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族譜的介紹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賞析
據史書記載,張九齡的祖上是西漢鼎鼎大名的謀士、留侯張良和西晉武郡公張華,而張九齡本人,也名載青史,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
先來說一說張九齡的三十世祖上張良。張氏一門原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張良的父親張平,爺爺張開地,都是韓國的宰相。隨著秦國的壯大和六國的衰落,韓國也不能倖免被秦國滅亡。張良背負國仇家恨,雇了個大力士,等秦王巡遊的馬車經過,想用一把大錘子把秦王砸死。結果秦王沒砸死,他自己反而成了通緝犯。張良在逃亡的過程中,意外學得了《太公兵法》,並投效在劉邦帳下效力,為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還幫助呂後扶持漢惠帝劉盈登上皇位。在功成名就之後,雲遊四海去了。
再說說他的第十六世祖張華。張華自小便多才多藝,在曹魏時期當官。後來西晉王朝建立,決定南下討伐東吳,一統中原。張華在此次戰爭中是出任度支尚書。在統一後,他在幽州出任了一段時間,晉惠帝時期重新入朝參政,被皇后賈南風委以重任。然後西晉王朝在賈南風的窮奢極欲下,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張華被殺。
到了張九齡這一代,張氏已經遷居到曲江。張九齡和他祖上一樣,少有才名。據說他七歲就能寫文章,才華橫溢。唐玄宗時期任宰相。重視農桑。興修水利。延續了「開元盛世」的輝煌。然而被李林甫等人誣陷,在權力鬥爭中落敗被罷相。成為了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名賢相。其風度、其遠見卓識,被唐玄宗大加賞識。之後唐玄宗再任命宰相,總要拿張九齡和他們比較一番。而當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再逃亡的路上,想起自己當初沒有採納張九齡的建議而誅殺安祿山,後悔不迭,特地派人到張九齡的墳墓前紀念。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賞析
唐代偉大的政治家、詩人張九齡在與當時的大奸臣李林甫的政治鬥爭中失敗,遭到誹謗排擠後被罷相,遭貶荊州長史,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作者對著明月思念遠方家鄉親人的詩。該詩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已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此句起筆意境雄偉,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升起,營造了一種遼闊廣大的海上景象。而「天涯共此時」的意思是,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在這個時候也應該和我一樣,在遙望著這樣一輪明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思念。
第二句緊接上句,以「怨」和「竟夕」兩個詞表達出詩人的思念程度的深度和長度,這種思念通宵達旦,至深至切。
後兩句把詩人徹夜難眠的畫面形象地表達出來,他熄滅了燈,發現室內還是被月光灑滿,披上衣服走出室外散步,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衫。想把著皎潔的月光掬滿在手心送給親人,在月光又怎麼能被他捧起來呢?還是回到床上睡覺,這樣可以在夢中可以夢見和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刻。這兩句在形式上深化了作者「思遠」這個主題,形象鮮活,感人至深。
此詩的創作背景是作者被貶之後所作,但通篇沒有讓人感受到作者遇到挫折時的傷感和落寞,反而在格調上,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張九齡罷相的原因是什麼
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宰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任名相。在他之後,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終引發了幾乎導致唐王朝滅亡的「安史之亂」。在張九齡當政期間,唐王朝雖然繁華到了極點,但社會的各種矛盾已經暗流洶湧。張九齡重視農桑,輕徭薄賦,整頓吏治,保持了開元盛世的最後幾年的穩定。
唐玄宗寵愛武惠妃,武惠妃想讓她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日後可以繼承大統。所以她私下裡欲謀廢掉當時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廢太子是大事,如果沒有朝中大臣的支持,這事根本幹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個宮中的官奴去遊說張九齡。結果遊說不成,反而被張九齡罵了一通。張九齡馬上將此事告知了皇帝,從而挫敗了武惠妃謀立太子的陰謀,穩定了宮廷形勢。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張九齡識人明察秋毫,剛見到安祿山就斷言此人日後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請斬殺安祿山。但唐玄宗卻沒有同意他的這個意見,二十年後,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亂」,幾乎導致大唐王朝的滅亡。
