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充當南海神廟超級推手 明確南海神是祝融
文化,是實力的體現,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推廣功夫也是少不了的,有些文化之所以能名揚天下,流傳千古,其實和大批善於策劃的文化推手有很大關係,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例如廣州的南海神廟,在史上聞名四方,人氣一直很旺,除了因為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之一,南海神廟是港口,各大商船都會雲集於此祭祀之外,其實也和一個文化推手有很大關係。
這個推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文學家韓愈。他的一支神筆,對於廣州南海神廟的定位和推廣,起了關鍵的作用。
下筆不凡
明確南海神是祝融
一種傳統信仰,儘管在民間流行已久,大家都形成了崇拜和祭祀的默契,但如果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那還得需要一兩個文化巨匠為這種信仰做一個明確的定位,並且對其文化內涵作生動而深入的闡述,然後,這種信仰才能確立起來,才有了長久流傳的可能性,也就是儒家強調的名正言順。韓愈對於南海神廟,就起到這樣關鍵的作用。
南海神廟建於隋朝開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到唐玄宗的時候,又封南海神,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南海神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南海神的地位到底具體在哪個位置,有什麼具體文化內涵,還需要一個明確的定位,這個定位的工作,不是隋文帝和唐玄宗所能完成的,必須是一位文化巨匠。
在南海神廟落成兩百多年之後,公元九世紀初,韓愈來關注南海神廟了,他寫了碑文,也就是史上有名的《南海神廟碑》。
在文章中,他首先大大地抬高了海洋文明的地位,認為海洋才是我們生存環境中最巨大的存在,「海於天地間為(萬)物最巨」,這說明我們古代人對於海洋的地位,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韓愈的說法也暗合了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七成左右的科學地理知識。而且,我們在上古時期就形成了對海洋的崇拜,海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之一,「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韓愈緊接著說,根據考據,南海神在所有海神河神當中是最尊貴的,「而南海神次最高」,地位「在北東西三河神伯之上」,這等於給南海神定了行政級別。尤其了不起的是,韓愈給南海神的身份也作了具體確定,「號為祝融」。
儘管關於南海神的地位和身份,朝廷和民間都有默契,但經過韓愈的巨筆劃定,更具備了法定效果。因此,後世不少人對於廣州南海神廟的認識和考據,很大部分是以韓愈的文章為依據的。
有一段時間,官方祭祀南海神,用的是公侯的級別,但韓愈覺得應該用「王」的級別,「虛王儀而不用,非致崇極之意也」。唐玄宗曾派義王府長史張九章以王的級別祭祀南海神,韓愈刻意強調了這一點,從此以後,以王的級別祭祀海神祝融,便成了常規。
史家之筆
詳細記載祭祀的前期準備工作
雖然在韓愈之前,早就有朝廷的封神和民間的祭祀,然而,南海神廟還是經常處於荒涼的狀態。為什麼呢?韓愈的文章講得很清楚,就是因為廣州的刺史不太重視這項工作,對此很畏難。
唐朝時,人們覺得嶺南一帶區域廣大而偏遠,所以會選擇一些身份比較高的人擔任廣州刺史,「故常選用重人」。這些刺史養尊處優,對於海洋有一種天生的畏懼感,「不習海事」,連到海邊去看一看都沒有勇氣,更不用說去海邊祭祀南海神了,而且每到祭祀的時候,海邊經常颳大風,更是嚇得這些人不敢往前,「又當祀時,海常多大風……觀顧怖悸」。他們經常假托病假,懶得前往。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南海神廟十分破敗,「上雨旁風,無所蓋障」,祭祀也是馬馬虎虎,十分潦草,在韓愈看來,這種做法很不恭敬。
到唐憲宗的時候,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朝廷派了一個得力的刺史來廣州,他就是孔子的三十八世孫孔戣。據韓愈的文章,孔戣為人「正直方嚴」,做事認真,富有責任心,治理百姓十分得力,同時在祭祀方面也很恭敬專業,能幹實事,不做敷衍功夫,這按照當時的標準來看,是一位很稱職的官員,但他有沒有膽量去祭祀南海神廟呢?
