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怎樣對待身邊最親密的3個女人? 乾隆的女人 | 陽光歷史

 

A-A+

乾隆怎樣對待身邊最親密的3個女人? 乾隆的女人

2015年02月03日 乾隆, 歷史解密, 清朝皇帝 暫無評論 閱讀 127 次

  乾隆最愛的女人是誰?乾隆帝這三個女人,雖同為皇后,但是結局卻迥然不同:有尊敬,有憎惡,有寵愛,形同霄壤,充分反映出乾隆帝這位風流天子所具有的愛憎分明的性格。乾隆帝的這種性格,成就了他的兩個女人,使她們流芳百世;卻毀掉了另外一個可憐的女人,使她死後都不得安寧,真是吉凶難料。

  清朝第六位帝王乾隆皇帝在位60年,又當了3年多太上皇帝,掌實權達到63年4個月,是中國古代掌實權最久的一位帝王。另外,他活到89歲,又是中國古代最長壽的一位帝王。同時,他和他的兩個前任——康熙帝和雍正帝共同創造了「康乾盛世」,這已經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了,所以,乾隆帝備受世人矚目。讓我們細數一下乾隆帝的主要功績:

  一、編修文化典籍。乾隆帝在位期間,主要編修了大型文化典籍《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纂修時間長達十多年,內容浩繁,有36300冊,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圖書,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次大集合,是乾隆帝的一個大貢獻。

  二、統一新疆。乾隆帝兩次用兵北疆,平定準噶爾叛亂;並進軍南疆,平定回部叛亂,設立參贊大臣,強化了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三、創立管理西藏的制度。乾隆帝兩次擊敗廓爾喀的入侵,制定《欽定西藏章程》,首創「金瓶掣簽」制度,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事務的有效管理。


  四、蠲免天下錢糧。乾隆帝統治期間,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財富。因而,國家曾經五次普免全國一年的錢糧,三次蠲免江南漕糧。據專家統計,這些錢糧累計高達2億兩,相當於清政府五年的全國總收入。

  所以,乾隆帝也是志驕意滿,自詡建立了所謂「十全武功」:「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一。」(《御制十全記》)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立碑勒文。《清史稿》則這樣評價他:「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對他的成就還是充分肯定的。

  這樣一位傑出的帝王,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資料記載乾隆帝的容貌時,只用了四個字「隆準頎身」(《清史稿》),意思就是身材修長,天庭飽滿,長相不俗,也就是一個「高富帥」。我們從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即位後的「標準照」也能看出來,他確實是一個標準的帥哥。那麼,像這樣一個帥哥皇帝,在他的後宮之中又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我們查閱有關史料,發現乾隆帝的後宮中有名姓的女人共41位,其中,有三個身份特殊的女人,雖然同為皇后,乾隆帝對她們的態度卻迥然有別:一位給予尊敬有加的待遇,一位遭遇恨之入骨的厄運,一位是寵冠後宮的愛妃。通過這一敬、一憎、一愛的不同態度,大家對乾隆帝的性格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愛憎分明,敢愛敢恨。

  讓我們走進乾隆帝的後宮之中,瞭解一下讓乾隆帝愛恨交加的這三個女人。

  第一位是乾隆帝敬愛有加的孝賢皇后。

  這位皇后,就是乾隆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年),她16歲的時候,被雍正帝指婚給弘歷為嫡福晉。富察氏一入宮,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麼,富察氏何以獲得如此的禮敬呢?

  第一,出身高貴。富察氏的先祖旺吉努,率領族眾歸順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戰功煊赫;曾祖父哈什屯,歷經皇太極、順治兩朝,功勞卓著,贈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時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父親李榮保,任察哈爾總管;伯父馬齊,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學士;伯父馬武為領侍衛內大臣。

  第二,節儉。我們談到清帝后妃的時候,往往用節儉這個標準來衡量是不是合格。這很好理解,大清發祥於關外,條件艱苦,歷來節儉。這位中宮皇后是非常節儉的。資料《嘯亭續錄》裡面舉了兩個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飾,「珠翠等飾,未嘗佩戴,惟插通草絨織等花」。這很了不起,身為中宮高位,卻不戴金銀珠寶。二是敬獻給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銀線織成,她認為那樣很浪費,而是用鹿羔絨織成,獻給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嘯亭續錄》)。皇后的這種做法,就給後宮做出了榜樣。

