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地球是否已調成「振動模式」 | 陽光歷史

 

A-A+

[圖文]地球是否已調成「振動模式」

2016年01月12日 科學探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07 次

互聯網上一則關於「21個城市活動斷層帶」的消息被瘋狂轉載。地球已調成「振動模式」成了流行笑話。實際情況是:目前網上流傳的斷層帶分佈結果或分佈圖,並非來自權威機構;活動斷層帶也不等於地震帶,不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唯一依據;這些年的地震頻率,仍在地球活動的正常範圍內。



    斷層「年齡」跨度大

    據項目主要負責人、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介紹,《我國21個大型城市活動斷層帶項目》是在2008年4月11日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的驗收,這個結果目前還處於進一步的整理、編製過程中間,沒有對社會公佈。不過,據中國地震局透露,我國正在編製第五代地震區劃圖,計畫於今年編製完成並頒布實施。該圖的編制根據中國大陸活動斷層的分佈特點與活動性質、地震類型與發生頻率、地震動衰減關係等因素,確定了全國各地房屋、建築、設備設施抗震設防的具體要求。

    上海市地震局地震預測分析中心主任尹京苑說,斷層帶是地球表層的一種構造現象,通俗地說就是「陸地板塊和板塊之間斷開的地方」。「一般說來斷層在10到12萬年以來一直在活動,我們就說它是『活動斷層』,或者說是年代較新的斷層。」尹京苑說,一般使用碳14來測定斷層的年代。「斷層的時間範圍很大,『年齡』上幾十萬年是非常正常的。」

    建築應避開活動斷層

    尹京苑說,如果城市中有活動斷層存在,那麼建造房屋的時候就一定要避開它們。「城市規劃過程中,事先都要對該地區的地震危險性進行評估,從而確定城市建築物的地震設防標準(如上海是7度設防)。一個地區的地震活動性等級,工程場地狀況,以及是否存在活動斷層等條件,是城市設防的重要依據。」

    不過,尹京苑也告訴記者,活動斷層不是城市設防的唯一依據。「斷層研究的時間尺度沒有低於萬年的,有時甚至是十幾萬年,但是城市規劃基本上都要細化到50到100年。斷層研究更多的是一項科學工作,而非只是單純地為了城市規劃而做。」

    地球振動不等於地震

    自從紐西蘭、日本、緬甸等國相繼發生較大的地震災害,人們的災難神經似乎就被「觸動」。互聯網上,一些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等網站獲得的「今天××地區又發生××級地震」的消息被迅速傳播。不少網友半調侃半擔憂地說:地球已經調成「振動」模式。尹京苑說,其實,地球一直都是在振動的,振動和地震是兩碼事,目前還沒有發現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聯繫。雖然進入2010年以來,地震活動顯得越發頻繁,但還在地球活動的正常範圍內,人們不必對近來的地震太過恐慌。

    據統計,地球每年要發生2萬多次地震,5級以上的超過2000次,6級以上100多次,7級以上也有10多次,但多數是發生在無人或人口稀少的地方。「以前地震震級記錄的方式較為落後,一些很低震級的地震往往記錄不到。但隨著地震儀器的精密度提高,現在甚至能測到等級為負的地震。因此,一些專業的地震台比以前記錄到的地震事件要多得多。同時,由於信息傳媒的發達,也使得人們感受到的地震信息較以前更多。」

(責任編輯:單曉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