然得以逃脫,但二當家(盧俊義?)的確實被捉住了」,這樣一來,宋江等人便為了救二當家的,向張叔夜投降了。而張叔夜,這時候恰好奉命去征討方臘,於是宋江就被任命做了先鋒打頭陣,實際上便是送死去了——可未曾想到,方臘都被滅了,宋公明居然還活著。於是便「班師過國門」,也就在這個時候,宋江們自以為從此可以搖身一變做公務員了,喜不自勝之際,一個叫折可存的官員便出現了,他帶著皇帝親筆提下的御筆文書,說是不可放跑了草寇宋江,於是就在京城附近,把這剩餘的宋江一黨,全部法辦。

  從某種意義而言,史實中宋江等人的結局,比小說裡還要慘!而這,大概也是後代官方願意讓《水滸》這部小說流存世上的緣故,造反總是要付出最終代價的,不信你就瞧瞧宋江。(倘若是寫別個造反的盜賊,不但吃肉喝酒,還最終獲勝做了大官乃至皇帝,這書還能流傳嗎?早就被一把火燒了,作者連同說書人,一塊綁沙門島上去了。

  羅貫中寫三國,是因為自古以來唯有那一回是鼎立頗久,其餘時代,多數是南北對立。吳承恩寫西遊,也是因為打中國去印度取經的,數那一回最知名。唯有這《水滸》,雖是很早以前便讀,但一直沒想明白這其中緣故。古代造反的農民那麼許多,為何施耐庵偏偏選了宋江這一撥人呢?

  最初的想法,大概是因為說書人的關係。因為宋江造反那時候,恰好距離說書熱潮湧起歲月不算太久。早在宋代,便已經有了《花和尚》、《青面獸》、《武行者》這些獨立的說話本子,甚至還有北宋文人的詩歌,都記載下了宋江起義的蛛絲馬跡。但北宋時代,難道就只有宋江這一撥人造反嗎?想來也不是。後來尋思尋思,大概是這伙強人,最終還是選擇了招安的緣故。更因為招安,後來還參加了征討方臘的事實。為什麼說是事實呢?因為這些事,都清楚地記錄在《宋史》以及《三朝北盟會編》這些一手資料裡頭。

  可魯迅又曾考證說,實際上宋江並沒有帶人去打方臘,因為他們一投降,就被一個姓蔡的宋朝州官給殺了。所以南征方臘,說到底也只是故事而已。為什麼被殺呢?後來又有人解釋說,其實宋江三十六人所謂的「招安」只是「力盡圖窮」,沒辦法了而已。所以他們為了保存實力,便來一回臨時的妥協,詐降之後再次暴動而已——但結果卻被識破,全部伏誅!北宋末年有個大臣叫做李若水,他曾在靖康元年跟隨欽宗皇帝去金軍大營,結果被害。他曾留下一部文集,其中有一首詩,是這麼寫的:「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後面的詩句甚長,我就不引用了,大致翻譯一下,是說有個宋江的盜賊在山東造反,大白天就出來搶劫,殺人放火就好像割草一樣,連皇帝聽了都覺得好慘。可是終究還是下了聖旨招安他們,三十六個強盜頭目統統封官拜爵,眼瞅著這些殺人魔王就成了國家公務員,滿街的市民老百姓看了都覺得瘆人。好吧,不得不說,宋江造反且受招安一事還真是事實了,於是爭議便平息了。


  可是他們在招安之後,究竟有沒有去征討方臘,並最終死在戰場之上呢?有人說純屬小說家的虛構,因為正史之上,最後擒拿方臘的人是後來在抗金戰場上大顯身手的韓世忠,只不過當時因為某種緣故而被一個姓辛的防禦使冒領了戰功而已。結果小說家一番虛構,又把這功勞戴在了武松頭上。不過後來,又發現了南北宋之間名臣李綱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曾有個叫宋江的人被任命做先鋒,出兵沒半個月,就平定了睦州的盜賊。而睦州,便是方臘的所在。李綱還特地註明,這是「以寇賊攻寇賊」,所以那個宋江,也必然曾做寇賊,基本上也就確定是梁山泊的宋公明無疑了。

  如果把現有的史志資料匯總起來,宋江的真實結局大概是這樣的:「他曾帶著一批盜賊在山東、蘇北、皖北一帶活動,最後被一個叫做張叔夜的軍官擊敗,宋江雖然得以逃脫,但二當家(盧俊義?)的確實被捉住了」,這樣一來,宋江等人便為了救二當家的,向張叔夜投降了。而張叔夜,這時候恰好奉命去征討方臘,於是宋江就被任命做了先鋒打頭陣,實際上便是送死去了——可未曾想到,方臘都被滅了,宋公明居然還活著。於是便「班師過國門」,也就在這個時候,宋江們自以為從此可以搖身一變做公務員了,喜不自勝之際,一個叫折可存的官員便出現了,他帶著皇帝親筆提下的御筆文書,說是不可放跑了草寇宋江,於是就在京城附近,把這剩餘的宋江一黨,全部法辦。

  從某種意義而言,史實中宋江等人的結局,比小說裡還要慘!而這,大概也是後代官方願意讓《水滸》這部小說流存世上的緣故,造反總是要付出最終代價的,不信你就瞧瞧宋江。(倘若是寫別個造反的盜賊,不但吃肉喝酒,還最終獲勝做了大官乃至皇帝,這書還能流傳嗎?早就被一把火燒了,作者連同說書人,一塊綁沙門島上去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