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最為溺愛的兒子唐高宗李治 | 陽光歷史

 

A-A+

唐太宗李世民最為溺愛的兒子唐高宗李治

2018年11月15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82 次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作為皇帝的模範,李世民對於唐朝的特殊功績,唐朝人留下來的有關記載與評論99%都是讚揚,一直被看做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李世民有14個兒子,但大多都不成氣候,這14個兒子的的悲慘命途都令人唏噓!在這14個兒子中,唐高宗李治的母親是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最為溺愛的兒子,也是唐太宗唯一親自撫養長大的兒子。下面就是關於唐高宗李治的簡介和結局。

  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只要是這一天出生的人都能得到糧食,隨後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后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襁褓一併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貞觀5年李治被封為晉王,貞觀7年,唐太宗將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并州太原府封給了這個小兒子。而李治也很不辜負父親的厚愛,從小就很聰慧,對父母也十分孝順,唐太宗曾經考察他對《孝經》的理解,李治是對答如流,唐太宗聞言更是高興萬分。 

李世民武則天3633.jpg李世民武則天3633.jpg

  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於立政殿,年僅七歲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親,不過幸運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愛彌補了這個最疼愛的小兒子,他沒有因為妻子的去世而讓李治出宮或在皇宮某處單獨居住,而是將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寢殿一同照料,於是《唐會要》上便留下了這樣一筆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褚遂良也親口說過:“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而放眼整個大唐王朝,被皇帝親自撫養長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鍾愛與殊榮! 

  不過唐太宗對這個小兒子的偏愛並不止於此。在李治已經遙領并州都督的情況下,唐太宗又加封他為右武候大將軍。貞觀16年,李治更是連自己的封地都沒去就直接上朝參與政事了。對此,史書上特別用了“特深寵異”這四個字來形容唐太宗對李治的溺愛之情。 

  貞觀17年太子李成乾被廢,為了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李治為太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李治的寵愛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說是更甚以往。李治的長子李忠出生,雖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興,不僅在宴會上“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將寶貝兒子安置在自己寢殿的一側,儘管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也沒有讓他按製出宮居住或住到東宮去。直到貞觀18年劉洎上書,唐太宗這才令劉洎和岑文本同馬周按日輪流前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結果維持了沒多久,唐太宗又讓兒子回到了身邊,貞觀20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書,唐太宗這才答應了讓李治每個月一半的時間住到東宮,一半的時間仍留在自己身邊。 

  貞觀19年唐太宗親征高麗,李治身為太子留守後方。自幼與父親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捨,連日哭泣,唐太宗便對他說道:“你自幼在我身邊,像嬰兒一樣,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藉機鍛煉一下,為什麼要哭呢?”李治則回答道:“我7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你一直把我帶在身邊,朝夕相處,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想到我們要分開,我就忍不住傷心。”唐太宗聞言也淚流滿面。於是唐太宗為了彼此能夠及時瞭解對方的狀況,首創了飛表奏事制度,李治還要求父親在收到他的信後要立即回信。

   而且就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對依依不捨的愛子,唐太宗就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不到我們父子二人再相見的時候,我絕不會換下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這件衣服是穿髒了又穿破了,連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勸他換一件,他卻死活不肯答應。後來唐太宗聽說李治正在趕來迎接自己的路上,於是迫不及待地帶領三千護衛率先飛奔進入了臨渝關,途中正好與李治相遇,直到此時李治進獻了新衣服,唐太宗這才換下了身上這件已經穿爛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遼回來後又準備巡幸靈州,本打算帶著李治一起前去,結果張行成上疏說:“臣聽說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靈州,不過臣認為與其陛下因私愛而讓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時讓太子留下來監國,接待百官商議朝政決斷眾事,熟悉朝廷事務,這樣既可安定京師重鎮,而且又可向四方顯示太子的聖德。”唐太宗認為他說的有理,便將他加封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23年,唐太宗駕崩,李治即位,是為高宗皇帝。李治即位後開創了有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在位34年間,百姓生活水平持續改善,人口持續增長;大唐版圖也一度拓展到最大,不僅對西北和海東的用兵很有成果,而且基本平定了突厥叛亂,就算是對吐蕃的作戰有所失敗,但在晚期也已基本穩定了對吐蕃的態勢。 

  至於所謂的李治晚年被武後把持朝政的問題,事實上與臆想中的唐高宗對武後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後在一心討好著唐高宗,小心揣摩著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將母親長孫皇后的親蠶禮發揚光大,所以武後的親蠶次數堪稱是有唐之最。知道丈夫提倡節儉,所以武後主動將皇后裙子上的十三個褶子改成了七個。知道丈夫厭惡外戚坐大,所以武後身為昭儀的時候就特意寫過一篇《內訓》,當了皇后之後更是製出一部《外戚誡》,並“以身作則”,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見蹤影,直到唐高宗駕崩,武後這才有機會將武家的人一個個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職上。 

  甚至翻遍史書不僅看不到哪位宰相大將是武後任命的,能看到的卻是當年力挺武後登上後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沒一個落著了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後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例如,武後當年恨王皇后與蕭淑妃恨得非得將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後對其子女家族的種種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獨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沒有辦法。是武後寬宏大量嗎?史書中可是明載了她對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經過。然而,當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雲直上官運亨通的時候,“生殺予奪”的武後除了眼睜睜地看著,還能做什麼? 

  又如,長孫無忌對武後立後一事多有阻撓,武後對此也暗恨在心。雖然長孫無忌最後失勢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員。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後稱“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唐高宗便下詔追復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國公。而此時“把持朝政”的武後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後登上後位有功的李義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時候,“大權在握”的武後又做了些什麼呢?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想起來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這才大肆追封一番? 

  武後若是真的對唐高宗有那麼大影響力的話,真的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話,那麼想必處理掉王方翼、長孫延這些人絕對不在話下,而將李義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舉手之勞。然而縱觀史書,唐高宗發話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武後的身影,唯有等到唐高宗不在了,武後才敢出面收拾這些曾經恨之入骨之人,追封當初於自己有恩之人。所以武後也只能等到唐高宗死後7年,利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一步步苦心孤詣,這才坐上了女皇之位。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