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科舉制度介紹 列舉封建科舉制度的危害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選拔官員的制度,其中一直到現在為止都還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的一項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從出現在後來的被廢除其間經歷了非常多的曲折和變革,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唐玄宗在對於科舉制度的改革中有非常多的和他的前輩不一樣的地方。
以往的科舉制度的考試方法主要是在寫作還有文章的創作方面進行考核,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時候他開始對科舉制度做出了一些改變,那就是逐漸把詩歌的創作能力的考核加入到科舉制度的考核中去了,這種方法的考核其實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為什麼唐玄宗要把詩歌當作考核內容,但是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至少這對當時的那些非常喜歡詩歌創作的人來說其實並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他們開始可以憑借自己的實力進入官場,就算不能當官也能結交一些官場的朋友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講唐玄宗決定將詩歌的評選加入到科舉制度中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
他的這一種做法除了有著方面的好處之外還在中國文化的傳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當時唐玄宗將詩歌的考核加入到科舉制度中去的話,現在的中國就不會有這麼多保存下來的完整的詩歌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也不會有很多著名詩人的出現,因為他們最初寫詩的目的就是做官,所以這也要歸功於唐玄宗。
列舉封建科舉制度的危害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非常多的政治選拔制度,其中人們知道最多的也會是為後世留下最深刻影響的還要說是科舉制度了。科舉制度有好有壞,那麼封建科舉制度的危害有哪些呢?
首先是在明清朝代的科舉制度實際上是比較難以達到以前的那種好的程度的,雖然在科舉制剛出現的時候曾經為社會為朝廷選拔出了非常多的人才,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還有朝廷裡的某一些官員的壟斷導致了後來的科舉制度出現了非常多的弊端,當時的想要考取功名的人基本上思想全部都被八股文洗腦了,所以他們沒辦法創新,在他們的世界觀中只有做官發財,所以這種做法讓當時的學者的思想沒有辦法創新,所以說那個時候的封建制度是的本來是一項非常好的制度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發揮它的作用,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但是的政府只允許參加考試的人員學習八股文,所以對於當時百家爭鳴的現象是非常不利的。
這不僅是對各個學術流派的不尊重更加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所以長時間這樣下去,是非常不利於國家的發展的。這就是在當時社會的封建制度的危害之一。這種做法可能當時的正直者還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單一的科舉制會對人們有怎樣嚴重的影響但是隨著西方的國家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眼界不斷開闊,就算現在人們的思想發展了,也不可能有非常大的改變了,因為當時封建制度下的科舉制為他們帶來了太大的危害。
明朝科舉制的影響有哪些
明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可以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部分。明朝時期,封建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晚期,受世界其他國家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已經間接的傳入中國,這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是一個發展經濟的好機會。可是因為科舉制度給人們所傳授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導致許多文人只會死記硬背,他們不僅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發展領域,還不能接受這種新的經濟思想。
同時,傳統的思想也束縛著人的天性的發展。當時很多人都比較排斥資本主義來中國發展,這種排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於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也直接導致了中國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逐漸落後於世界。因為科舉考試的類型的特殊性,參加考試的文人只能認真學習文學知識,因此創造性十分低下。在明朝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遠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從而使得經濟的發展也相對滯後。這是明朝科舉制度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但科舉制度通過選拔的方式,可以將有才能的底層勞動人民挑選出來,改變他們家庭的命運。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民眾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朝廷內部領導人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每隔幾年,就會任用考試合格的文人為官,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朝堂內部腐敗的現象。通過對明朝科舉制度的影響分析,可以進一步瞭解到科舉制度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消極影響。
科舉制度的創立者是誰
科舉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偉大發明,它的創立使得很多的底層社會有識之士有了可以做官的機會,那麼科舉制度是誰創立的呢?
