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段河南淅川縣發現楚國貴族墓葬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段——河南省淅川縣倉房鎮東南方向徐家嶺附近發現一座大型楚國貴族墓葬。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共發掘出土銅鼎、銅壺、銅矛、銅斧、玉珩等彌足珍貴的楚國早期文物210餘件。
徐家嶺楚墓為一座「甲」字形墓,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由於年代久遠,墓室中的棺槨已經腐朽,從殘存的遺跡看,為三棺二槨。外槨為長方形,東西長4.40米,南北寬3.70米,墓主人的骨架尚模糊可見。在墓室西端的兩棺內有兩具殉葬者的骨架。墓室周圍則散佈著大量的青銅器、鉛器、陶器、石器、鹿角及貝類隨葬器物。在一口銅鼎上,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兩周銘文。
2006年12月30日,國家文物局專門派出考古專家組到現場勘察並指導發掘工作。專家組對此次出土的墓葬形式、隨葬品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後認為,該墓葬為戰國早期的楚國貴族墓葬。他們從該墓葬出土的銅鼎、銅鏡、銅矛、玉珩、玉珮、石壁等禮器的組合形式和數量推測,墓主人可能是大夫級的楚國貴族。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研究員信立祥說,這座墓葬是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比較完整且出土文物較多的一座大型楚墓葬,也是南水北調文物發掘以來發現的最具楚文化研究價值的墓葬。它的發掘,將對研究楚國歷史文化發展、喪葬習俗、楚國與周圍各諸侯國的關係以及古文字書法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記者劉先琴 通訊員高帆、張本貴)
新聞背景
南水北調淅川淹沒區文物點
位於丹江口水庫之濱的淅川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楚始都丹陽所在地,各種文物遺址遍佈丹江兩岸。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門對該縣下寺嶺楚國貴族墓葬群進行發掘,出土了王子午鼎、王孫誥甬鍾、銅禁和玉器等文物4000多件,一時間震驚海內外。1992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又在徐家嶺發現10座春秋楚墓群,出土了神獸、克黃鼎等一大批國家級文物,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為搶救發掘南水北調中線段文物,國家文物局近年來對丹江庫區172米淹沒線以下區域文物進行詳細調查,在淅川淹沒區共確認文物點161處,其中古文化遺址34處,古墓葬87處,地上文物3處,古生物化石點和古人類地點37處。(記者 劉先琴)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