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老人郭子儀的墓地究竟在何處
郭子儀被人稱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陽王代替其原名。天寶年間參加武舉進入官場,安史之亂成就了郭子儀的豐功偉績。郭子儀為唐守衛近三十年,是中興名將。郭氏家族興旺,子孫眾多,郭子儀被稱為「五福老人」。
郭子儀簡介
郭子儀被人稱為郭令公,世人多以汾陽王代替其原名。天寶年間參加武舉進入官場,安史之亂成就了郭子儀的豐功偉績。郭子儀為唐守衛近三十年,是中興名將。郭氏家族興旺,子孫眾多,郭子儀被稱為「五福老人」。
郭子儀畫像
郭子儀從安史之亂為國奔赴戰場開始,在靈武擁立肅宗,到收復二京、嚇退吐蕃,成為唐朝轉危為安的中流砥柱。安史之亂後,不少節度使擁兵自重。僕固懷恩唆使吐蕃和回訖聯合對唐朝進犯。當時的郭子儀年近古稀,手上沒有兵馬,卻挑選了幾百精兵就往回訖的軍營去。最終說服回訖與唐朝聯合攻打吐蕃。
郭子儀的情商頗高,他以真誠打動皇帝,推心置腹感動同僚。他從不得罪小人。郭子儀在敘述祖墳被挖的整件事中,完全沒有涉及到朝中官員,為了不起內訌,郭子儀犧牲了很多。郭子儀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沒有私心,勉勵李光弼忠君愛國,兩人合作無間。郭子儀在家時常要求下人不要關門,誰都可以自己進去,這是郭子儀不設圍牆以退為進的安身方法。有次盧杞前來拜訪,郭子儀立馬遣散了所有女眷,自己穿上了朝服,很恭敬地等待著盧杞的到來。因為郭子儀懂得看人,非常有遠見。
郭子儀一生子孫眾多,孫子有好幾十,郭府算上郭子儀家人和奴僕,共計三千多人,長子郭曜廉潔謹慎,三子郭晞善於騎射。六子郭曖與昇平公主「醉打金枝」的事情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們的長女日後成為了郭太后。
郭子儀封為「汾陽郡王」。逝世時,墓葬在肅宗建陵中作為陪葬,榮寵一生。
郭子儀像
世人總對歷史人物的外貌特別好奇,看後宮嬪妃美不美,要是妃子們都長成隆裕皇后那副樣子,皇帝也是夠悲催的;看英雄人物帥不帥,要是像豬八戒這樣大腹便便,即使能打仗也只是在需要他的時候才能被想起。美人配英雄,換句話說就是郎才女貌。
郭子儀塑像
郭子儀在電視劇中都是一幅英姿颯爽的樣子,即使在晚年那雪白的鬍子看過去也是老當益壯。那麼郭子儀實際上長的怎麼樣呢?現實中有不少關於郭子儀的畫像或者是塑像。
南熏殿有郭子儀的塑像,傳說來源於凌煙閣的畫像。塑像高2米,刻畫了郭子儀上朝時的樣貌。臉又圓又方,眉毛很濃,鬍子兩撇,鬚髯整齊,穿著朝服神情端莊。單看郭子儀的塑像就能感受到他的性格和品格。塑像所刻的服侍經考證後證明是唐代的服侍,與郭子儀所處時代吻合。因此有理由相信這個塑像是依照郭子儀本人臨摹而來,十分接近原型。
在汾陽也有一幅關於郭子儀的畫像,可能被掛在祠堂中。畫像與南熏殿的塑像十分相似,但仔細一看發現畫像中有西洋的繪畫技法,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時根據南熏殿像所作。
明代出現了不少郭子儀的木刻像,多數是半身像。像中的郭子儀耳垂更長,眉毛平直,鬍鬚特別粗線條,乍看很像文臣;但他本身的高大魁梧又透露出武將的氣質。
不管現存在世上的郭子儀像神似或形似,都是後人對郭子儀這一愛國將士的敬佩和愛戴。
郭子儀初與李光弼
《郭子儀初與李光弼》選自《資治通鑒》。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是安思順副將的時候,兩人關係疏遠、互不交流,後郭子儀取代安思順的職位,李光弼求郭子儀要殺只殺他一人,不要禍及妻兒。郭子儀向李光弼表明自己沒有私心,勉勵李光弼忠君愛國,兩人合作無間。
李光弼像
李光弼是李楷洛之子,自幼嚴肅,治軍極嚴。王忠嗣任朔方節度使的時候對李光弼青眼有加,認為之後肯定是李光弼接自己的班。安思順成為節度使,李光弼與郭子儀同為節度副使,兩人有點競爭關係,關係不是很好。李光弼的軍事、戰功比郭子儀的更出色一些,但是郭子儀的為人處事優於李光弼。當郭子儀繼任朔方節度使時,李光弼擔心報復,求郭子儀網開一面。郭子儀不但不利用職權打壓李光弼,還把李光弼推薦給皇帝,為國效力。這可以看出郭子儀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同時他也推心置腹,感動同僚。
