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萬邦來朝的背後:唐朝靠什麼萬邦來朝 | 陽光歷史

 

A-A+

大唐帝國萬邦來朝的背後:唐朝靠什麼萬邦來朝

2017年08月02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09 次

  我們通常認為唐時出現的萬邦來朝,是向唐朝進貢的意思,但這僅僅代表著各民族首領向唐朝臣服,而各地臣民的內心也對唐朝仰慕嗎?事實上也是的,當時唐朝存在著個人自由的政治理論,還有比較自由的生活空間和學術氛圍,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難怪李世民曾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這是何等的豪氣啊,李世民大帝哲學思想具有怎樣的深度,又是什麼力量促進了萬方來朝呢?

  建國初期,李世民就展現出了王者風範。李淵父子西入關中,在鐵騎掃長安之前,有一個決定性的戰術,就是屈和李密。李淵聽取了李世民的建議,給李密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年事已高,將來當盟主的一定是李密。結果真的麻痺了李密的注意力,對李淵的戰略部署不聞不問。這一招成功地牽制了李密及東郡隋軍的兵力,又堵住了成皋之道。進長安後,李淵從全國的政治形勢考慮,感覺到自己羽翼尚未豐足,仍然立隋室為皇帝較為有利,第二年就自導自演了一出禪讓戲,正式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唐。

  李唐集團建立政權後,李淵作為天子不便親征,太子建成也需要在京師處理軍國重事,這樣東征西戰統一天下的責任就落在了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想很快佔領東都洛陽,東出潼關與李密等部交手,感覺到東部地區各軍事集團的力量很是強大,就採用了先顧根本,再取關東的戰略方針,決定先平定隴右、代北地區的割據武裝力量,解除關中背面和側面的威脅,同時蓄積力量,鞏固關中根據地,然後轉向東方,奪取關東及江南地區,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

  唐太宗擊敗突厥開闢西域,即保證了內地安定,又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這個功績足以彪炳歷史。消滅東突厥便取得了經營西域的條件,李世民為奪取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繼續向西進取吐谷渾。緊接著佔領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商品集散地高昌,使高昌成為了唐軍經營西域的基地,然後消滅西突厥。唐太宗已然成為了絲綢之路的保護人,對各國各族使節說,「商旅可行矣」。唐太宗在公元641年,完成了「漢藏親如一家」的壯舉,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是極為突出的。在648年,吐蕃幫助唐朝消滅天竺,共同維護了絲綢之路的安寧。

2.jpg

  首先應該肯定,李世民在經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表現出對外來文化的極大寬容態度。如他自己所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為父母。」為了避免不能寬容對待胡人,反而被胡人所殺的禍事,只能因勢利導,將胡人看作是與漢人同樣的百姓,將胡人置於自己的庇護圈內,從而實現共同的政治目標。他對當時的「胡化」與「漢化」潮流,均能採取正確的態度,下令將胡人一視同仁,「四夷降戶,附從寬鄉,給復十年。」自己親做表率,漢人被突厥等掠走後,他出錢贖回;漢將壓制迫害其他種族將領,同樣會受到處罰;突厥將領李思摩跟隨太宗討伐遼東,被流箭射中,太宗皇帝親自為他吮血,將士莫不感動;在李世民的大臣中,突厥將領擔任要職的有很多,李世民還答應鐵勒諸姓要求,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通一道,謂之參天可漢道,西北各民族可以循此道入長安。

  唐太宗不僅對周邊少數民族如此,對外國來賓與外來文化也有獨到表現,即使外來思想也兼容並蓄。李世民本人並不信佛,也並非基督教徒。他卻承認大秦人在中國的信仰自由權利,大秦基督教徒阿羅本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接見。他下詔書說,「道無常名,聖無常禮,隨方設教,密濟眾生。」李世民認為佛教既然已在中國立足,便沒有必要取締,相反可以因勢利導,利用佛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權。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為消除僧人心中的疑惑,一方面讚揚佛教的種種好處,另一方面又限制僧尼的數量。李世民對玄奘傳奇般地西行歸來,高度評價了玄奘的成就。李世民一生篤信儒學,堅持以儒治國,但對佛教並不排斥,這正是他開放與寬容胸懷的反映,也是他取得突出政績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於公元627年改元貞觀,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令,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其中最有影響的首先是建立宰相機構各部門反覆議事制度,以發展科學制逐漸消弱恩蔭特權,精簡官僚機構,選拔有才識的士人委以重任等政權措施。推行「撫民以靜」的恢復發展農業政策,制定了「偃武修文」的文化建設方針,提出一整套「以儒治國」的教育方法,以強化民族的共識。他還虛心納諫,改變了封建專制的一些弊端。另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因素,對待各民族兄弟如手足,使絲綢之路和東北的中外文化交流事業獲得極大發展,這是李世民特別值得敘述的歷史功績。

  大唐帝國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各民族臣民當然是心存嚮往。筆者認為看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最主要的還是看教育。唐朝的高等學府為什麼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假使李世民大興文字獄,那些學府每天只學習李世民大帝哲學思想,或研究大唐飲食文化、房事寶典之類的,哪會有萬邦來朝的盛況出現?據記載,唐朝首都長安有三間最高學府是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學者在這裡可以自由地進行學術研究,而不必擔心被限制或遭受什麼非議,即使是今天的清華、北大也會自歎不如啊!這才是大唐盛世的魅力所在。


  我們通常認為唐時出現的萬邦來朝,是向唐朝進貢的意思,但這僅僅代表著各民族首領向唐朝臣服,而各地臣民的內心也對唐朝仰慕嗎?事實上也是的,當時唐朝存在著個人自由的政治理論,還有比較自由的生活空間和學術氛圍,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難怪李世民曾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這是何等的豪氣啊,李世民大帝哲學思想具有怎樣的深度,又是什麼力量促進了萬方來朝呢?

