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會的演變史:竟是最早出現在法制嚴厲的明朝
導讀:中國早就有結社了,有組織的犯罪也早就有了。我們之所以說在明清之際形成黑社會,是因為當時已經有組織完善和具有一定活動力量的秘密會社出現,後世黑社會的組織形式、活動方式、思想意識多源於此。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當時的秘密會社如洪門(天地會)稱之為黑社會,因為這些組織最初建立時是包含有嚴肅的政治目的的,與一般的因牟利而促成的結社還是有區別的。特別是洪門最初結會的目的是「反清復明」,含有反抗民族壓迫之意,後來因為參與成員的變化,「反清復明」日漸成為一個口號或招牌,牟利才是日常活動的宗旨,漸漸演化為黑社會。
古代牟利性的結社大多與遊民密切相關。中國古代在經濟上是小農經濟,社會組織上是行政控制與宗法制度;行政控制相對較弱,但宗法網絡比較強。人的血緣關係依靠土地融合在一起,換句話說,也就是人的親緣、職緣、地緣關係全部都在他那一小塊土地上。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是最活躍的因素,太平時代,增長極快。人口增長,土地是個常數,必然有一些人從土地上被拋離出來。脫離了那塊土地,於是也脫離了相處了多年的親緣、職緣、地緣等關係,變成一身無所屬的遊民。流動起來的遊民是古代社會最難控制的人口,很讓統治者頭疼。
明代初年對人口流動的控制非常緊。明太祖朱元璋本人就是遊民出身,但他對遊民現象深惡痛絕。從明朝建國一開始,對人實行強控制政策,離開家鄉都得要開路條,只有商人才允許在百里之內行動,但也不能走得太遠。
限制老百姓流動的政策,對社會穩定起了作用。但是明朝施行的分封制度導致土地兼併加劇。皇親國戚、宗室勳貴霸佔土地,建立莊園,使得大批農民失去土地,為生存而流亡。明朝建立五六十年,就有大批流民流亡四方。明正德年間,流動人口就超過一千五百萬人。這些流動人口中的許多人成為活躍在中小城市的遊民。遊民在城鎮裡,弱者被人踐踏,強者則成為犯罪分子,我們仔細讀《阿q正傳》就能理解這一點。這些遊民中的強者組織起來,不僅平民百姓心戰膽寒,就是官吏也怵他三分。
遊民的組織化過程中是借鑒了通俗文藝作品的,特別是那些具有遊民意識的通俗作品,如《水滸傳》一類。不過大中城市是皇權社會的政治軍事中心,如果遊民鬧得不大、也就是癬疥之疾時還能容忍,一旦成為心腹之患,必會全力打壓,真正秘密結社很難在大中城市長期存在。因此秘密會社大多生存和活躍於一些新型的小市鎮。
新型小市鎮是人口激增、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產物。這些小市鎮在明清時期是吸附從農村流離出人口的大戶,因此也聚集了大量的遊民。這種小市鎮也是皇權專制統治較為薄弱的地方,一些秘密結社在這些地區活動是不奇怪的。陳志華先生一本介紹傳統四川小鎮《福寶場》書開篇就是「從哥老會談起」。這裡的「一百個男人裡至少有九十個是袍哥」。可見小市鎮對於秘密會社的意義。據統計,這種小市鎮在明代太湖流域就有三百多個,清初就有四五百個,清末全國的這類小市鎮已經達到三萬多個。
明代文獻中關於秘密結社犯罪的記載不是很多。這說明:第一,它不發達;第二,它是謀生性質的,還沒有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關注。到清代就不同了,因為清代還有一個民族壓迫的問題。最初的秘密組織都是關注政治訴求的,幾乎所有的秘密結社都有「反清復明」的口號。但對遊民來說,生存和改善生存條件是第一位的。連飯都沒的吃,「反清復明」有什麼意義?這跟「替天行道」一樣,都是招牌,搶東西才是第一位。
天地會為什麼兩百多年一直堅持「反清復明」呢?實際上到了雍正時,「反清復明」與底層百姓就沒多大關係了,關鍵是清政府老是嚴厲打壓天地會,於是它就「反清復明」了。這個反對派,實際上是被打出來的反對派。
清代的秘密社會發達,與當時的民族壓迫密切相關。要組織一個有影響的幫會,吸引很多人參加,要制訂出一系列的規則等,必須有一個凝聚民眾的政治口號。華北地區有一個與天地會類似的組織,叫「在理會」。它跟天地會又不大一樣,它有信仰,標榜「三教合一」,信仰羅教。入會的人,師傅要傳給弟子「五字真言」,而且要他們上不告父母,下不傳妻子,這五字就是「反清復大明」。後來清朝亡了,這五字毫無秘密可言,於是改成「無太佛彌勒」。
