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史上出過家的「和尚」皇帝:梁武帝戒色40年 | 陽光歷史

 

A-A+

盤點史上出過家的「和尚」皇帝:梁武帝戒色40年

2015年02月22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1,007 次

  盤點:史上曾經皈依佛門的「和尚」皇帝。自古三教,儒道釋也。它們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甚至有人把中國傳統文化就概括為儒、道、釋(佛)三家。其中儒、道兩家屬於土生土長,唯有釋(佛)家為舶來品。釋家佛教自西漢末年從印度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並受到中國3千多年文化的影響與熏陶而發揚廣大,形成不同於其元祖--印度佛教以及其他分支流派(如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回鶻佛教等)的新生教派--北傳佛教(又稱漢傳佛教)。歷史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釋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也存在諸多的曲折。中國歷史與佛門有緣,它既經歷了史上「三武一宗滅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四個時期的滅佛事件)這樣的近乎滅頂之災,但更多的時候也享受過榮耀輝煌的黃金發展時期,歷史上甚至出現過不少和尚皇帝,他們有的崇尚佛學,研究至深,有的出身佛門,依佛治國,有的甚至以寺為家,疏於朝政。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盤點一下中國史上那些曾經皈依佛門的「和尚」皇帝吧,希望您能喜歡!

  1、南朝梁武帝蕭衍:沉湎佛學,佛化治國,戒色40年的和尚皇帝

  南朝梁武帝蕭衍(464~549年),南朝梁開國皇帝,在位時間:502~549年,南北朝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蕭衍同志自幼博學多才,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位居「競陵八友」之首。史書稱讚蕭衍:「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可見:蕭衍同志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一個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棋壇高手,是中國史上為數不多的全才皇帝。

  建國初期,蕭衍同志重視儒家思想,親自編寫經史著作,「躬制贊序」。但進入中老年後,蕭衍同志看破了紅塵,從儒家轉向了佛家,還幾次入寺廟做了和尚,當住持,講解經書,不理國事,政治昏庸,最終釀成了侯景之亂,導致梁朝自此迅速敗亡。史學界認為,和尚皇帝蕭衍同志對中國的佛教文化貢獻頗大,首次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學術觀點,影響深遠。史載:蕭衍同志歸佛後,原來的大色鬼竟然「40年不近女色」,做起了正歸的和尚皇帝。


  2、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受制於人,自帝位上出家,禪位後專心信佛的特殊皇帝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454~476年),鮮卑族,南北朝時期一位頗為特殊的皇帝,在位時間:465~471年。他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且勤於吏治安國,大膽改革。皇興五年(471年),拓跋弘不堪忍受馮太后馮桂兒的牽制與折磨,被迫禪位於太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出家為僧,專心信佛。476年,由於殺了嫡母馮太后寵愛的大臣,被對方毒死,時年23歲。

  北魏自明元帝拓跋嗣時期提倡佛教,經歷太武帝拓跋燾滅佛後,從文成帝拓跋濬時期恢復信仰佛教,到獻文帝拓跋弘時期與僧人交誼來往日益頻繁,並大修「功德」。拓跋弘「敦信尤深, 覽諸經論」,實行崇佛政策。在兒子拓跋宏出生之時(皇興元年,即467年),拓跋弘在平城修建了永寧寺,其中構七級浮圖(七層的佛塔),高三百尺,據稱「基架寬敞,為天下第一」;後又在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不久後(469年前後),又構三級十丈高的石浮圖。禪位於兒子後,以太上皇的身份成為積極提倡佛教的虔誠的信徒。在他的影響下,北魏的佛教和佛教藝術大大地發展起來。他的兒子孝文帝拓跋宏對佛教也是情有獨鍾,遷都洛陽並詔令開啟了在洛陽古陽洞的開山造像運動,即現在的龍門石窟。