就在孔戣到廣州的第二年,接近夏天的時候,朝廷關於祭祀南海神廟的命令下達了,明確指示孔戣承擔這項使命。對於朝廷交代的任務,孔戣不敢怠慢,「且恭且嚴如是,敢有不承?」並且他當場決定,第二天晚上就住在南海神廟附近,以便一早就能主持祭祀工作,「吾將宿廟下,以供晨事」,即是要親臨現場工作。他的手下和幕僚,按照往常的習慣,都紛紛勸他不要前往,因為風浪太大,有危險,「吏以風雨白」,孔戣卻已下定決心,堅持要前往,哪怕整個廣州府的官員都來勸阻,都不能改變孔戣刺史的意見。從這個場面可見,當時廣州刺史和周邊官吏,已經很久不去南海神廟了,以至於成為一種習慣,孔戣真的要去,反而讓大家不習慣。
第二天,廣州刺史孔戣坐上船,出發前往南海神廟,有意思的是,海上並沒有起多大風浪,反倒是風平浪靜的,「公遂升舟,風雨少弛」,「波伏不興」,住宿在南海神廟的當天晚上,也是月明之夜,沒什麼令人恐懼的景象。
文學之筆
生動想像祭祀活動
接下來,韓愈記載了孔戣祭南海神的活動,既有嚴謹的紀實,也有優美的想像,虛實結合,現實與浪漫相得益彰,這也是《南海神廟碑》一文的魅力所在。
先看紀實的,以刺史為主,穿著盛裝,拿著上朝的笏牌,進入神廟支持祭祀,「盛服執笏以入執事」。手下也一個個嚴肅恭敬,跟隨刺史大人各自履行職責,「文武賓屬,俯首聽位,各執其職」。至於祭祀的酒食,不像以前那樣馬虎潦草,酒水都是清冽香濃的,器具都是潔淨光滑的,從態度到設施,都顯示了人的恭敬和誠意。場面也十分熱鬧壯觀,鑼鼓喧天,音樂響徹雲霄,武士們昂揚起舞,歌手們也引吭高歌,廟宇插滿旗幟,迎風飛舞,極其隆重。這段文字從資料意義上而言,十分珍貴,它生動地再現了將近一千二百年前,廣州人們祭祀南海神的具體場面,有服飾描述,有情景描寫,還有人物情狀描摹,清晰如畫面。
當然,韓愈老師還是文學家,不來點想像,是對不起他的才華的。於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又升起神奇的想像空間。南海神靈在享受人間的祭祀之後,是怎樣的情形呢?是這樣的:「神具醉飽」,用人間的狀態去推想那個神奇的世界。接下來更如同看《西遊記》,也如同看《哈利波特》,神秘傳奇,南海中大大小小的精怪,海龜啊,大魚啊,都爭先恐後飛舞而來,和人間共舞,「海之百靈秘怪,恍惚畢出,蜿蜒蛇蛇……穹龜長魚,踴躍後先」,好奇妙的神話和童話盛會,既符合當時祭祀的盛況,也從文學角度昇華了祭祀的意義。
韓愈在廣東留下了好幾篇祭祀文章,更有名的是在潮州的《祭鱷魚文》,將鱷魚當成懂人類語言的談判對象。而這篇《南海神廟碑》將文學因素滲入傳統的民事活動中,加強了其傳播的廣度和長久性。作為文化,能不能傳播出去,文化推手的策劃能力很重要,南海神廟的形象,在這一段充滿想像的文字當中,顯得神秘而美好,甚至還有點萌,更容易被其他地域的人所接受。推廣,少不了思想,更少不了文學手法。
當然,韓愈老師是文化人,他最終要讓祭祀接地氣,就得往人事方面深入。韓愈在文中讚美了孔戣在任廣州刺史期間,減輕地方稅收,加強法制,對流落到嶺南的人士,都給予照顧,重用地方賢良,頗有德政,很受當地歡迎。結合政事,令祭祀海神的文化內涵更加凸顯。由此可見,孔戣祭祀南海神廟,其實是借民間信仰和風俗,拉近與嶺南地方的距離,他那樣風塵僕僕不畏風浪,其誠意不光是祭祀,更是勤於民事
文化,是實力的體現,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推廣功夫也是少不了的,有些文化之所以能名揚天下,流傳千古,其實和大批善於策劃的文化推手有很大關係,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例如廣州的南海神廟,在史上聞名四方,人氣一直很旺,除了因為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之一,南海神廟是港口,各大商船都會雲集於此祭祀之外,其實也和一個文化推手有很大關係。
這個推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文學家韓愈。他的一支神筆,對於廣州南海神廟的定位和推廣,起了關鍵的作用。
