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直言不諱傳頌古今:君之所以明因為兼聽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優秀皇帝,心胸廣大,治國有方,開創了貞觀之治。魏征是當時唐太宗最為信任的臣子,他非常勇敢,不管別人的想法,只堅持他自己的想法,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意見時,他也是很大膽的把自己心裡所想說出來,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兩個人的這種關係可以說是千古一見。
魏征像
魏征曾直言不諱的告訴李世民,要以身作則,要兼聽則明,要居安思危,仁義為本。為此魏征不惜多次惹怒龍顏。
人若是用銅作為鏡子,可以看得到自己衣服穿得是否整齊大方;把歷史當做一個鏡子,可以看到國家的興衰;要是把人當鏡子的話,那麼就可以發現自己哪裡做的對,哪裡又是錯的。後來,魏征這個人去世了,唐太宗李世民就覺得他沒有了魏征,沒有了一面好鏡子,這是李世民對這個不怕死非要實話實說的忠臣魏征所給的最好的評價,也是最完美的人生評價。
如果把唐太宗比作成刀,那麼魏征就是鑄刀者;如果把魏征說成是鏡子,那麼唐太宗就是那個在鏡子面前的人。
唐太宗與魏征,一個是有著容納一切忠言的寬容肚量,一個是不怕死照樣實話實說的忠臣,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其他朝代都難看到這一幕,稱得上是一段美話。國家有此良臣,何愁不能發展?人生有此知己,何怕孤單寂寞?
魏征直諫
魏征,我國唐朝時候傑出的諫臣代表人物,不單在文學上,在軍事上,政治上,都頗有建樹。他的直言不諱傳頌古今,對前朝和後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魏征與李世民圖
細數中國歷史,最繁榮的時期就屬唐代的貞觀了,提到貞觀之治,就不得不提魏征。正是魏征多次以命直言,才使得唐太宗在國家治理上井井有條。
話說當年有位公主在嫁人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因為自己的私心,就下了命令特別囑咐陪嫁的禮物一定要比當年的長公主多一些,按說這個事情無可厚非,可是,魏征的直諫就來了,他以漢明帝分封他那些兒子的事情來舉例子:漢明帝分給楚王和淮陽王的封地是各自一半,不多不少,並沒有任何偏袒。他還說,如果現在公主的陪嫁倘若比當年的長公主多一些的話,肯定會引起很多爭端。多次勸說下,不得不讓唐太宗放棄了他原先的念頭,這就是魏征勇敢無私的直言之一。
當然,唐太宗李世民,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氣,有時候在面臨忠臣直諫的時候,也想發一下脾氣。偶爾一下時候,唐太宗對魏征的直諫也很是惱火甚至動怒,恨不得將魏征給開除不用,但是一次次的事情告訴他,不可意氣用事。在火氣消退之後又開始以擁有這樣的勇敢的忠臣覺得高興和開心。
魏征任職期間,堅持著他自己意見,直言不諱的事情不下兩百多件,數不勝數,不僅涉及國家政治、文化、經濟,而且也有對外的處理,甚至包括李世民私下的生活,一直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魏征名言
魏征,我國唐朝時偉大的政治家,不僅如此,他還是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的名言警句震動古今。
魏征劇照
他對唐太宗的諫言有著這麼一句:君之所以明,是因為兼聽。也就是說能聽得進旁邊人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後面還有一句,之所以暗者,是因為偏信,對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忠言警告,意思是不能偏信,而是要考慮全部人的意見,廣開言路,然後才能分清是是非非,這才是聖明的君主,這句話對後世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如今看來,不僅是為人,處事,都應該以此句話作為座右銘,來衡量我們自己。
他還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過,天下的安危,唯在於為政的善惡,善惡之分,善良與兇惡的區別,良言與小人之言的分別,都顯得尤為重要。當然,他的偉大名言中有著這麼一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子,可以知興替,如果以人為鏡子,那麼就可以明得失,這段話很明顯的告訴了我們,人生寶貴的是知道自己的長處,以及不足的地方,在那些廉潔清正不貪污的官員身上,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
而我最喜歡魏征名言中的一句是小善不足以蓋惡,這就是我們現在的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在為人處世中,一定要本著自己的良心,不要因為是個小的善事,而不去做,也更不要因為是一點點的小錯誤或者紕漏而去任意地做,我們要多做善事,哪怕只是微小的,我們都要以魏征的名言為座右銘去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