  3、隋文帝楊堅:生於佛門,尼姑撫養,結束中國300餘年亂世的黑衣天子

  隋文帝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在位時間:581~604年。楊堅以外公身份奪了北周小皇帝的位子,重新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以來長達360餘年的大分裂局面。楊堅即位後,修訂開皇律、確立三省六部制、簡化地方官制、創立科舉制度,領均田令、設置糧倉、改革貨幣,超高水平的城市建設規劃、修建大運河,南征北戰、拓展疆域,開墾田地、人丁興旺,力行漢化、拯救漢文化,開創了「開皇盛世」局面,成為中國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皇帝之一。

  南北朝時期曾流傳「黑衣作天子」神秘預言,而「風水鼻祖」郭璞(276~324年)曾預言「江東分王三百年,復與中國合」。楊堅成為預言中的亂世終結者!自東晉元帝於公元314年據江東另立,到隋朝589年滅陳統一全國,歷時275年。更為神奇的是:他在寺院中出生,並被父母托付給一個叫「智仙」的尼姑撫養,一直在寺廟中生活到了十三歲才回到家中。而在南北朝時代,僧人是穿黑色僧袍的,稱作黑衣人。


  楊堅同志一生篤信佛道、符瑞。楊堅即位後不久,下了一道重振佛教的詔書,其中寫道: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在楊堅同志的大力提倡下,自北周武帝滅佛之後發展衰微的佛學佛道迅速復興,促成了隋唐時期佛教的繁榮發展。

  4、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少時出宮,削髮為尼,中國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624~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在位時間:690~705年。武則天主政時期,上承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下啟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平定邊患,政通人和。

  《新唐書》記載:「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後削髮為比丘尼,居於感業寺。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久之,立為昭儀,進號宸妃。」武則天,原名武媚娘,原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時任太子李治不久看上了嫵媚動人的武媚娘並成為私下相好,產生了令人不齒的皇子庶母之亂倫戀。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後,武則天隨眾多嬪妃一起被送進感業寺,削髮為尼,但她與新皇帝藕斷絲連,李治定期光顧感業寺與她密會偷情。永徽二年(651年),高宗李治摒棄佛規禮教,把出家當了兩年多尼姑、比自己還大兩歲年已28歲的武則天正式詔入後宮。而頗有心計的武則天則很好地利用了王皇后和蕭淑妃爭寵之際遇,不久獨得高宗的寵愛。四年後,武則天登上了皇后寶座,全面接管後宮,並通過「垂簾聽政」管理軍政事務。


  武則天終生與佛有緣。典故「童女捧沙獻佛」說的就是武則天前世的事。武則天出生於信佛之家,打小篤信佛法。她利用佛教的影響當上了皇帝,便要利用皇帝的權力為佛教謀福利。三子李顯出生,她親自請玄奘法師為孩子剃髮受戒;她一上台,馬上將「道先佛後」改為「僧道並重」,明令「自今以後,釋教宜在道法之上,緇服處黃冠之前」,用官方正式的行政命令把佛教置於國教地位,洛陽城也成了佛教的聖城,並對譯經建寺、造像、弘法。武則天不但虔信佛教,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讚歎大乘法寶的四句偈,千百年後的今天成為佛教徙誦經的「開經偈」。為表對佛祖的崇敬,武則天把自己的尊號定為「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5、南唐後主李煜:帶髮修行,沉湎詩詞,最終招致亡國殺身的禮佛皇帝,

  南唐後主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961~975年。李煜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在於他治國無能、亡國為奴,而在於他是「千古詞帝」,尤其是寄人籬下時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千古絕唱,在寄托豪邁思國之感的同時,活活被宋太宗牽機毒斃。另外,李煜同志也是史上著名的風流皇帝,開創了女人裹足、獨好「三寸金蓮」的先河。但你可能有所不知的是,李煜同志還是一個帶髮修行的禮佛皇帝。

  李煜同志自小生活在一個信奉佛教、酷好浮屠的帝王之家,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潤,佛教對其人生思想和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和作用。李煜信佛佞佛,首先從他的名號中即可得到鮮明的體認,李煜字重光,有鍾隱、鍾山隱士、鍾峰隱者、鍾峰隱居、鍾峰白蓮居士、蓮峰居士等號,這些名號個個充滿佛教的意味。李煜同志在位期間,大力崇修佛寺,廣度僧侶,即使是在南唐風雨飄搖、國庫空虛之際,仍不遺餘力全面從事扶持佛教的事業。他密切而又頻繁地與禪僧們交往,體悟佛理禪思,並以詩詞闡釋禪理;他帶髮修行,在朝政之餘身披袈裟,跪拜佛像,至誠誦經;他甚至在城破國亡之際還在祈求佛祖的保佑。李煜同志佞佛,幾近狂熱,不僅耗費財力,而且荒淫國政,導致參禪亡國殺身的結局。

