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紅山文化遺址天下大白 疑為中華始祖
出土玉形佩的墓坑
專家於明見到的石棺墓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罐子
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一千年———
歷史如同抽絲剝繭。當蝴蝶破繭而出的時候,你會驚訝於它全新的外表。就像距今5000到6000年的紅山文化,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漸漸嶄露出的原貌,人們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這一發現轟動了整個世界。
在常規觀念中,中華文明誕生於黃河流域,距今5000多年,但是紅山文化群落的發現把這一歷史又向前推進了整整一千年。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曾和我們立足在同一片土地上,儘管中間相隔了不止6000年的時光。
去年,國內的專家學者已經召開了一次紅山文化高峰論壇。在今年8月剛剛結束的第二次會議上,各位專家對於近幾年內考古資料、玉器禮制等方面的諸多新發現進行了匯總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們終於能夠確認,紅山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逾十萬平方米的巨大的遺址現場逐漸「天下大白」,這裡層疊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幾個古城,有的是原始村落,有的被疑為「古國」,也有的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王朝」
臉色黝黑、戴眼鏡顯得文質彬彬的劉國祥是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也是紅山文化發掘隊領隊。他是國內很早接觸到整個紅山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工作者之一。
「整個紅山雖然離我們遙遠卻又與我們有著密切聯繫,它的發現使這一秘密慢慢攤開在我們眼前。」劉國祥說。
2002年10月的一天,劉國祥所帶領的考古隊踏著前輩們挖掘的足跡,在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第二次發掘中看到了一個令人激動而又驚人發現———這裡有一處完整的迄今中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處原始村落。
劉國祥說,挖房柱洞時,發現屋裡有個凹面,於是就用探鏟向下探察,結果向下僅50多厘米,探鏟上就發現了骨渣,由此挖下去,竟然是埋在屋裡的古人的屍體。
漸漸的一個原始村落的形象呈現在了他的眼前,這個原始村落有明顯的規劃。此次清理出的房址有11座、居室墓葬10座、灰坑12座。已發掘的房址均為長方形半地穴式建築,地穴繫在淺黃色生土上直接挖成,房址排列十分整齊。地面上共有房址150餘座,均呈東北-西南向排列,而且橫縱觀察都呈整齊排列,明顯分為三個區。
在遺址中,村落裡居住的先民顯然等級不同,22號房址的主人身份顯貴。房址面積最大且有別於其它房址建築式樣。考古隊在這裡發掘出了不少「寶貝」:3件小型玉器飾品是迄今中國年代最早的真玉器,由此將中國琢磨和使用玉器的年代上推至新石器時代中期。額頂正中有鑽孔的動物頭骨、人頭蓋骨牌飾和1件三角形鑲嵌蚌殼的石質人面飾,當即他們就斷定這是被認為是研究先民們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資料和證據。
據判斷這一原始村落距今約8200年,方圓約10萬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個具有房址、窖穴和圍壕等全部居住性遺跡的「中華始祖聚落」。並且原始村落裡喪葬風俗奇特。有三座房址居住面上埋葬著多位死者,在居住面上埋葬多位死者的習俗在興隆窪文化中還是首次發現。
劉國祥說,在當時能有這樣氣勢壯偉、整齊劃一的村落,表明中華民族源頭還要從8000多年前向更久遠的年代延伸。
最早的糧食證明這裡確實曾經大規模居住過中華先民,而且歷史可能早於6000年
面對這麼龐大的紅山文化歷史年代的判定以及範圍的考察,北京玉學玉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於明告訴記者,他們主要採取的是利用已經出土的陶器作為考古斷代的標尺;同時也依靠古代遺址中的木材進行年輪曲線比較,研究它砍伐的年代,從而推斷出遺址的年代;然而最為先進的就是碳14測定法的引用,根據碳14原子衰變的規律,測定遺址遺物中碳原子的含量,進而推測出它們存在的年代。
「而得出的結論是紅山文化的絕對年代上限突破距今6000年,下限不晚於5000年。年代跨度為距今約6000年到5000年之間,主要的遺存為距今5500年左右。」於明說,紅山文化的分佈範圍是:從北邊越過西拉木倫河,並有繼續向內蒙古草原深入的趨勢;東邊直到遼河西岸;南邊的東段可達渤海沿岸,西段越過燕山山脈達到華北平原;西邊為河北張家口地區的桑干河上遊。
於明攤開整個中國地圖比劃著,由此可見,紅山文化主要分佈在遼寧省西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省北部與吉林省西北部相連的方圓20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但是,從其分佈的密度和文化特徵的典型程度來看,以老哈河中上遊和大凌河中上遊,即內蒙古的赤峰市和遼寧省的朝陽市兩地區域最為集中。」於明說。
從2001年至2003年,劉國祥研究員在敖漢旗興隆溝發掘時,提取了1500多個土樣,到實驗室進行識別、鑒定,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谷粒,一是糜子,占90%;二是谷子,占10%。
經過C14鑒定,這些穀物距今7700至8000年之間,這比中歐地區發現的谷子早2000至2700年。根據這一發現,專家提出兩個推斷:其一,這裡很可能是這兩種穀物的起源地;其二,西遼河上遊很有可能就是中國古代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