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魏徵是怎樣的人 歷史如何評價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歷史如何評價魏徵
王珪: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1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2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3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4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長孫皇后:1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2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鹹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權德輿: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詞,上裨大化,無疆之祚,實兆於斯。
獨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愛君忘身近「貞」,二者並優,廢一莫可,故曰文貞。
劉素: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劉昫等《舊唐書》:1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2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朏,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3贊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李世民用之,子孫長世。
宋祁等《新唐書》:君臣之際,顧不難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歿未幾,猜譖遽行。始,徵之諫,累數十餘萬言,至君子小人,未嘗不反覆為帝言之,以佞邪之亂忠也。久猶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嶢嶢者難全」,自古所歎雲。唐柳芳稱「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為三代遺直」。諒哉!謨之論議挺挺,有祖風烈,《詩》所謂「是以似之」者歟!
趙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趙頊: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努爾哈赤: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
康熙帝:人臣進言固當直切無隱,人君納諫尤當虛懷悅從,若勉聽其言後復厭棄其人,則人懷顧忌不敢盡言矣。每閱唐李世民、魏徵之事,歎君臣遇合之際,千古為難,魏徵對李世民之言『臣願為良臣,毋為忠臣』,嘗思忠良原無二理,唯在仁君善處之,以成其始終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謹慎。魏鄭公、顏魯公,為人忠亮節義如此。魯公為文,往往雜於浮屠之說;鄭公作《李密墓誌》,感密舊恩,猶之可也,更稱讚暢素,極其推高,豈非失言。
趙翼:貞觀中直諫者,首推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歷史如何評價魏徵
王珪: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1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2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3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4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長孫皇后:1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2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鹹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權德輿: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詞,上裨大化,無疆之祚,實兆於斯。
獨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愛君忘身近「貞」,二者並優,廢一莫可,故曰文貞。
劉素: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劉昫等《舊唐書》:1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2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朏,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3贊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李世民用之,子孫長世。
宋祁等《新唐書》:君臣之際,顧不難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歿未幾,猜譖遽行。始,徵之諫,累數十餘萬言,至君子小人,未嘗不反覆為帝言之,以佞邪之亂忠也。久猶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嶢嶢者難全」,自古所歎雲。唐柳芳稱「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為三代遺直」。諒哉!謨之論議挺挺,有祖風烈,《詩》所謂「是以似之」者歟!
趙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趙頊: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努爾哈赤: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
康熙帝:人臣進言固當直切無隱,人君納諫尤當虛懷悅從,若勉聽其言後復厭棄其人,則人懷顧忌不敢盡言矣。每閱唐李世民、魏徵之事,歎君臣遇合之際,千古為難,魏徵對李世民之言『臣願為良臣,毋為忠臣』,嘗思忠良原無二理,唯在仁君善處之,以成其始終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謹慎。魏鄭公、顏魯公,為人忠亮節義如此。魯公為文,往往雜於浮屠之說;鄭公作《李密墓誌》,感密舊恩,猶之可也,更稱讚暢素,極其推高,豈非失言。
趙翼:貞觀中直諫者,首推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