  6、南宋恭帝趙隰:亡國之君,成就高僧,佛學研究至深的少年皇帝

  宋恭帝趙隰(音xiǎn,1271~1323年),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274~1276年)。1276年1月18日,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軍投降,謝太皇太后及小皇帝宋恭帝等被俘並被押解流放到茫茫的蒙古草原。後來,南宋殘餘勢力在福建、廣東抗元,恭帝同樣幼小的哥哥端宗趙是、弟弟末帝趙昺分別過了一把皇帝癮後,南宋於1279年正式滅亡。

  趙隰同志被俘後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瀛國公。長大以後,對西藏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忽必烈突然賞給19歲的趙隰許多錢財,叫他去西藏薩迦寺出家當僧人,法號和尊。趙隰進藏後,學會了藏文,翻譯了《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這兩部漢傳佛教著作。當年的小皇帝成了佛界高僧,為佛教界做出了許多貢獻。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趙隰深知自己的身份,觸犯了文字獄,而被元英宗下令賜死,享年53歲。


  史上有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為恭帝之子的神奇傳說。話說當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發現元順帝的長像與恭帝趙隰長的很相似。據考證:元順帝的母親入宮前曾經去過西藏並呆了幾個月,與趙隰討教過佛學典章。後來陰錯陽差,皇帝招她入宮,不久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元順帝。


  7、明太祖朱元璋:孤苦無依,出家為僧,平民出身卻成就帝業的開國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在位時間:1368~1398年。一個和尚出身的草根平民,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漢人皇朝,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

  朱元璋與佛結緣,完全是出於貧窮而無奈的選擇。《明史》記載:「至正四年(1324年),早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裡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風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朱元璋出家入皇覺寺為小沙彌時,年17歲。誰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歲饑罷僧飯食」,朱元璋只好出門化緣乞討,嘗盡人間疾苦。這段經歷,後來朱元璋自己曾在《皇陵碑》碑文中有所描述。

  儘管朱元璋為和尚出身,但作為平民起家的他更傾注於自家的傳統文化,而對外來的東東還是不太感冒。朱元璋稱帝后,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為聖人,論孔學是「治國之良觀」;「每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以此達到「治國以教化為先」的統治目的。

  8、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宮中落髮,一心出家,傳奇皇帝留下清宮一大懸案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年),清朝入關後在北京登基的第一位皇帝,在位時間:1643~1661年。年號順治,因此史稱「順治皇帝」。

  順治最早接受的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得以引薦並因學識高深而獲得了幼齡君主順治的好感和敬仰,順治尊稱他為「瑪法」(即「爺爺」)。到了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監們的鼓勵和慫恿,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漸漸疏遠了天主教。自是而後,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陳、玄水杲先後應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順治還請玉林琇為他起了法名「行癡」,號「行癡道人」。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稱弟子。

  史載,順治歸佛主要是因為一個人,那就是董鄂妃。先是寵妃董鄂所生皇子的不幸夭亡,接著就是董鄂妃的突然病亡,讓順治痛不欲生,從而萌發了遁入空門的念頭。自此好佛,沉迷佛教。史載,順治曾在宮中落髮,意欲出家,後在孝莊文太后的竭力勸阻下,才勉強答應重新蓄髮留俗。但還是特命近侍太監吳良輔作為替身,替他出家,到憫忠寺為僧。順治死的時候才24歲,史學界說法死於天花,順治死後採用的是火化,「寶宮」(即骨灰罐)葬於清孝陵,似乎也應了僧人圓寂後火葬的習俗。但很多野史提到:順治當時並沒有死,而是棄帝位到五台山出家去了!遂有順治出家五台山、康熙來此尋父之傳說。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