  建國初期,李世民就展現出了王者風範。李淵父子西入關中,在鐵騎掃長安之前,有一個決定性的戰術,就是屈和李密。李淵聽取了李世民的建議,給李密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年事已高,將來當盟主的一定是李密。結果真的麻痺了李密的注意力,對李淵的戰略部署不聞不問。這一招成功地牽制了李密及東郡隋軍的兵力,又堵住了成皋之道。進長安後,李淵從全國的政治形勢考慮,感覺到自己羽翼尚未豐足,仍然立隋室為皇帝較為有利,第二年就自導自演了一出禪讓戲,正式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唐。

  李唐集團建立政權後,李淵作為天子不便親征,太子建成也需要在京師處理軍國重事,這樣東征西戰統一天下的責任就落在了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想很快佔領東都洛陽,東出潼關與李密等部交手,感覺到東部地區各軍事集團的力量很是強大,就採用了先顧根本,再取關東的戰略方針,決定先平定隴右、代北地區的割據武裝力量,解除關中背面和側面的威脅,同時蓄積力量,鞏固關中根據地,然後轉向東方,奪取關東及江南地區,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

  唐太宗擊敗突厥開闢西域,即保證了內地安定,又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這個功績足以彪炳歷史。消滅東突厥便取得了經營西域的條件,李世民為奪取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繼續向西進取吐谷渾。緊接著佔領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商品集散地高昌,使高昌成為了唐軍經營西域的基地,然後消滅西突厥。唐太宗已然成為了絲綢之路的保護人,對各國各族使節說,「商旅可行矣」。唐太宗在公元641年,完成了「漢藏親如一家」的壯舉,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是極為突出的。在648年,吐蕃幫助唐朝消滅天竺,共同維護了絲綢之路的安寧。

2.jpg

  首先應該肯定,李世民在經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表現出對外來文化的極大寬容態度。如他自己所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為父母。」為了避免不能寬容對待胡人,反而被胡人所殺的禍事,只能因勢利導,將胡人看作是與漢人同樣的百姓,將胡人置於自己的庇護圈內,從而實現共同的政治目標。他對當時的「胡化」與「漢化」潮流,均能採取正確的態度,下令將胡人一視同仁,「四夷降戶,附從寬鄉,給復十年。」自己親做表率,漢人被突厥等掠走後,他出錢贖回;漢將壓制迫害其他種族將領,同樣會受到處罰;突厥將領李思摩跟隨太宗討伐遼東,被流箭射中,太宗皇帝親自為他吮血,將士莫不感動;在李世民的大臣中,突厥將領擔任要職的有很多,李世民還答應鐵勒諸姓要求,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通一道,謂之參天可漢道,西北各民族可以循此道入長安。

  唐太宗不僅對周邊少數民族如此,對外國來賓與外來文化也有獨到表現,即使外來思想也兼容並蓄。李世民本人並不信佛,也並非基督教徒。他卻承認大秦人在中國的信仰自由權利,大秦基督教徒阿羅本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接見。他下詔書說,「道無常名,聖無常禮,隨方設教,密濟眾生。」李世民認為佛教既然已在中國立足,便沒有必要取締,相反可以因勢利導,利用佛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權。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為消除僧人心中的疑惑,一方面讚揚佛教的種種好處,另一方面又限制僧尼的數量。李世民對玄奘傳奇般地西行歸來,高度評價了玄奘的成就。李世民一生篤信儒學,堅持以儒治國,但對佛教並不排斥,這正是他開放與寬容胸懷的反映,也是他取得突出政績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於公元627年改元貞觀,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令,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其中最有影響的首先是建立宰相機構各部門反覆議事制度,以發展科學制逐漸消弱恩蔭特權,精簡官僚機構,選拔有才識的士人委以重任等政權措施。推行「撫民以靜」的恢復發展農業政策,制定了「偃武修文」的文化建設方針,提出一整套「以儒治國」的教育方法,以強化民族的共識。他還虛心納諫,改變了封建專制的一些弊端。另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因素,對待各民族兄弟如手足,使絲綢之路和東北的中外文化交流事業獲得極大發展,這是李世民特別值得敘述的歷史功績。

  大唐帝國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各民族臣民當然是心存嚮往。筆者認為看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最主要的還是看教育。唐朝的高等學府為什麼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假使李世民大興文字獄,那些學府每天只學習李世民大帝哲學思想,或研究大唐飲食文化、房事寶典之類的,哪會有萬邦來朝的盛況出現?據記載,唐朝首都長安有三間最高學府是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學者在這裡可以自由地進行學術研究,而不必擔心被限制或遭受什麼非議,即使是今天的清華、北大也會自歎不如啊!這才是大唐盛世的魅力所在。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