當唐玄宗欲立范陽節度使張守珪為相,立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時,張九齡極力阻止。這下也引起了皇上對他的不滿。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後時的讖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其中「兩角犢子」被解讀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來禍亂大唐。唐玄宗認為他荒謬,當場將他杖於朝堂之上,幾乎把周子諒打死。十七日流放廣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這時,李林甫想起了當初他立相時張九齡也竭力阻止,就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張九齡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張九齡處處與他作對的往事,新仇舊恨一併發作。於是張九齡也受了牽連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
而在張九齡被罷相後沒幾天,太子瑛和瑤、琚兩位王子也被貶為庶人。
唐代開元名相張九齡的風度
在貫穿整個唐朝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張九齡這個人,他的風度被世人津津樂道。其個人風度,不僅表現在他的外表上,更具備了常人無可企及的內涵。而「九齡風度」也成為了當時世人官僚爭相模仿的對象,更被當時的皇帝唐玄宗讚譽有加,乃至於張九齡被罷相後,唐玄宗在認命之後的宰相時,都要問上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
唐玄宗是個很有識人眼光的皇帝,在開元年間,他任命的宰相,大多成了名相,而張九齡也是其中之一。那麼,張九齡的風度,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儀容儀表。張九齡是個很注重儀容儀表的人,無論是在家還是上朝,還是外出辦公,始終都保持著一種風度翩翩的姿態。不管什麼時候,都表現出一種神采奕奕的樣子,而且衣著整潔,溫文儒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外貌、舉止或許可以被模仿,但氣質是絕對模仿不來的。
二、正直的為人和卓越的遠見。在張九齡一代,他的政治遠見有種媲美諸葛亮的能力。當他初見安祿山的時候,張九齡就認定這個人將來一定是禍害唐朝的人。而果真,安祿山叛亂了,被平定後,張九齡執意要殺了他,但當時皇帝並沒有同意。幾十年後,安祿山再次叛亂,把已經七十多歲的唐玄宗逼往四川。這時,唐玄宗才想起了張九齡的勸告,後悔不已,題了一副對聯紀念他:蜀道鈴聲,此己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張九齡傳介紹了什麼內容
張九齡,中國唐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學家,字子壽,韶州曲江人,死後謚號文獻,後世被人稱為「張曲江」和「文獻公」。其家族顯赫,祖上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留侯張良和西晉的武郡公張華。
張九齡自小聰穎,七歲就能寫文章。在唐中宗景龍三年中進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步入仕途。在唐玄宗登基後,賞識張九齡的才識,升其為拾遺。開元六年,因其開大庾嶺有功,升左補闕。開元十四年,當時的宰相張說被罷免,因張九齡和張說關係比較親近,也受到牽連。十七年,張說又被重新啟用,但他時日無多,在死前,多次推薦張九齡拜相。
二十一年,張九齡升中書侍郎,當時安祿山反叛被平定後,張九齡上書稱安祿山狼子野心,日後將為害大唐,建議誅殺他。但皇帝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放過了安祿山,為日後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二十二年,張九齡升中書令,第二年又加封金紫光祿大夫。
然而,此時李林甫入朝,他忌妒張九齡的才能,聯繫牛仙客等人向皇帝進讒言,最終在開元二十四年的時候,張九齡被罷相。張九齡在任期間,重視農桑,輕徭薄賦,政治清明,唯才是用。為「開元盛世」的延續作出了積極貢獻。
開元二十八年,張九齡上書皇帝,請求回鄉掃墓,不想在途中得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死後,皇帝追贈其荊州大都督,謚號文忠。他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賢相,在他之後,大唐王朝開始走向衰落,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張九齡的感遇寫了什麼內容
詩作《感遇》共有十二首,是唐代的宰相、大詩人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時,被奸臣李林甫陷害後遭貶荊州時所作,在同一時期,作者還寫有另一篇佳作《望月懷遠》。感遇和望月懷遠一樣,成了後人爭相傳唱的佳作。感遇是唐代五言古詩的典範,也是作者五言詩的代表作。十二首詩表達了基本上同一個主題:借物寓意,抒發了對自己身世的感慨,表現了作者高尚的節操和遠大的政治理想抱負,收錄於《全唐詩》。
在魏晉南北時期,中國的整體詩風偏向於浮華空洞,而張九齡的詩文對扭轉這種風格起到了積極作用。明代的高柄在《唐詩品彙》中提到: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淡,體合風騷,駸駸乎盛唐矣。
以《感遇》其一為例,前兩句作者以蘭桂為中心,表面上看似描寫景物,不寫人。假借蘭桂的生意盎然和欣欣向榮,來表達自己的品行,突出作者自身的不外求,不求人知修養。到了第三句,筆鋒急轉,以「林棲者」引出居住在深山之中的隱居者,由於出於對蘭桂芳香的嚮往,她迎著帶滿了花香的清風而坐,十分喜悅。
而到了第四句,是全詩的點題之句。草木有心,不想被美人折取的結果。作者借此來比喻自身潔身自好,進德修業的君子品質。他不求人知,不求人折,表現了其作為古代士大夫的優秀品德。全詩表現了作者遭貶後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