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歷史地位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原因?
長平之戰戰後分析
勝敗因素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結局並不是偶然的。除了總體力量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外,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運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軍之所以取勝,在於:首先是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離間計,誘使趙王犯下置將不當的嚴重錯誤;其三是擇人得當,起用富於謀略、驍勇善戰的白起為主將;其四是白起善察戰機,用兵如神,誘敵出擊,然後用正合奇勝的戰法分割包圍趙軍,痛加聚殲;其五是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秦國上下一體動員,及時增援,協調配合,斷敵之援。為白起實施正確的作戰指揮提供了必要的保證。趙國失敗的主因是在戰爭初期,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將大舉進攻摧毀趙國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在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後,倉促應戰。在戰役前期,老將廉頗的戰役指揮上,不和秦軍鋒芒硬拚,但是趙國論國力,和軍事實力來看都弱於秦國,廉頗這樣做只是盡量拖延,打消耗戰,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軍有生力量,迫使長途跋涉至此的秦軍疲憊。但是被秦國離間,被奸臣進讒,還是和趙國本土綜合實力有很大關係。
後期趙國決策層換上了趙括,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但是無論趙國在人數,士兵素質,綜合國力,武器裝備上都弱於秦國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趙國慘敗全軍覆沒的下場。其實當時的情況消耗戰和速戰速決對趙國來說都不太適合,因為兩軍對陣主要還是拼綜合國力。趙國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兩國援趙,反而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之下,派使赴秦僥倖求和,戰和搖擺不定,實乃又一大敗筆。
歷史地位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亡過半,即雙方死亡百萬左右。是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櫓」。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併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就要臨降了。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
長平之戰相關文獻
長平之戰當時形成的列國文獻,多毀於秦火,傳世的有關記載長平之戰的上古早期文獻,首推《史記》,次為《戰國策》。
其中又以《史記》的《白起王翦列傳》和《廉頗藺相如列傳》最為詳實,次為《戰國策·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史記·趙世家》,又次為《戰國策·趙策三·秦趙戰於長平》、《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新序·善謀》、《史記·田完世家》。《史記·秦本紀》、《韓世家》則以大事記體行文,略事梗概。《戰國策·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魏策四·長平之役》、《齊策二·秦攻趙長平》、《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秦策三·謂應侯曰君禽馬服乎》、《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等,或限於列國有關幕後外交(縱橫)活動,或戰後君臣間抑策士遊說中有關得失論證。另有《戰國策·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韓非子·顯學篇》提到、《呂氏春秋·應言篇》、《睡虎地秦簡「編年記」》。又有方志《上黨記》、《風土記》等,發揮地方文獻優勢,於當年主戰場的地理方位、範圍和秦趙兩軍對峙態勢、戰守的記載,顯然又比上述群籍具體、確切得多。後有司馬光修《通鑒》。
此外古人筆記、論著亦多有論述,如胡應麟《少室山房集》等。今人論著甚多,如楊寬《戰國史》、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張頷先生在《山西師範學院學報》1959年第2期著文《古長平戰場資料研究》、張景賢先生在《歷史教學》1982年第9期、1983年第1l期先後著文《長平之戰時間考辨》、《長平之戰時間再辨》;楊寬先生在《歷史教學》1983年第3期、1983年第11期先後著文《關於長平之戰的時間》、《再談長平之戰的時間》等等。近年對長平之戰的專著首推靳生禾、謝鴻喜《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之研究》、王樹新主編《戰國長平之戰新考》。
長平之戰影響
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由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一國遭受毀滅性打擊,從而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通過長平大戰,秦國殲滅了趙國足夠多的有生力量。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六國弱勢以成,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進程大大的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