  第三,勤勉。皇后在宮中非常勤勉,有責任心。照顧太后,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侍孝聖憲皇后,恪盡婦職。」(《嘯亭續錄》)照顧夫君,更是無微不至,盡職盡責,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的特點了。資料記載,乾隆帝身上曾長了癤子,很厲害,御醫說:「須養百日,元氣可復」(《郎潛紀聞二筆》)。皇后聽到這個消息後,怕奴才們照顧不周,便主動搬到乾隆帝寢宮外面,日夜照顧,直到一百天滿,乾隆帝康復之後才回宮。


  乾隆帝為了表達對皇后的敬愛,便決定立她的兒子做太子。

  雍正八年(1730年),皇后生下了弘歷的第二個兒子,這讓弘歷欣喜若狂。弘歷把給這個孩子起名的權力交給了父皇。雍正帝極為重視:「當日,蒙我皇考命為永璉,隱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實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就為將來這個皇子做皇太子做好了準備。乾隆帝即位後,肯定要學父皇秘密立儲的辦法的。於是,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把寫有永璉為皇太子的匣子,放到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並且告知了諸王大臣:「朕已命為皇太子矣。」(《清高宗實錄》)

  這是乾隆帝首次立儲。他是十分認真的,皇后雖然並不明確知道,但是,也會隱約瞭解一些。所以,她心懷感激,更加努力。可是,不幸發生了。

  這個永璉是個短命的孩子,於乾隆三年(1738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清高宗實錄》),竟然一命嗚呼,年僅九歲。這讓乾隆帝、中宮皇后都很傷心,這是沒想到的事情。但乾隆帝並沒有虧待這個孩子。他一面命人把早年秘密立儲的詔書取下來,一面佈告天下,要隆重治喪,按照皇太子的禮儀行禮。一方面,在東陵的西面朱華山,修建了規制很高的皇太子園寢,準備將這個只有九歲的孩子葬入。孝賢皇后和乾隆帝的第一次努力,就這樣失敗了。

  但是,皇后並沒有氣餒,她知道,這個時候一定要再努力才有機會。所以,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終於又有了結果,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這就是皇七子永琮。這個名字無疑是乾隆帝給起的,具有特殊的含義。琮,《周禮.春官》記載:「以黃琮禮地」,就是用於祭地的玉器。很明顯,乾隆帝對這個皇子也是寄予了厚望的。乾隆帝也確實因為他是嫡子,而「可屬承祧」(《清高宗實錄》)。真是天不作美,這個孩子僅僅活了兩歲,就出天花而亡。而這個孩子去世這天,恰恰是大年三十,宮裡因此而沉浸在悲痛氣氛之中,往昔過年的歡樂氣氛蕩然無存。乾隆帝能說什麼呢?他也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第一,勸解。永琮的去世,無疑給皇后以最大的打擊,她的憂傷心情可想而知。所以,這個時候也只有乾隆帝能夠撫慰皇后的心靈。乾隆帝責無旁貸,他考慮到皇后:「乃誕育佳兒,再遭夭折,殊難為懷。」(《清高宗實錄》)便曲為勸解,使她心裡好受些。

  第二,提高喪葬規格。按說,這個皇子永琮並沒被真正立為皇太子,他的喪葬也就是一般皇子那樣就可以了。但是,乾隆帝為了安慰皇后,還是進行了破格處理,「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清高宗實錄》),並把永琮葬入了朱華山皇太子園寢,與他的親哥哥永璉葬到了一起。

  第三,自責。乾隆帝對這兩次「太子之喪」,沒有絲毫責怪皇后的意思,而是進行了自我檢討。他說我本來想實現「元後正嫡紹成大統」(《清高宗實錄》),讓皇后所生皇子做太子,以前到現在都沒有實現過。這種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清高宗實錄》),我做到了,那既對得起列祖列宗,也對得起中宮皇后,是多好的事啊。可是,事與願違,出了這麼不幸的事,「此乃朕過耶」(《清高宗實錄》),這都是我的錯。

