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怎麼打高爾夫球 張學良宋美齡都是“粉絲” | 陽光歷史

 

A-A+

民國人怎麼打高爾夫球 張學良宋美齡都是“粉絲”

2017年03月09日 老照片之年代寫真 暫無評論 閱讀 200 次

很多人認為,高爾夫球是改革開放後才傳入中國的,其實不然。民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高爾夫運動,那時候叫做「野球」,高爾夫球場則叫做「郊球場」。

在南京,就有過一座「外交部郊球場」。


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就是現在的省人大。

外交部郊球場建於1930年,是我國最早的高爾夫球場之一。

上世紀三十年代處,我國只有三處高爾夫球場,另外兩座位於上海和瀋陽,瀋陽高爾夫球場創辦者是張學良。但後兩座球場的創辦時間可能都沒有南京外交部郊球場早。


張學良夫婦打高爾夫球。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紛紛在南京設立使館,來自各國的外交人員在南京長期居住。

起源於蘇格蘭的高爾夫球運動,上世紀初早已經在歐美各國流行,外交官們也將這一時尚帶到了南京。


為了增進國際友誼,為外交官們提供娛樂和社交,1930年冬天,國民政府外交部籌備成立了郊球會,也叫做野球會,並以年租金1800元租下了靈谷寺東側的1200畝土地建設郊球場。

當年這裡是接近螞蟻腰的東窪子村一帶,之所以選在這裡,是因為此地環境宜人,極富山林野趣,地勢也相當平坦,很適合建高爾夫球場。


民國月份牌上,仕女打高爾夫球。

外交部郊球場落成後,共有6個球場場地,另外還建了一棟二層樓房作為郊球場會所。

會所樓下有大廳、酒吧間、辦公室,樓上有會客室、臥室、浴室等,整個樓房的外形,宛如行駛在林海上的一艘船,非常洋氣。


可能是外交部郊球場存世唯一一張照片。

外交部郊球場建成以後,成為中外人士聯誼磋商的一個重要場所。史載,宋美齡的多次外交活動,就是在這裡以打高爾夫球的方式進行;

1936年7月3日,中國政治學會第二屆年會在郊球場舉辦,會期四天,出席人員有曾經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等46人。


宋美齡。

郊球會採用類似於今天高爾夫球會俱樂部的組織形式,設有會長、秘書長、理事等職務。

郊球會的會長為當時的外交部次長徐謨,副會長由何應欽擔任。會員則分為名譽會員、正式會員、候補會員、永久會員、不住京會員、不參加運動會員等六種,按照會員級別的不同,入會費從15元到500元不等,除此之外,每月會員一般還需要交納兩元到七元不等的月費。


何應欽當過郊球會的副會長。

入會費15元起步,會員月費兩元起步,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民國史專家說,在當時,一塊錢就能買兩大袋洋面;打一次球的花費,夠普通百姓家庭生活一個月。

由此可見,那時的高爾夫球,同樣也是一般人玩不起的奢侈消費。而郊球會的會員,就是以在南京的外交官、外籍富商和國民政府高官為主。


民國時期高爾夫球不是一般人都玩得起的。

外交部郊球場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幾年。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前夕,各國外交官員跟隨國民政府內遷,球場也隨之冷落,日軍侵佔南京期間,球場長期無人問津。

抗戰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在駐華美軍將領麥克魯建議下,南京市市長馬超俊組織了整修球場的工程。郊球場重新成為中外政要聯誼磋商、舉辦重要活動的平台。

新中國成立以後,郊球場結束其歷史使命,原址上由中山陵園開闢為果園。


馬超俊組織了整修高爾夫球場的工程。

幾年前,郊球場原址附近進行道路施工時,地下就發現了多個民國時期的高爾夫球。有意思的是,當時的高爾夫球並不都是白色的,有紅、綠、黑多種顏色。

附近的居民回憶,當年郊球場的日常管理維護有一批專業的工人負責,有的還是外籍人士。郊球場還僱用過一大批球童,他們主要負責把球撿回,或者在會所服務。


民國時期的高爾夫球香煙畫片。

筆者在幾年前曾經和幾位文史研究者尋訪過外交部郊球場遺址。球場位於靈谷寺東邊的一片苗圃裡,裡面只有一棟二層小樓和幾座平房。

附近老居民說,這些殘留建築是當年外交部郊球場的遺跡,不過,這個說法受到了學者質疑。


梅蘭芳打高爾夫球。

中山陵園管理局的文物專家說,現在靈谷寺東苗圃裡的建築,和外交部郊球場並沒有什麼關係,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建的,當年的房子後來沒有留下來。

外交部郊球場可以確認存世的,其實就是那張老照片,和地裡挖出的那幾個高爾夫球。


溥儀打高爾夫球。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