下筆不凡
明確南海神是祝融
一種傳統信仰,儘管在民間流行已久,大家都形成了崇拜和祭祀的默契,但如果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那還得需要一兩個文化巨匠為這種信仰做一個明確的定位,並且對其文化內涵作生動而深入的闡述,然後,這種信仰才能確立起來,才有了長久流傳的可能性,也就是儒家強調的名正言順。韓愈對於南海神廟,就起到這樣關鍵的作用。
南海神廟建於隋朝開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到唐玄宗的時候,又封南海神,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南海神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南海神的地位到底具體在哪個位置,有什麼具體文化內涵,還需要一個明確的定位,這個定位的工作,不是隋文帝和唐玄宗所能完成的,必須是一位文化巨匠。
在南海神廟落成兩百多年之後,公元九世紀初,韓愈來關注南海神廟了,他寫了碑文,也就是史上有名的《南海神廟碑》。
在文章中,他首先大大地抬高了海洋文明的地位,認為海洋才是我們生存環境中最巨大的存在,「海於天地間為(萬)物最巨」,這說明我們古代人對於海洋的地位,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韓愈的說法也暗合了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七成左右的科學地理知識。而且,我們在上古時期就形成了對海洋的崇拜,海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之一,「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韓愈緊接著說,根據考據,南海神在所有海神河神當中是最尊貴的,「而南海神次最高」,地位「在北東西三河神伯之上」,這等於給南海神定了行政級別。尤其了不起的是,韓愈給南海神的身份也作了具體確定,「號為祝融」。
儘管關於南海神的地位和身份,朝廷和民間都有默契,但經過韓愈的巨筆劃定,更具備了法定效果。因此,後世不少人對於廣州南海神廟的認識和考據,很大部分是以韓愈的文章為依據的。
有一段時間,官方祭祀南海神,用的是公侯的級別,但韓愈覺得應該用「王」的級別,「虛王儀而不用,非致崇極之意也」。唐玄宗曾派義王府長史張九章以王的級別祭祀南海神,韓愈刻意強調了這一點,從此以後,以王的級別祭祀海神祝融,便成了常規。
史家之筆
詳細記載祭祀的前期準備工作
雖然在韓愈之前,早就有朝廷的封神和民間的祭祀,然而,南海神廟還是經常處於荒涼的狀態。為什麼呢?韓愈的文章講得很清楚,就是因為廣州的刺史不太重視這項工作,對此很畏難。
唐朝時,人們覺得嶺南一帶區域廣大而偏遠,所以會選擇一些身份比較高的人擔任廣州刺史,「故常選用重人」。這些刺史養尊處優,對於海洋有一種天生的畏懼感,「不習海事」,連到海邊去看一看都沒有勇氣,更不用說去海邊祭祀南海神了,而且每到祭祀的時候,海邊經常颳大風,更是嚇得這些人不敢往前,「又當祀時,海常多大風……觀顧怖悸」。他們經常假托病假,懶得前往。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南海神廟十分破敗,「上雨旁風,無所蓋障」,祭祀也是馬馬虎虎,十分潦草,在韓愈看來,這種做法很不恭敬。
到唐憲宗的時候,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朝廷派了一個得力的刺史來廣州,他就是孔子的三十八世孫孔戣。據韓愈的文章,孔戣為人「正直方嚴」,做事認真,富有責任心,治理百姓十分得力,同時在祭祀方面也很恭敬專業,能幹實事,不做敷衍功夫,這按照當時的標準來看,是一位很稱職的官員,但他有沒有膽量去祭祀南海神廟呢?