南方民眾遭清朝屠戮比較嚴重,容易激起仇恨,行於南方秘密結社倡導反清還可以理解。而北方民眾對這個問題比較淡漠,有人說在理會起於山東,山東在明清之際,鬥爭激烈,殺戮凶殘,所以有在理會之組織。可是後來在理會主要在華北、東北一帶活動,應該說「反清復明」跟這裡的老百姓沒什麼關係,但它也用這個口號,大約與這個口號提出的問題凝重巨大、具有震撼性有關。這種用政治口號統攝秘密團體,易於凝聚敢於鋌而走險之人。但因為這些秘密組織的主要成員是遊民,他們聚在一起的主要目的還是求生、追求享樂生活。
大部分幫會主要做的是兩件事:一個文差事,一個武差事。文差事是做局詐騙,武差事就是搶,都是弄錢。這些事情跟政治實際沒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把它稱作黑社會?因為它實際上做了很多危害普通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它們是處在最底層的、帶有暴力性的團體。
清中葉以後,在南方、西南邊遠地區,清統治薄弱,幫會幾乎浮出水面,在社會生活中甚至起了主導作用。
貨真價實的黑社會,我覺得要到民國以後才形成。形態完備,組織能力也強了,幾乎成了二政府。康雍乾時期,滿清政府是強勢政府,對秘密幫會打壓得非常厲害,發現即殺。秘密幫會要展開地下活動非常困難。隨著清朝的衰落,政府變成弱勢政府,幫會對社會正面和負面的作用就同時顯現出來了。
民國時期,應該說是幫會最紅火的時期。因為他們一直標榜是反清的,孫中山本人也曾加入洪門,職為紅棍。這些幫會,參與了孫中山等人領導的反清起義,用孫先生的話說,是「無役不從」——沒有一次戰役他們不跟著打的。實際上,孫中山作為受了西方文明影響的知識分子,與幫會的訴求是不同的。怎麼把底層遊民的傳統訴求與知識分子的追求相融合,孫中山做不好這個事。
剛剛推翻清政府時,孫先生等領導革命的人物對幫會起的作用評價過高,好像天下是幫會打下來的。應該說,清朝滅亡是極自然的事情。這個帶有民族壓迫色彩的皇權專制王朝到了二十世紀已經千瘡百孔,正在自然解體,辛亥革命只是輕輕推了一下,它便轟然倒塌。
民國政府一開始有點犒賞幫會的意思,後來又要整頓他們。有很多人評價說,這是資產階級革命領導人忘了底層人民對革命的功勞,把他們拋棄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幫會沒有一點近代意識,就是「打天下坐天下」那一套,就像李逵那種意識似的,孫大哥對他們就像是大皇帝,他們統統做小皇帝、做將軍什麼的。這是連傳統的封建王朝也不能允許的。
政府要想正常執政,推行同盟會的政治主張就不能不改造幫會。或者實施另外一種做法,像朱元璋,把這些人統統借各種理由剷除殺掉。當時孫中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從他所受的思想影響來看也不允許他這樣做。後來的袁世凱想這樣做,也是力不從心,因為這些力量多在南方,而南方在他的勢力影響之外。
民國期間,秘密幫會大多公開化了。當時遊民很多,它們又招收了很多人,以打天下的功臣自居,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國民黨第一代、第二代的領導人物,都和秘密幫會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對它們不可能恩斷義絕地嚴厲打壓。包括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也是這樣,在那個時代沒有辦法,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
民國時期政府是個弱勢政府,直到1949年前中國實際上沒有真正統一過。軍閥割據,黨閥分權,他們在不同的外來勢力的支持下互相爭鬥,於是中間出現了許多縫隙,這些縫隙大多是由幫會或黑社會來填充的。政府作為一個統治機構,已經從老百姓那兒收了稅了,搜刮了不少錢財,卻不能提供全部公共服務。土匪、異地的武裝力量對老百姓危害,它們不能提供保護;地痞流氓對百姓的騷擾,它們不能制止。有時黑社會卻能出來承擔這個職責,當然這也決不是義務白干,而是要收保護費的,肯定比稅還要高。可見黑社會起的是二政府的作用。有的幫會領導人好一點,能夠約束下面會眾的行動。但從總體上來看,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