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宰相長孫無忌的故事 長孫無忌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高氏為漢族(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長孫無忌出身於河南長孫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後又結為姻親。唐高祖起兵後,無忌前往投奔,並隨太宗征戰,成為其心腹謀臣,後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
貞觀年間,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儲之爭時支持高宗,後被任為顧命大臣,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永徽年間,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後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顯慶四年(659年),無忌被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上元年間平反。
長孫無忌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諫伐突厥
突厥與唐朝結盟後,政局混亂。唐朝官員大都建議對突厥用兵,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蕭瑀道:「若不出兵,會失去乘亂攻取的時機,但如若出兵,又會背棄盟約。我們應當如何?」蕭瑀建議出兵,而長孫無忌則道:「現在國家正息兵休戰,等他們侵犯邊境,才能討伐。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會犯境。若深入突厥腹地,我還沒有看到必勝的把握。我認為暫且按兵不動,保持信義,更為合適。」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不言君過
唐太宗曾對侍臣道:「大臣們順從旨意的很多,犯顏直諫的卻很少,如今朕想要聽聽自己的過失,你們不要隱瞞。」長孫無忌等人都道:「陛下沒有過失。」後來,唐太宗又對長孫無忌道:「人苦於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你可對我明言。」無忌仍道:「陛下文治武功,讓我們遵從都來不及,又哪裡有什麼過失可言。」
支持晉王
唐太宗廢黜太子李承乾後,曾將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李勣留在兩儀殿,對他們道:「我三子一弟(三子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齊王李祐,一弟指漢王李元昌),都如此作為,我心裡實在是苦悶。」他撲倒在御床上,拔出佩刀要自殺。長孫無忌等人驚懼不已,連忙上去抱住太宗,奪過佩刀,交給侍立在旁的晉王李治,並問太宗心目中的太子人選。太宗道:「我想要立晉王為太子。」無忌道:「臣謹奉詔令;如有異議者,請將其斬首。」太宗對李治道:「你舅父答應讓你當太子了,你應當拜謝他。」李治下拜。太宗又道:「你們已跟我意見相同,但不知社會輿論如何?」無忌道:「晉王仁德孝順,天下歸心已久。請您召集百官詢問,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負陛下,臣罪該萬死。」太宗遂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唐太宗雖將李治立為太子,但對他的懦弱性情憂慮不已。他私下對長孫無忌到:「你勸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護社稷。吳王李恪英武果斷,非常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極力反對,太宗笑道:「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對的嗎?」無忌道:「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儲君至關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請陛下熟思。」太宗遂作罷。
君臣情重
唐太宗曾得密表,稱長孫無忌權寵過盛。他把密表給無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間,沒有什麼可猜疑的。如果我們都把聽到的話放在心裡不說,那麼我們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溝通。」太宗還召集群臣,當眾訓誡道:「如今我的兒子年紀都很小,無忌為我立過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樣。關係疏遠的離間關係親密的,新朋友離間老朋友,這都是不合情理的。這些挑撥離間的話,我一律不聽。」
唐太宗病重時,將長孫無忌召到含風殿,用手撫摸他的面頰。無忌悲不自勝,痛哭不止。太宗把後事托付給他和褚遂良,又對褚遂良道:「無忌對我竭盡忠誠,我能擁有大唐江山,多虧他的幫助。我死了之後,你要保護好無忌,不要讓小人進讒挑撥離間。」不久,太宗便去世了。
論開言路
唐高宗曾廣開獻書進言之路,希望從中發現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上疏雖多,卻都沒有價值,不足採用。長孫無忌道:「陛下即位以來,各項政策都十分正確,根本沒有什麼遺漏和錯誤,那些希望通過僥倖獲得提拔的人當然提不出什麼有用意見。但是陛下又必須廣開言路,如果杜絕言論,恐怕下情不能上達。」
人情難免