就在孔戣到廣州的第二年,接近夏天的時候,朝廷關於祭祀南海神廟的命令下達了,明確指示孔戣承擔這項使命。對於朝廷交代的任務,孔戣不敢怠慢,「且恭且嚴如是,敢有不承?」並且他當場決定,第二天晚上就住在南海神廟附近,以便一早就能主持祭祀工作,「吾將宿廟下,以供晨事」,即是要親臨現場工作。他的手下和幕僚,按照往常的習慣,都紛紛勸他不要前往,因為風浪太大,有危險,「吏以風雨白」,孔戣卻已下定決心,堅持要前往,哪怕整個廣州府的官員都來勸阻,都不能改變孔戣刺史的意見。從這個場面可見,當時廣州刺史和周邊官吏,已經很久不去南海神廟了,以至於成為一種習慣,孔戣真的要去,反而讓大家不習慣。
第二天,廣州刺史孔戣坐上船,出發前往南海神廟,有意思的是,海上並沒有起多大風浪,反倒是風平浪靜的,「公遂升舟,風雨少弛」,「波伏不興」,住宿在南海神廟的當天晚上,也是月明之夜,沒什麼令人恐懼的景象。
文學之筆
生動想像祭祀活動
接下來,韓愈記載了孔戣祭南海神的活動,既有嚴謹的紀實,也有優美的想像,虛實結合,現實與浪漫相得益彰,這也是《南海神廟碑》一文的魅力所在。
先看紀實的,以刺史為主,穿著盛裝,拿著上朝的笏牌,進入神廟支持祭祀,「盛服執笏以入執事」。手下也一個個嚴肅恭敬,跟隨刺史大人各自履行職責,「文武賓屬,俯首聽位,各執其職」。至於祭祀的酒食,不像以前那樣馬虎潦草,酒水都是清冽香濃的,器具都是潔淨光滑的,從態度到設施,都顯示了人的恭敬和誠意。場面也十分熱鬧壯觀,鑼鼓喧天,音樂響徹雲霄,武士們昂揚起舞,歌手們也引吭高歌,廟宇插滿旗幟,迎風飛舞,極其隆重。這段文字從資料意義上而言,十分珍貴,它生動地再現了將近一千二百年前,廣州人們祭祀南海神的具體場面,有服飾描述,有情景描寫,還有人物情狀描摹,清晰如畫面。
當然,韓愈老師還是文學家,不來點想像,是對不起他的才華的。於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又升起神奇的想像空間。南海神靈在享受人間的祭祀之後,是怎樣的情形呢?是這樣的:「神具醉飽」,用人間的狀態去推想那個神奇的世界。接下來更如同看《西遊記》,也如同看《哈利波特》,神秘傳奇,南海中大大小小的精怪,海龜啊,大魚啊,都爭先恐後飛舞而來,和人間共舞,「海之百靈秘怪,恍惚畢出,蜿蜒蛇蛇……穹龜長魚,踴躍後先」,好奇妙的神話和童話盛會,既符合當時祭祀的盛況,也從文學角度昇華了祭祀的意義。
韓愈在廣東留下了好幾篇祭祀文章,更有名的是在潮州的《祭鱷魚文》,將鱷魚當成懂人類語言的談判對象。而這篇《南海神廟碑》將文學因素滲入傳統的民事活動中,加強了其傳播的廣度和長久性。作為文化,能不能傳播出去,文化推手的策劃能力很重要,南海神廟的形象,在這一段充滿想像的文字當中,顯得神秘而美好,甚至還有點萌,更容易被其他地域的人所接受。推廣,少不了思想,更少不了文學手法。
當然,韓愈老師是文化人,他最終要讓祭祀接地氣,就得往人事方面深入。韓愈在文中讚美了孔戣在任廣州刺史期間,減輕地方稅收,加強法制,對流落到嶺南的人士,都給予照顧,重用地方賢良,頗有德政,很受當地歡迎。結合政事,令祭祀海神的文化內涵更加凸顯。由此可見,孔戣祭祀南海神廟,其實是借民間信仰和風俗,拉近與嶺南地方的距離,他那樣風塵僕僕不畏風浪,其誠意不光是祭祀,更是勤於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