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記憶:香港回歸15年的燦爛時刻!
中資公司:在香港的中資公司曾是香港商界頗有神秘色彩的一個商業群體。圖為1969年國慶期間,香港西環碼頭「團結起來爭取更大勝利」和中資機構招商大廈「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的標語。在港英政府統治下的香港,每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時,中資機構及香港左派均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
特區:緊鄰香港的深圳是中國改革的試驗場,而蛇口是深圳的第一線。這塊10.85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新的觀念從這裡由香港傳向內地;新的勞動用工制、薪酬分配製、企業股份制最早在這裡獲得成功。圖為1982年,時任蛇口區委書記袁庚陪同來訪港督尤德爵士參觀蛇口。
白天鵝賓館:在香港的富豪排行榜上,霍英東很少位居前列。但港商群體數十年來無不以霍英東為首。霍先生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最早進入內地投資的香港企業家之一。圖為1983年,由霍英東投資並親自設計的中國第一家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開幕。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楊尚昆(右三)、廖承志(左一)等參觀白天鵝賓館的客房。
打工潮:以港資企業為代表的外資進駐,為大批農村年輕男女提供了工作崗位,也揭開了中國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序幕。深圳迅速成為一個低齡化的移民城市,而一代又一代做著「香港夢」、「深圳夢」的年輕人,則在城市與家鄉之間苦苦尋找自己的位置。圖為1986年,深圳沙頭角關口的打工者。
改革的「外腦」: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歷了多次通貨膨脹,1988年實施的「價格闖關」更是將改革帶到了一個生死轉折點。圖為1988年,米爾頓·弗裡德曼在作「論通貨膨脹」學術報告。主席台最左側的是張五常。
「保釣」:「保釣運動」,始肇於台灣,呼應興盛於香港,傳播影響華人世界30餘年,2000年後方成內地民族主義行動實踐者一個重要的常新話題。圖為1980年,香港維多利亞公園,民眾手持「擊退日本侵略者,保衛釣魚台」等標語參加保釣示威。
中英街:中英街是內地人接觸香港最方便的地方,由於實行了免稅政策,這裡還曾經是內地人買便宜「洋貨」的首選地。從1980年開始,這條250米的小街先後經歷了黃金熱、電器潮、數位產品風,日接待遊客一度達到8萬人。圖為1997年香港回歸前,港英政府警察與中國邊防戰士在中英街執勤。
魚骨天線:上世紀八十年代,廣東沿海地區的不少家庭開始有了黑白電視。但由於內地電視台節目頻道少,信號不穩定,且播出時間太短。很快,有人開始使用帶有放大器的魚骨架形天線收看香港電視節目。一時間,家家戶戶效仿,很快就普及到了整個珠江三角洲。圖為1983年,廣東東莞鄉村的收看香港電視的「魚骨天線」。
「民族英雄」:作為華語電影的佼佼者,「港片」自80年代一經傳入,即成內地人最喜愛的視聽娛樂項目。而以日據時代為故事背景拍攝的香港功夫片,在內地電影市場經久不衰,其影響早已超越普通娛樂。圖為1972年李小龍主演影片《精武門》劇照。
我的中國心:1984年春晚,香港歌手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一舉成名,央視收到幾麻袋的觀眾來信。圖為1988年4月,張明敏在天津市人民體育館作首次義演。
四大天王:內地的70後和80後很少有人不知道香港的「四大天王」。在90年代的內地,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這四位1990年代香港娛樂界最受歡迎的男星,幾乎就是整個香港娛樂圈的代名詞。圖為1992年10月,出生在北京的黎明在天安門城樓前邊歌邊舞。當時,黎明在首都體育場舉行了四場個人演唱會。
「三級片」:三級片曾是香港電影的一大特色,在互聯網時代到來前的90年代,香港三級片以盜版錄影帶的形式在當時性觀念遠沒今天開放的內地廣泛流傳十餘年,令不少內地人私藏瀏覽之餘頓有「被啟蒙」之感。
「大哥大」:「大哥大」這個名字最初來源於香港。據說香港影壇「大哥大」洪金寶與手機形影不離,因此,洪金寶的別稱便成了手機的別稱。1987年,「大哥大」登陸內地,它所象徵的財富、地位和科技給了當時的內地人極大的震撼。很快,人們以擁有「大哥大」為榮,開始了一種炫耀攀比式的消費。
狄斯可:80年代,狄斯可熱潮席捲全球。1986年,中國唱片公司引進了香港飛時唱片公司的《荷東》、《猛士》,這是中國音像出版史上第一次與世界流行樂壇的同步對接。狄斯可不講究服飾、禮儀、場合與規範,它自由激情的精神迎合了時下年輕人的精神渴求。圖為1987年,中越邊境的戰事已近尾聲。炮火間隙,解放軍戰士跳起了狄斯可。
邵氏影視和逸夫樓:由邵逸夫創辦的邵氏兄弟公司,迄今出品影片超過一千部;他退休離任的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VB),在香港歷次收視大戰中屹立不倒,製作節目行銷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華語影視名人,或多或少都跟邵逸夫這個名字發生聯繫。圖為邵逸夫與獲獎演員合影,右一為狄龍(與李小龍、梁小龍、成龍並稱香港「四小龍」),右二為姜大衛(參演和導演的影視作品總數超過160部)。
首富:李嘉誠,香港首富,華人首富。他被很多內地民營企業家視為「經營之神」,他的投資之道成為內地商學院的經典案例。圖為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時與學生們合影。
香港義工:香港有著深厚的義工傳統。據調查,超過20%的香港人擔任過義工工作。如今,香港義工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最大的義工輸出地便是中國內地。在內地的貧困地區、災區,以及大城市的弱勢群體身邊,總是能輕易找到香港義工的身影。圖為2010年4月30日,香港義工在玉樹災區搭建「心靈驛站」。
政府賣地:「招拍掛」,是今天內地廣為人知的政府出讓土地形式,這一形式的原型是香港政府的賣地體制。圖為2010年5月,香港特區政府舉行本財政年度第二次土地公開拍賣,一塊位於粉嶺的土地以高出開拍價26.2%的成交價售出。香港的高房價,很大程度上因為其底價高。
「自由行」:香港這個世界大都會、國際金融商貿中心,其繁榮的大眾文化、濃郁的現代氣息、零關稅的購物天堂,誘惑著大陸遊客。圖為2003年8月,實行赴港「自由行」政策不到一個月,一群大陸遊客遊覽香港。「自由行」啟動僅10年便為香港帶來8000多萬人次內地遊客,消費總額累計超過6300億港元。
掃貨:香港作為全球經濟自由指數最高的貿易城市,雲集了世界各大奢侈品品牌,由於零關稅政策,這裡吸引了大量掃貨族。在2000年以前,香港奢侈品市場「掃貨」的主力人群除了香港本地中高收入階層外,最大的海外顧客群體是日本人。2000年後,經濟實力激增的陸客群體奢侈品消費的能力和規模漸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