  第四,陪同出遊。這麼鬱悶,這麼沉重。春節都沒有過好,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乾隆帝深知太后心情不爽,皇后就更不要說了。於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春節過後一個月,就決定侍奉母后,陪著皇后出遊泰山。傳說登山有辟邪的作用,去去邪氣,是很好的事情。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乾隆帝確實喜歡遊山玩水,他會找出種種借口,到名山大川盡興遊覽。

  這次山東之行,規劃得很到位,由於乾隆帝很崇拜孔子,於是先到曲阜拜孔子。然後,登泰山一覽美景。最後,到濟南,看那遠近聞名的趵突泉。從二月初四到三月初八,過去了一個多月,決定返程回京。可是,皇后就在這返回的途中出了大事。


  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一行達到德州,決定改行水路,沿運河北上。可是,就在這天晚上,皇后卻死在了船上。關於皇后之死,我們查閱了一些史料,發現是由於她的皇子病逝,悲傷過度,加之連日勞累,感染了風寒,不幸猝然離世。這真是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真是太突然了。皇后此行,本來是乾隆帝精心安排,為她排解愁悶的一次旅行,卻不幸讓她走上了不歸之路。就連皇太后都很驚訝,她聞聽噩耗,趕忙來到皇后的船上,看著死去的皇后,很久都沒有離開。

  乾隆帝為了表達自己對皇后的尊敬、禮敬,做了最後的努力:

  第一,為皇后圓夢。大家可能沒聽說過誰生前為自己要謚號。所謂謚號,就是皇帝對死者的蓋棺定論。活人一般忌諱這個事情,可是,皇后富察氏卻在生前向乾隆帝要謚號。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的慧賢皇貴妃薨,乾隆帝為她擬謚號。當時,議定的謚號為「慧賢皇貴妃」。本來,一般人聽到這個謚號不會有什麼反應。可是,皇后富察氏聽到這個謚號後,竟然哽咽起來,她對乾隆帝說:「我朝,後謚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許他日謚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清列朝后妃傳稿》)皇后的意思是,如果將來給我謚號為「孝賢」,那我將終生為之努力。

  乾隆帝想起皇后當年說的話,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乾隆帝下旨:「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謚為『孝賢皇后』。」(《清列朝后妃傳稿》)這樣,乾隆帝完成了皇后的遺願。

  第二,為皇后喪事大興案獄。皇后去世後,乾隆帝異常煩悶,心情急躁不安。所以,他看什麼都不順眼,不斷處置王公大臣,興起了一個又一個案獄。比如「永璜案」,永璜是他的長子。孝賢皇后和她的兩個嫡子病逝,永璜表現得不夠悲傷,乾隆帝覺得永璜心存僥倖:「母后崩逝,兄弟之內,惟我居長,日後,除我之外,誰克肩承重器?遂至妄生覬覦。」(《清列朝后妃傳稿》)意思是,永璜在覬覦太子之位,永璜究竟有沒有這種想法,並無確切史料。但是,遭到父皇如此打擊,永璜早已暈頭轉向,誠如乾隆所說:「若將伊不孝之處表白於外,伊尚可忝生人世乎?」(《清列朝后妃傳稿》)永璜不久在惶恐中去世。比如「光祿寺案」,他認為光祿寺這些人辦事不認真,應付他,準備祭祀用的桌張不乾淨:「光祿寺所備餑餑桌張俱不潔淨鮮明。」(《清高宗實錄》)於是,他處置了光祿寺大批官員。比如「剃頭案」,在孝賢皇后喪期內,發生了總督周學健、塞楞額,巡撫彭樹葵、楊錫紱等地方大員剃頭的事件,其中,好多省份的大小官員也都紛紛剃頭,乾隆帝大怒,殺一儆百,將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賜令自盡,對其他官僚也給予不同懲處。此外,他還不斷興起了其他的案件,懲處了好多人。

