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做的最可惡的一件事:不讓其他和尚吃飯
魯智深身上有許多可愛的品質,比如耿直豪爽、見義勇為、嫉惡如仇等,正是由於他有如此多的好品質,才使他稱為讀者最喜愛的好漢之一。當然他也不卻少同情心,比如,在渭州酒樓上,他大方出手,資助可憐的金翠蓮父女,就是其同情心的最好表現。但是這一次他的表現卻令讀者大跌眼鏡,他不僅沒有表現出同情心,而且做法甚至有些過分。
這一天,魯智深來到破敗不堪的瓦罐寺化頓飯吃,在大殿叫了幾聲之後,沒人回應,他就獨自尋到了後廚後面的一間小房內,在這裡他發現「幾個老和尚坐地,一個個面黃肌瘦」。面對如此破敗的寺院和面黃肌瘦、有氣無力的老和尚,他沒詢問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反倒是責怪老和尚們不答應他。待到老和尚們告訴他「爭奈我寺中僧眾走散,並無一粒齋糧,老僧等端的餓了三日」之時,魯智深反倒責怪他們說謊,道:「胡說,這等一個大去處,不信沒有齋糧。」我想如若換成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面對此情此景和老和尚的話,絕對不會這出魯智深這樣的話。
後來,魯智深在廚房裡發現了一鍋稀米粥,就開始大罵老和尚說謊,有東西不給他吃。可是他卻沒有發現這些老和尚的表現,這裡有段非常精彩的描寫:
那幾個老和尚被魯智深尋出粥來,只叫得苦,把碗碟、缽頭、勺子、水桶,都搶過來。
這段描寫的精彩之處在於:碗碟、缽頭、勺子用來舀飯尚且說得過去,而水桶都搶了舀飯,可見這幾個老和尚餓成什麼樣了。作者僅用一個搶「水桶」,就將和尚的餓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筆力之深厚可見一斑。
同時,從和尚們的表現,也可以看出面黃肌瘦的老和尚說「三天沒吃飯」並非謊話。
可是魯智深面對和尚們的表現不僅無動於衷,反而表現的更加過分,書中說:
智深見了,人急智生,便把禪杖倚了,就灶邊拾把草,把春台(飯桌)揩抹了灰塵;雙手把鍋掇起來,把粥望春台上只一傾。那幾個老和尚都來搶粥吃,被智深一推一交,倒的倒了,走的走了。
接著又說:
智深吃了五七口,便撇了不吃。
魯智深吃了五七口,為何就不吃了呢?對於這個問題,金聖歎先生做過點評,他的大致意思是:不是因為魯智深吃飽了,而是他本身就不愛吃粥。不錯,魯智深確實不愛吃粥,他愛吃肉喝酒。不過我覺得除此之外,還有就是他餓的不夠很,餓極了的人什麼都覺得好吃。
魯智深既然不然吃粥,又餓的不夠很,可他卻將粥全部「傾」在了桌面上,他不吃還不讓餓極了的和尚們吃,可見他這一次沒有絲毫同情心。他面對來搶粥老和尚「一推一交」,做法簡直太過分。
魯智深身上有許多可愛的品質,比如耿直豪爽、見義勇為、嫉惡如仇等,正是由於他有如此多的好品質,才使他稱為讀者最喜愛的好漢之一。當然他也不卻少同情心,比如,在渭州酒樓上,他大方出手,資助可憐的金翠蓮父女,就是其同情心的最好表現。但是這一次他的表現卻令讀者大跌眼鏡,他不僅沒有表現出同情心,而且做法甚至有些過分。
這一天,魯智深來到破敗不堪的瓦罐寺化頓飯吃,在大殿叫了幾聲之後,沒人回應,他就獨自尋到了後廚後面的一間小房內,在這裡他發現「幾個老和尚坐地,一個個面黃肌瘦」。面對如此破敗的寺院和面黃肌瘦、有氣無力的老和尚,他沒詢問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反倒是責怪老和尚們不答應他。待到老和尚們告訴他「爭奈我寺中僧眾走散,並無一粒齋糧,老僧等端的餓了三日」之時,魯智深反倒責怪他們說謊,道:「胡說,這等一個大去處,不信沒有齋糧。」我想如若換成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面對此情此景和老和尚的話,絕對不會這出魯智深這樣的話。
後來,魯智深在廚房裡發現了一鍋稀米粥,就開始大罵老和尚說謊,有東西不給他吃。可是他卻沒有發現這些老和尚的表現,這裡有段非常精彩的描寫:
那幾個老和尚被魯智深尋出粥來,只叫得苦,把碗碟、缽頭、勺子、水桶,都搶過來。
這段描寫的精彩之處在於:碗碟、缽頭、勺子用來舀飯尚且說得過去,而水桶都搶了舀飯,可見這幾個老和尚餓成什麼樣了。作者僅用一個搶「水桶」,就將和尚的餓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筆力之深厚可見一斑。
同時,從和尚們的表現,也可以看出面黃肌瘦的老和尚說「三天沒吃飯」並非謊話。
可是魯智深面對和尚們的表現不僅無動於衷,反而表現的更加過分,書中說:
智深見了,人急智生,便把禪杖倚了,就灶邊拾把草,把春台(飯桌)揩抹了灰塵;雙手把鍋掇起來,把粥望春台上只一傾。那幾個老和尚都來搶粥吃,被智深一推一交,倒的倒了,走的走了。
接著又說:
智深吃了五七口,便撇了不吃。
魯智深吃了五七口,為何就不吃了呢?對於這個問題,金聖歎先生做過點評,他的大致意思是:不是因為魯智深吃飽了,而是他本身就不愛吃粥。不錯,魯智深確實不愛吃粥,他愛吃肉喝酒。不過我覺得除此之外,還有就是他餓的不夠很,餓極了的人什麼都覺得好吃。
魯智深既然不然吃粥,又餓的不夠很,可他卻將粥全部「傾」在了桌面上,他不吃還不讓餓極了的和尚們吃,可見他這一次沒有絲毫同情心。他面對來搶粥老和尚「一推一交」,做法簡直太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