之後兩人攜手與叛軍作戰,安史之亂中兩人功不可沒。儘管都是「中興名將」,兩人的性格卻相差很多。郭子儀為人寬厚,很少得罪人。李光弼的個性讓人望而生畏,難以相處。李光弼為了治軍,將崔眾斬首,威震三軍。兩人作為武官,都遭到了皇帝的猜忌。但郭子儀能夠用真誠打動皇帝,盡量不得罪小人,李光弼卻與小人硬碰硬。最後,一個功高蓋主而主不疑,一個遭受猜忌,鬱鬱而終。
郭子儀拜壽
郭子儀經歷了唐朝四代,兩度擔任宰相,被稱為「中興名將」。在郭子儀成為節度使後到他去世,26年間他成為了唐朝轉危為安的中流砥柱。郭子儀與皇帝是親家,與同僚關係友好,用愛心來對待屬下,那麼郭子儀的七十大壽應該是萬眾矚目。
郭子儀拜壽
現在有不少以郭子儀拜壽為內容的作品,明代仇英就畫過一幅郭子儀拜壽圖,其中場面宏大,人物眾多。不過想來也是,單是郭子儀的嫡親就有七子八婿,各個在朝為官,前來慶壽,更不要說是旁系親屬了。郭子儀一生子孫眾多,孫子有好幾十,郭子儀端坐在正中,看著自己這麼多的孫子孫女,有好多都叫不出名字。郭府算上郭子儀家人和奴僕,共計三千多人,讓壽宴場面顯得熱鬧非凡。
後世人作郭子儀拜壽圖主要是借圖比喻為國立功、家庭和睦的祥和景象。殊不知在這景象後頭,還發生了一件差點讓郭府株連九族的大事。
郭子儀六子郭曖娶了昇平公主為妻,夫妻倆當時年紀都比較輕。昇平公主平時受到代宗寵愛,時間久了任性妄為。郭子儀大壽當天,昇平公主稱身體不舒服推脫不去祝壽,郭曖大發脾氣,不僅打了昇平還說昇平仗著自己是公主,自己父親郭子儀只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哪有昇平任性的份。昇平受了委屈,跑進宮去向代宗告狀,郭子儀聽聞郭曖說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也抓著兒子前往宮中領罪。幸虧代宗信任郭子儀,甚至認為郭曖說的對,對其不降反升。後夫妻倆重歸於好,共同前往郭府祝壽,郭家閤府歡騰。
郭子儀墓
郭子儀為國操勞二十餘年,經歷四代皇朝更替,二度擔任宰相。生前,郭子儀的畫像被掛入凌煙閣,凌煙閣塵封了一百多年後為郭子儀開啟;逝世時,郭子儀的墓葬在肅宗建陵中作為陪葬。關於郭子儀的墓葬紀念有很多,郭子儀墓、汾陽王廟、汾陽王紀念堂。
郭子儀墓
郭子儀的墓如今在陝西省禮泉縣,即唐肅宗的陵墓中。郭子儀因為平定安史之亂受到了肅宗的重用,死後亦在肅宗身邊守護著帝王。郭子儀逝世時享年85歲,德宗五日不上朝以此表示哀悼。詔書中,德宗把郭子儀比作姜子牙這類人,料事如神懂得統御全局,讚揚他的豐功偉績。賜絹布、麥石作安葬費用。本來郭子儀被追封為太師,墳高一丈八,朝廷感念郭子儀特意下詔稱郭子儀的墳可高為二丈八,為他破了例。郭子儀下葬當天,賜謚號忠武,百官悲傷。
汾陽王廟位於陝西彬縣,是韓遊瑰為了紀念郭子儀所造。這座廟是已知的最早的汾陽王廟,可惜之後被毀,面目全非。在福建長樂也有一座汾陽王廟,保存完好,時代久遠。明代修建的汾陽王廟也被毀,位於山西汾州。
汾陽王紀念堂位於山西汾陽城,紀念堂中立著郭子儀塑像。整個紀念堂屬於市博物館,供郭氏後裔來祭拜郭子儀。
郭子儀子女後代分佈
郭子儀的子孫後代遍佈範圍極廣,主要是在陝西一代,當時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汾陽就在陝西省,但是也有很少一部分族人遷徙去到了同安縣。從郭氏家譜處入手,想要知道郭子儀子孫後代的分佈並不是一件難事。
郭氏家譜
郭子儀的後代主要分佈在陝西省的板橋郭村等地。他長子郭曜後裔有兩支遷徙。一支遷往河南固始,五代郭嵩遷往福建福州,漸漸的又從海邊州縣遷往海外;一支五代郭在徽遷往江蘇南京,其後裔又遷往江西、湖南、廣東等地,也有人再次遷出海外。
六子郭曖後裔有七支遷徙。一支遷到江西。一支在五代時前往杭州富陽,由富陽遷到福州,由福州遷出海外。一支在五代時遷到山西,後子孫散居在南方各地。一支在五代時遷到山西,由山西遷到安徽。一支遷到安徽後,由安徽遷到江蘇。一支因汾州大雨山崩,遷其附近。一支遷到江蘇,由江蘇到湖南,在從湖南到四川、貴州、廣西各地。
七子郭曙由一支從汾陽遷到河南再到寧波鄞縣。
他們經歷一千多年,遍佈河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後又從福建、廣東等地陸續遷海外。台灣郭氏族人就是從沿海各地赴台的。世界上的郭姓華裔、華僑主要集中在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