  第三,作文追思。乾隆帝是一位詩文俱佳的帝王,一生傳世的詩作就有4萬多首,居歷代帝王之冠。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帝的風流才情便多有展示,但那不是附庸風雅之作,而是發自肺腑的動情之作。比如,在孝賢皇后喪滿百日的時候,寫了一篇《述悲賦》,句句含情,字字珠淚,感人肺腑。其中「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述悲賦》)之句,讓人讀之落淚。再比如《悼皇后》中有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 」(《乾隆御制詩文集》),更是表達了對皇后的殷殷之情。這裡「夢熊」緣自《詩經.小雅.斯干》:「維熊維羆,男子之祥」,也就是說,夢見熊羆,則是生男孩的徵兆。


  第四,睹物思人。孝賢皇后薨逝後,乾隆帝在其曾經居住過的長春宮建立紀念館,在那裡保存了皇后生前的所有陳設:「凡平日所御奩具、衣物,不令撤去。」(《清宮述聞》)並且,每到年節,都在那裡張掛孝賢皇后的畫像,乾隆帝會經常到那裡去憑弔皇后。這種情況延續了幾十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退休,新皇帝登基,才告結束。

  第五,推恩母家。乾隆帝為了報答孝賢皇后,格外照顧她的娘家人:「故寵侍後族,先後膺五等封爵者,富察氏凡十四人。」(《清宮述聞》)一個家族就有14人封有爵位,可真是太離譜了。所有這一切的榮寵,都是來源於對孝賢皇后的敬愛。孝賢皇后的弟弟傅恆官至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對此,乾隆帝說:「傅恆之加恩,亦由於皇后。」(《清列朝后妃傳稿》)同時,還通過富家與皇家聯姻的形式,榮寵孝賢的母家,比如孝賢皇后侄子福隆安娶高宗第四女和碩和嘉公主,乾隆帝第六子永瑢娶孝賢皇后侄女為嫡福晉。

  在這裡,大家看到了一位高高在上的天子,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對元後的尊敬、禮敬。

  第二位是乾隆帝恨之入骨的烏喇那拉皇后。

  孝賢皇后去世後,在皇太后的主持下,冊立那拉氏為中宮皇后,綜理後宮事務。那拉皇后,佐領之女,小乾隆帝7歲。可是,誰曾想到,15年後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那拉皇后隨帝第四次南巡途中,卻因故剪髮而忤怒了高宗,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接著,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宮,直至死去,也未能使憤怒已極的乾隆帝回心轉意。關於這段史實,乾隆帝這樣解釋道:「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錄副奏折》)意思是,南巡途中,那拉皇后瘋了。

  乾隆帝這套話並不符合邏輯,他說將之打入冷宮的原因是皇后瘋了,但是,人怎麼可能無緣無故就瘋了呢?當時,他並沒有說,直到過去了13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才說出了實情:「自行剪髮,國俗所最忌,而彼悍然。」(《清列朝后妃傳稿》)也就是說,那拉皇后的失寵,是由於她剪髮所致。那麼,為什麼剪髮會激怒乾隆帝呢?原來,滿洲舊俗,只有長輩或者尊輩去世才可以剪髮,意思是以發代頭,相當於殉葬之意。在宮裡面,只有皇帝和太后去世,那拉皇后才能剪髮,表示哀悼。可是,皇帝和太后活得好好的,那拉皇后為什麼要無故剪髮呢?那不等於在詛咒乾隆帝和太后早死嗎?

  乾隆帝還是不做任何解釋。可是,後來發生了一個案子,使得此事真相大白。有一個山西高平人嚴增,曾在都察院做過書吏,服役期滿,在京師一家旅店做賬房。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寫了一封奏折,內容涉及那拉皇后剪髮案件。寫好後,他交給大學士舒赫德轉呈給皇帝。舒赫德接到呈件,因涉及皇帝隱私,立即拘捕了嚴增。在獄中,嚴增有一段供詞:「人家都說,皇上在江南要立一個妃子,納皇后不依,因此挺觸,將頭髮剪去。」(《嚴增私擬奏折請立正宮案》)至此,我們明白了,那拉皇后之所以剪髮,是由於乾隆帝要另立皇妃,也就等於是移情別戀了。所以,那拉氏心理壓力很大,便以剪掉頭髮相威脅。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乾隆帝自然大為惱怒,他立即採取了措施,令人馬上護送那拉皇后回京師,不要再陪著皇帝旅遊了。這還不夠,乾隆帝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懲治措施:

