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三十八年慘遭斬絕的朱家皇族:無一人倖免
在康熙三十八年慘遭斬絕的朱家皇族
諸多亡國之君中,恐怕很難再找出向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是在殫精竭慮、日理萬機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用死來宣告自己王朝的覆滅。也很難再找出一個想盡辦法救國而不為自己的家族考慮後路的末代皇帝。曾經與朋友們談起明之亡,也曾對此大惑不解,即使崇禎自己愛面子到了極點,不肯被人笑作臨陣脫逃,但怎麼也應該讓太子到南京暫避,這樣的話,北京即使陷落,他自己即使在煤山自盡,作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太子為中心建立名正言順無可爭議的「救亡政F」,何至於有什麼「福、潞之爭」以及多次的「北來太子案」?
可是,崇禎皇帝出了好面子之外,最大的弱點就是多疑,很難想像在他心中有什麼人是可以信任的,包括他的兒子。自己不去南京是因為面子,而不讓兒子去南京,就是多疑——他害怕自己成為李隆基第二,萬一要是北京沒有失守呢?已經16歲的兒子要是在南京自立為帝,奉自己為太上皇,把自己架空,該怎麼辦?所以,在擔心北京難保玉石俱焚的焦慮中,崇禎皇帝死死拉著他三個兒子與自己一起坐等著北京沉沒在農民軍的汪洋大海——很不符合常理和邏輯,可事實就是如此。
九門相繼落入敵手,崇禎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們殺死或賜死,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國,但對於三個兒子,總還是存著他們能夠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望,便把他們交給心腹太監們讓他們想辦法逃出去。但這個太晚的決定並沒有挽救皇子們的命運,那些平常裡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監們可沒有什麼赤膽忠心,面對北京到處都是農民軍的情況,他們或是把皇子都在街上讓他們自生自滅(這還算是仁慈),或是乾脆拿著皇子去向大順軍請功,於是,他們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取自《甲申核真略》和《定思小紀》的說法)。
李自成並沒有立即殺死他們,而是帶著他們去征討打著「克復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旗號來和他作對的吳三桂,為的是以皇子來要挾吳三桂——李自成自然不會知道吳三桂後來對南明永歷帝的所作所為,否則的話絕不會想出這個主意。在山海關,李自成被吳、滿聯軍擊敗,接著一敗再敗,三位皇子奇跡般的活了下來並擺脫了大順軍,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後殊途同歸的路。
說「殊途同歸」,是因為三位皇子雖然相差了幾十年,但最後都死在滿清朝廷手中。
先說皇長子,也就是太子朱慈烺,他的身份最尊貴,運氣和遭遇也是最差。從大順軍中逃出後,可能是因為要尋找親人,他回到了已經落入滿清的手中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寄居在了周家。並和自己的妹妹,那個被崇禎帝砍掉一隻胳膊的長平公主重逢,兄妹倆抱頭痛哭。然而周家人都是勢力小人,哪裡會保護安置這位燙手山芋?太子的舅舅周繹出面要剛安頓了兩天的太子馬上走人。在亂軍當中吃夠苦頭的太子早就一肚子怨憤,再見到這些臣子加親人的不忠不義,哪裡還壓得住火?與自己的舅舅大吵起來,以至於雙方拳腳相加,終於驚動了鄰里和巡捕,周奎見已瞞不住,便把自己的外孫子舉報了。
清攝政王多爾袞無端的抓住了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按說應該是喜出望外,可事實上明太子的落網並不那麼簡單,無論是殺是留都很麻煩。作為外來入侵者,滿清一方面為了收買人心可以禮葬崇禎皇帝,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另一方面對於他們一統中原的障礙決不會手軟。可明太子正好處在這兩中態度的矛盾當中,若是留著他,明朝的忠臣義士就會心懷希望的打著他的旗號前赴後繼。可如果殺了他,滿清的為明朝報君父之仇的說法就會自食其言。
多爾袞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他很快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好主意,那就是——讓人指出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將太子殺掉。於是,一場「認證真偽太子」的鬧劇上演了。首先是親人指認,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繹自然領會了攝政王的意圖,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長平公主堅持說是真,被周奎打了一個耳光後也不敢再說話。原太子的侍奉太監有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認是真,馬上被處死,剩下的也就承認是假。連曾經是太子老師的原內閣大學士謝升也指出是假。雖然太子當眾說,謝先生,某年某月某日,你講書時說過某事,現在還記得嗎?弄得謝升啞口無言,怏怏而退。但結果已經出來了,太子是假的!還有人上表堅持說是真的?好辦,殺!一氣殺了十五個爭辯的大臣,終於沒人敢說話了。太子在被壓上斷頭台的時候也許明白了,他原本來北京時看到滿清禮葬他的父皇,以為也會厚待他,可父皇受到禮遇是因為死了,而自己是活的。他終於連以一個前朝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機會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