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拔河申遺成功 中國太極拳5次申報失敗 | 陽光歷史

 

A-A+

韓國拔河申遺成功 中國太極拳5次申報失敗

2019年12月13日 全球趣聞 暫無評論 閱讀 40 次

  韓國媒體這兩天很熱鬧,因為當地時間12月2日,在納米比亞溫得和克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10次會議通過決議,將韓國、越南、高棉、菲律賓4國聯合申遺的「拔河」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在中國民間普及程度極高的一個體育項目,拔河對於大家來說實在太過熟悉,記者為此特地採訪了長期從事體育史研究的杭州師範大學曹守和教授,對方表示,其實拔河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最早的起源地就是如今的浙江。

  拔河最早起源於浙江當時與水戰有關

  說起拔河的前世今生,曹守和教授特意提到了三個關鍵詞:中國、浙江、春秋戰國時期。

  如果說韓國的拔河文化還只有幾百年的歷史,那麼中國的拔河,一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而記者在向曹教授請教的時候還瞭解到,拔河這個年代久遠的體育項目,和浙江還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拔河的起源,最早見於《墨子·魯問》中關於「鉤強」的記載,曹教授告訴記者,這是當時楚國和越國之間進行水戰時產生的,「現在的浙江就是當時越國的位置,那個年代,水戰多發生在南方,所以這個『鉤強』和浙江關係很大。」

  他還詳細解釋了「鉤強」的作戰方式:當時兩個船之間打仗,進攻一方,會用一種繫著繩子的大矛鉤,拋向敵船,將敵船勾住,用力拽向自己的方向,然後自己一方的士兵就可以跳到對方的船上進行攻擊,這就叫做「鉤」,這個動作需要很大的力氣。

  另一方面,防守的船隻如果不想被對方拉拽過去,就會用大竹竿子頂住對方的船,花很大的力氣,不讓其靠近,這就叫「強」。這一來一往,連鉤帶頂的動作,組合在一起就叫做「鉤強」。

  「鉤強」也就是拔河的古稱了。有意思的是,當時設計這套器具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魯班。

  到了隋唐之後,這種方式轉變到了陸地上,也有了「拔河」這個名稱。《新唐書·兵志》記載:「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采,食梁肉,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

  曹教授表示,拔河是唐宋時期節慶期間很重要的活動,規模都很大,逢年過節,皇帝一聲令下,就會組織有千人參與的拔河比賽,唐玄宗就曾多次舉行這種大規模的拔河比賽。

  在薛勝的《拔河賦》中就有寫道:「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二隊,名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中國傳統拔河、韓式拔河與現在的拔河都不一樣

  按照韓國拔河協會的說法,韓式拔河起源於韓國婦女織布時,把漂白、擰布時的動作逐漸編為拔河遊戲。

  拔河作為祈願豐收的一種農耕遊戲,在包括韓國在內的稻米文化圈廣泛流行,因此,韓國與越南、高棉、菲律賓才會聯合為拔河申遺。

  不過,韓國的拔河其實與一般的拔河並不相同。

  韓國的拔河,繩索用稻草繩捻成,有主幹繩、分支繩之分,根據參加人數,確定繩的粗細長短。一般來說,幾百人參加比賽的主幹繩,直徑為50-60厘米左右,長300-400米,每隔1-2米拴一根分支繩,多的有100多根分支繩。

  曹守和教授指出,中國傳統的拔河方式和現在的拔河、韓式拔河也不一樣,「中國古代的拔河方式,有點類似於縴夫拉縴那樣的姿勢,背對背的方式。這種方式沿用了很長時間,與浙江景寧的畬鄉傳統體育項目押加有點相似。現在的這種迎面拉一根繩子的方式,是後來從歐洲傳過來的。」

  拔河曾是奧運項目還有專門的世錦賽


  作為一項簡單易行的團體運動,拔河也有過高光時刻。1900年至1920年,它曾是奧運會田徑比賽項目。

  當時拔河的規則很簡單,每隊8人對抗。在舉行過的5屆奧運拔河賽中,丹麥瑞典聯隊、美國隊、英國隊、瑞典隊和英國隊先後奪冠。

  1920年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後,由於缺乏更好的比賽條件,加之比賽用鞋、隊員體重等多方面規則存在各種爭議,拔河就此被排除出了奧運會。

  不過在國際體壇,拔河依然廣受歡迎。國際拔河聯合會於1960年成立,現有53個國家協會的正式會員,該組織總部設在荷蘭。

  該聯合會制定了國際拔河比賽規則,並於1964年組織了首次國際拔河比賽,1965年開始舉辦歐洲錦標賽,1975年開始舉辦世界錦標賽,如今,世界拔河比賽以公開對抗賽與世界錦標賽方式,每年分室內及室外相互輪流舉行。

  正式的拔河比賽,用繩截面周長為10-12.5厘米,總長度不得少於33.5米。繩上不許打結或其它任何有助於運動員握持的東西。比賽時每隊8人,按全隊運動員的總體重分為480、520、560、600、640、680、720及720公斤以上等8個級別進行比賽。

  2002年,國際拔河聯合會正式加入國際奧委會,這些年來一直以拔河回歸奧運作為努力的目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