  一是廢掉身份證明。乾隆帝收回了標誌皇后身份的四份冊寶:皇后冊寶、皇貴妃冊寶、貴妃冊寶、妃冊寶各一份。那拉皇后辛辛苦苦得來的身份證明,也是她最引以為自豪的資格證全部給收回了,銷毀了。

  二是打入冷宮。按制度,皇后身邊要有宮女10名,伺候她的起居。乾隆帝命令撤掉8名,只留2人。她的太監和廚師也被調走了,只留下了必備的人員2名。要知道,這是答應的待遇了。很顯然,皇后被打入冷宮了。

  乾隆帝憤怒之餘,咄咄逼人,效仿當年順治皇帝,就想廢掉那拉皇后。

  大臣們豈能輕易接受呢?因為皇后在那個時代裡,不僅僅是皇帝的老婆,她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國母。所以,王公大臣之中的那些正義之士,紛紛上疏乾隆帝,請求不要輕舉妄動。

  吏部尚書陳宏謀、兵部尚書託庸、刑部侍郎阿永阿、戶部侍郎錢汝誠、御史李玉鳴等人上疏皇帝,為皇后鳴不平。據說,阿永阿在上疏乾隆帝之前很猶豫,怕連累老母親,還是他母親深明大義,告訴他「可捨我以申其志也」(《嘯亭雜錄》),阿永阿才勇敢地上疏皇帝。乾隆帝是什麼態度呢?他是勃然大怒:「父母失和,為人子者,何忍於其中辨是非也?」(《清列朝后妃傳稿》)盛怒之下,乾隆帝把這些人全部處理了,其中兩個人最慘:阿永阿流放黑龍江,而李玉鳴則被戴上九條鏈鎖,發配新疆。

  同時,乾隆帝為自己進行辯護,說他處置那拉皇后是應該的:「非因色衰愛弛。」(《清列朝后妃傳稿》)對於朝臣的意見,他全部予以否定。

  可是,發生這樣的事情,也不能全怪那拉皇后一個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乾隆的責任。那拉皇后剪髮,乾隆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乾隆帝沒有處理好後宮的關係,看到那拉氏年華老去,失去了魅力,便不再寵愛她。同時,在皇太子這個問題上優柔寡斷,總不下了決心,導致那拉皇后在糾結的狀態下,總怕自己的十二阿哥爭不上皇太子之位,疑神疑鬼,失去理智。

  二是皇太后的責任。乾隆帝的母后皇太后——鈕祜祿氏,一味地依著兒子。按說,她有管理後宮之責,知道乾隆帝要把令貴妃晉陞為皇貴妃後,應該及時制止,防止把事態複雜化。但是她沒有。而是支持兒子,給皇后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三是那拉皇后自身的責任。總體分析,那拉皇后心胸狹隘,大家想一想,雖然乾隆帝母子在杭州提出晉封令貴妃為皇貴妃,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她如果淡然處之,別做出格的事情,絕對不會出現意外。可惜,皇后想得太多了,她爭強好勝,絕不退讓,導致極端事件發生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那拉皇后的這個年齡,48虛歲,正處在女人更年期階段,性情不穩,脾氣暴躁,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那拉皇后的一時衝動,隨即給自己和她的孩子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當我們查閱檔案,發現這些結果的時候,十分感慨:

  第一,降低喪事規格。當皇后去世的時候,乾隆帝正在承德打獵,他沒有回京料理,而是說「實皇后福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受朕恩禮」(《清列朝后妃傳稿》),絲毫沒有傷心之意。並且下旨:「喪儀可依皇貴妃例行」(《清列朝后妃傳稿》),這就由禮部承辦的皇后國喪,降為由內務府承辦的家喪,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國喪是要佈告天下的,全國服喪,而家喪則只局限在皇宮之內了。