根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科舉制度最先出現是在隋朝時期,那時候隋文帝最先開始採用分學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地方的官吏,這種做法一直發展到了隋煬帝時期,隋煬帝逐漸將這種方式方法發揚光大,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科舉制度逐漸被世人所知道並且開始對社會發展皇權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科舉制度在當時還沒有完善的體系,隋煬帝繼位之後的第一年就在下發的詔書中寫到,君子想要建立一個以教學為主導的國家,很多歷史記載中都有提及隋煬帝繼位之後逐漸恢復了教學的地位,科舉制度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了一個比較系統的選拔體系,但是科舉制並不是他創立的,他只是起到了推廣的作用,真正創立科舉制的是他的前輩隋文帝,隋文帝最開始使用考試的方式選拔地方官吏,這種方式再後來逐漸被推廣開來。
他不僅僅創立了科舉制度還創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但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還並不完善,主要分為三科有進士科、秀才科和明經科,隋文帝的這種做法雖然還並不完善,但是到了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科舉制度越來越被統治者們加以重用。所以歸根結底科舉制度還是由隋文帝創立的。這樣科舉制度是誰創立的這個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科舉制的內容變更過程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獨創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被用來選舉人才,它是從隋朝開始出現,在唐朝逐漸完善,延續到清朝末期才被廢除的。那麼科舉制的內容有哪些呢?
科舉制的內容最開始是比較廣的,但是因為後期這一制度逐漸僵硬,沒有創新,因此在封建社會的後期,科舉制度的內容就被漸漸減少。如果以隋朝作為科舉制度的開端來算的話,科舉制度一共歷經六個朝代。其中隋朝在科舉制度的內容上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唐朝是所有朝代中科舉制度的內容最豐富的,唐朝最主要的科舉制度的內容有墨義、口試、策問、貼經、詩賦和武舉等。武舉是科舉制度的內容中比較不同的一種,它跟前面五種內容都是考察學問不同,它主要考察的是武藝。
宋朝在科舉制的內容上也有所改變,因為宋朝「重文輕武」,因此武舉便被廢除了,同時因為墨義和口試太過僵硬,所以宋朝也將這兩種內容捨棄了,著重考查經義、詩賦和策論。到元朝時,科舉制度的內容再次被改變,主要考查「經」。而明朝,科舉制度的內容則變得狹隘,只考「八股文」,這有點類似於宋朝時期考查的經義。而清朝則延續了明朝的科舉制度的內容,並沒有作其他改變。科舉制的內容隨著朝代的更替而逐漸改變,越到封建社會的後期,科舉制度的內容局限性也越大。
唐朝科舉制度內容
在唐朝,科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首先表現在考試科目的完善,唐朝科舉制度的考查範圍十分廣,不止考查四書五經,考試內容還涉及到軍事、數學計算和法律制度。除此之外,在考試期間,考場也進行了進一步的規範,每位學生的座位都是分開的,在進入考場時還會檢查學生攜帶的考試用品,在考試結束判試卷的時候還會把考生的名字糊上,閱卷時監考老師也會互換考生的試卷,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考試更加公平公正。
在選官上,唐朝科舉制度沒有那麼複雜,只需要參加一場正式考試,考中了規定範圍內的名次,就稱為是進士。之後會從中選人員中取兩名英俊瀟灑的進士,參加名園宴會。進士有可以去朝廷做官的資格,可是還需要進一步的選拔,這場選拔是由吏部所管理,只要在吏部這裡審核通過了,便會有官職可做了。
吏部考查主要分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兩個方面,必須要都通過才行。但唐朝還會為那些沒有選拔成功的學生提供更多入朝做官的機會,只要考生覺得自己有能力,就可以向朝廷推薦自己,如果朝廷官員覺得考生能力很強,便會破格給考生官位。唐朝科舉制度不僅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增加了考試科目,考場上的制度也十分嚴格,考試步驟十分規範,使得公平達到了當時的最大值。同時,唐朝科舉制度還是秉著人才第一的觀念,即便考試沒有成功,還有其他途徑來獲得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