唐高宗曾對長孫無忌道:「我聽說各地官吏,在處事之時仍講情面。」無忌道:「講情面徇私情,自古難免。但要說徇情枉法,他們也實在不敢。至於稍稍考慮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母親高氏為漢族(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長孫無忌出身於河南長孫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後又結為姻親。唐高祖起兵後,無忌前往投奔,並隨太宗征戰,成為其心腹謀臣,後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
貞觀年間,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儲之爭時支持高宗,後被任為顧命大臣,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永徽年間,長孫無忌在《貞觀律》基礎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後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顯慶四年(659年),無忌被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上元年間平反。
長孫無忌的軼事典故有哪些
諫伐突厥
突厥與唐朝結盟後,政局混亂。唐朝官員大都建議對突厥用兵,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蕭瑀道:「若不出兵,會失去乘亂攻取的時機,但如若出兵,又會背棄盟約。我們應當如何?」蕭瑀建議出兵,而長孫無忌則道:「現在國家正息兵休戰,等他們侵犯邊境,才能討伐。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會犯境。若深入突厥腹地,我還沒有看到必勝的把握。我認為暫且按兵不動,保持信義,更為合適。」太宗聽從了他的意見。
不言君過
唐太宗曾對侍臣道:「大臣們順從旨意的很多,犯顏直諫的卻很少,如今朕想要聽聽自己的過失,你們不要隱瞞。」長孫無忌等人都道:「陛下沒有過失。」後來,唐太宗又對長孫無忌道:「人苦於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你可對我明言。」無忌仍道:「陛下文治武功,讓我們遵從都來不及,又哪裡有什麼過失可言。」
支持晉王
唐太宗廢黜太子李承乾後,曾將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李勣留在兩儀殿,對他們道:「我三子一弟(三子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齊王李祐,一弟指漢王李元昌),都如此作為,我心裡實在是苦悶。」他撲倒在御床上,拔出佩刀要自殺。長孫無忌等人驚懼不已,連忙上去抱住太宗,奪過佩刀,交給侍立在旁的晉王李治,並問太宗心目中的太子人選。太宗道:「我想要立晉王為太子。」無忌道:「臣謹奉詔令;如有異議者,請將其斬首。」太宗對李治道:「你舅父答應讓你當太子了,你應當拜謝他。」李治下拜。太宗又道:「你們已跟我意見相同,但不知社會輿論如何?」無忌道:「晉王仁德孝順,天下歸心已久。請您召集百官詢問,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負陛下,臣罪該萬死。」太宗遂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唐太宗雖將李治立為太子,但對他的懦弱性情憂慮不已。他私下對長孫無忌到:「你勸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護社稷。吳王李恪英武果斷,非常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極力反對,太宗笑道:「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對的嗎?」無忌道:「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儲君至關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請陛下熟思。」太宗遂作罷。
君臣情重
唐太宗曾得密表,稱長孫無忌權寵過盛。他把密表給無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間,沒有什麼可猜疑的。如果我們都把聽到的話放在心裡不說,那麼我們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溝通。」太宗還召集群臣,當眾訓誡道:「如今我的兒子年紀都很小,無忌為我立過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樣。關係疏遠的離間關係親密的,新朋友離間老朋友,這都是不合情理的。這些挑撥離間的話,我一律不聽。」
唐太宗病重時,將長孫無忌召到含風殿,用手撫摸他的面頰。無忌悲不自勝,痛哭不止。太宗把後事托付給他和褚遂良,又對褚遂良道:「無忌對我竭盡忠誠,我能擁有大唐江山,多虧他的幫助。我死了之後,你要保護好無忌,不要讓小人進讒挑撥離間。」不久,太宗便去世了。
論開言路
唐高宗曾廣開獻書進言之路,希望從中發現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上疏雖多,卻都沒有價值,不足採用。長孫無忌道:「陛下即位以來,各項政策都十分正確,根本沒有什麼遺漏和錯誤,那些希望通過僥倖獲得提拔的人當然提不出什麼有用意見。但是陛下又必須廣開言路,如果杜絕言論,恐怕下情不能上達。」
人情難免
唐高宗曾對長孫無忌道:「我聽說各地官吏,在處事之時仍講情面。」無忌道:「講情面徇私情,自古難免。但要說徇情枉法,他們也實在不敢。至於稍稍考慮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