  第二,不許進入裕陵地宮。那拉皇后地位那麼高,卻沒有機會進入裕陵地宮,和皇帝合葬,真是太遺憾了。

  第三,沒有自己的地宮。逝去的皇后被人秘密塞進了別人的地宮。典籍不記載,葬地不明,誰也不知道她究竟葬到了哪裡。

  第四,不給謚號。謚號是對一個人的蓋棺定論,古人很重視這個。那拉皇后是清代唯一一個沒有謚號的皇后。

  第五,不給她設神牌,不允許後人祭祀。這是最厲害的懲罰了,尤其是不允許她的親生兒子祭奠她,太沒有人情味了。

  第六,棺材質地低劣。即使按照皇貴妃等級,她的棺材也應該是金絲楠木的等級,可是我們看到《內務府奏案》記載:「成造金棺,領取杉木。」經過實地考察,也可看出她的棺材是較低級的杉木製作的。

  第七,出殯極其冷清。《內務府奏案》記載,那拉皇后出殯抬棺的人數只有64人,是靜悄悄地出殯的,而典制規定皇后出殯應該是7920人,真是相差懸殊。

  就是這個女人,乾隆帝終生都沒有原諒她,對她真是恨之入骨,還牽連了她的孩子。皇后的兒子永琪本來很有希望繼承皇位,可是,由於那拉皇后失寵,永琪也受到牽連,乾隆帝不給他封爵,於是,永琪抑鬱寡歡,25歲就去世了。死後喪事也是極為冷清。

  第三位是乾隆帝愛之愈深的孝儀皇后。

  毫無疑問,孝儀皇后是乾隆帝最後一位皇后,也是他一生中最愛的女人。

  這個女人姓魏佳氏,出生在一個五品管領的家庭,而且還是包衣出身,所以,她入宮後,封號也很低下,僅是一個貴人。這樣的出身,使她在宮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也正因為如此,宮中的環境使她練就了一些本領,比如察言觀色,比如見風使舵,等等。所以,這個魏佳氏在乾隆帝的眼中,是這樣一位佳人:

  第一,柔嘉的女人。乾隆帝一直認為,魏佳氏是一位性格柔嘉之人,乾隆十年(1745年),晉封魏佳氏封號,首次稱她有「柔嘉之質」(《清列朝后妃傳稿》);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再稱讚她有「柔嘉之質」;二十四年(1759年),稱讚她「居心柔嘉」(《清列朝后妃傳稿》);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去世,乾隆帝評價她「性稟溫恭」(《清列朝后妃傳稿》);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追贈她為孝儀皇后,稱讚她「淑順柔嘉」(《清列朝后妃傳稿》)。可以說,乾隆帝的眼中,魏佳氏就是一個柔嘉的女人。

  第二,年輕的女人。魏佳氏出生於雍正五年(1727年),小乾隆帝16歲。這個年齡,在宮中非常佔優勢。因為乾隆帝25歲做皇帝,之前與他結婚的女人,年齡也大體如此。而當乾隆帝做了25年皇帝以後,皇帝已經50歲了,那些與他早年結婚的妃嬪們也已經四五十歲了,而魏佳氏則剛剛三十幾歲,正是一個女人最佳的年齡。所以,乾隆帝五十歲左右的時候,他眼中的貌美妃子,魏佳氏恐怕是最佳的人選。


  也正因為這樣,魏佳氏在宮中如魚得水,順風順水,備受乾隆帝的寵幸,因而,也就有了最大的收穫了。

  一是封號穩步上升。魏佳氏初入宮的時候,僅是一個地位低下的貴人,在後宮之中,位次是倒數的了,根本無優勢可言。經過她的努力,她的封號居然穩步上升:乾隆十年(1745年),被封為令嬪;乾隆十四年(1749年),晉陞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晉陞為令貴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晉陞為令皇貴妃。從魏佳氏的宮中封號可以看出,她是扎扎實實的由最基層的貴人升起,幾乎沒有跨越任何一個等級,可謂穩中求進。到最終,她的封號已經是最高的了,因為到乾隆三十年,她晉封為皇貴妃,皇后在第二年去世,至此,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去世,這十年的光景,後宮之中沒有皇后,她就是宮中的老大了。

  二是生育了六個子女。魏佳氏與乾隆帝生育了六個孩子,誠屬不易。因為,在乾隆帝的後宮之中,妃嬪成群,也有更為年輕的女子,只有她和乾隆帝生育最多,達到六個子女,是一件很榮耀又很不易的事情。我們看看她的生育情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1757年),生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1758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1760年),生十五子顒琰;二十七年(1762年),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1766年),生十七子永璘。我們從魏佳氏生育的年份看,從二十一年(1756年)開始,乾隆帝46歲,魏佳氏30歲,一直到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56歲,魏佳氏40歲,他們之間保持了10年的生育期,這在宮中十分難得。可以看出,在這段時間裡,魏佳氏寵冠後宮,是乾隆帝在這一時間裡最愛的女人。

  其實,魏佳氏的得寵遠不止這些。乾隆帝寵她、愛她、信她,給她以最優厚的待遇,讓這個女人盡享勝利者的快樂:

  第一,在宮斗中大獲全勝。毫無疑問,魏佳氏是一個敢於挑戰強者的冒險家,她的對手就是中宮皇后烏喇那拉氏。在後宮之中,那拉皇后的下面是令貴妃,位置是最近的了。可是,令貴妃心氣很高,她有更高的要求,就是晉封為皇貴妃。但是,她確實犯了忌諱,因為皇貴妃的位置直逼皇后,為了不給皇后壓力,清朝皇帝一般不設皇貴妃。儘管如此,她還是要得到這個封號。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在杭州的「蕉石鳴琴」,這一問題被提上了日程。皇太后、皇帝都支持魏佳氏,決定晉陞令貴妃為皇貴妃。可是,那拉皇后堅決抵制,最終竟然以剪髮相威脅。其結果是:那拉皇后「論其行事,即予廢黜,亦所當然」(《清列朝后妃傳稿》),被打入冷宮,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黯然死去;而魏佳氏,在皇后被打入冷宮,備受煎熬之時,她卻如願以償:「乾隆三十年六月,晉封皇貴妃。」(《清列朝后妃傳稿》)魏佳氏打敗了皇后,大獲全勝。

  第二,兒子被立為皇太子。打敗了中宮皇后,並晉封為皇貴妃,魏佳氏如願以償。但是,這肯定不是她的最終目標。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她又生育了乾隆帝第十七子,使她達到生育六個子女的最高紀錄。那拉皇后去世後,她在宮中位置最高,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節,她的兒子顒琰被「高宗密建皇儲」(《清皇室四譜》)。雖然魏佳氏並不能完全確定,但是憑她的宮中地位,憑她的直覺,還是很有把握的。

  第三,死後享哀榮。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不幸病逝,走完了她49年的人生。她的去世,乾隆帝非常悲痛,他痛苦地寫道:「強收悲淚為歡喜,仰體慈闈廑念諄。」(《高宗御制詩四集》)表達自己悲痛而又思念的心情。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做太上皇,魏佳氏的兒子顒琰即位,她母以子貴:「著贈為孝儀皇后,升祔奉先殿。」(《清高宗實錄》)她的神牌被擺放到太廟、奉先殿和陵寢大殿,她的棺槨被安放到裕陵地宮。這一切都是那些宮中妃嬪們求之不得的事情,真是死後享哀榮。

  由此,我們看出來,魏佳氏這個女人真是太有心計了,不僅收穫了最高封號,兒子也得以成為太子。更重要的是自己俘獲了乾隆帝的心。她成為乾隆帝后妃中生育最多的女人,也是乾隆帝最愛的女人。

  我們總結一下,乾隆帝的這三個女人,雖同為皇后,但是結局卻迥然不同:有尊敬,有憎惡,有寵愛,形同霄壤,充分反映出乾隆帝這位風流天子的愛憎分明的性格。乾隆帝的這種性格,成就了他的兩個女人,使她們流芳百世;卻毀掉了另外一個可憐的女人,使她死後都不得安寧,真是吉凶難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