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智慧的三國名將徐晃:首提挾天子以令諸侯?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這部經典名著在故事情節上是三分寫實七分虛構,但就徐晃這個人物形象而言,百分之九十是真實歷史的再現。徐晃家在山西南部的洪洞縣,年輕時投奔到車騎將軍楊奉手下為國效力,努力打拼,很快成長為一員得力干將,多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殺敵建功。徐晃不僅是一名勇將,而且頗有謀略,他為楊奉提供的重要建議足以證明他的遠見卓識。
公元195年,漢獻帝君臣從西涼軍閥李傕郭汜(原先是老賊董卓的部將)控制下僥倖脫身,東返洛陽,當他們到達華陰縣時,陷入了前有黃河擋路,後有賊兵追趕的絕境。消息傳到楊奉軍中後,徐晃力勸楊奉帶兵前去為皇帝保駕護航,一來盡臣子忠君本分,二來為日後功業奠基。各位是不是覺得徐晃的這個方略似曾相識呀,是不是讓您想起了曹操日後奉行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呀,所以,如果我們說徐晃是第一個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三國人士,應該不無道理。
楊奉採納了徐晃的建議,擊退李傕郭汜的追兵,成了漢獻帝東歸時的一號救駕功臣。按照徐晃的謀劃,楊奉原本有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不幸被兵多將廣的曹操搶了風頭,而且還失去了徐晃這個頂樑柱。在棄楊投曹這個事上,徐晃充分表現出了他的智慧和忠義。
徐晃早就感覺楊奉並非能成大事之人,但他並沒有棄之而去,因為」從之久矣,不忍相捨「,此其忠也;當他遇到明主曹操的青睞相邀時,他沒有像陳宮那樣明知所保之主已經無望卻依舊執拗相從,而是當機立斷,連夜來投,此其智也;他的引薦人滿寵勸他殺死楊奉作為進見之禮,他回答說:」以臣弒主,大不義也,吾決不為「,此其義也。
來到曹操身邊之後,徐晃南征北戰,東伐西討,在官渡之戰,平定河北,北征烏桓,討伐西涼,漢中征伐,荊州之戰等大型軍事行動中屢立戰功,名聲大震,而且他非常善於治軍,令行禁止,軍容整齊,被曹操讚譽為」有周亞夫之風「。在平定河北袁紹勢力的戰役中,徐晃又一次表現出了他的遠見卓識。
佔領冀州重鎮邯鄲後,曹操兵臨易陽城下,即將發起進攻,這時,徐晃請求曹操以招安政策代替武力進攻,這樣沒有攻下的城池就會望風而降。曹操接受了徐晃的建議,並且讓他負責實施。徐晃給易陽守將寫了封信,陳明利害,勸其歸順,然後用箭射入城中,最終,徐晃不費一兵一將就拿下了易陽城,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順便說一下,膾炙人口的「延津口誅文丑」其實是徐晃的光輝戰績,沒關羽關二爺什麼事兒。徐晃在作戰時不僅看得遠而且看得細,夜渡蒲阪津即是一例。
公元211年,徐晃跟隨曹操征討西涼馬超,當他們在潼關被敵軍所阻不能前進時,眼明心細的徐晃注意到黃河對岸的蒲阪津沒有敵兵駐守,就要求帶一支精兵夜間渡河到敵軍那邊創建立腳點,一來可以接應曹軍,二來可以截擊西涼軍,曹操非常贊成,按計行事,徐晃成功渡河,開闢了一塊至關重要的新陣地,曹操能夠進入關中地區並且大破西涼軍憑借的就是這條水上通道。
最能體現徐晃軍事謀略的是魏蜀吳三方都參與其中的荊州之戰。公元219年八月,關羽水淹七軍,俘虜於禁,擒殺龐德,一時之間整個華夏為之震動。為解襄陽樊城之圍,徐晃受命率領一支新招募的軍隊從南陽奔赴荊州戰場,和老相識關羽展開了一場改變歷史走向的交鋒。徐晃深知自己的新兵不是關羽軍隊的對手,就採取了深溝高壘,閉門不戰的策略,這一下倒把關羽搞懵了,一來擔心自己的退路被切斷,二來不知道徐晃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不久,曹操派來了大批援軍,都歸徐晃指揮,於是,徐晃適時轉變了策略。當時,關羽的軍隊分別駐紮在圍頭和四塚兩地,徐晃對外宣稱要攻取敵軍主力所在的圍頭,暗中卻率兵向四塚發起了進攻,關羽聞報急忙領兵來救,兩個老朋友終於在戰場上面對面了。這時,兩位英雄之間發生了傳奇而戲劇性的一幕。徐晃和關羽隔著很遠的距離對話,但語平生,不及軍事,然後,徐晃宣軍令曰:「得關雲長首級者,賞金千斤。」義氣為重的關羽聞言大驚,說:「大哥,你這是什麼話?」公私分明的徐晃回答:「此乃國家之事。」
最後,徐晃的軍隊大敗關羽軍,成功解除了襄陽和樊城的圍城危機,遏制了劉備一方北進中原的猛烈勢頭,改變了赤壁之戰後不利於曹操一方的戰略格局。。徐晃凱旋而歸時,曹操出營七里迎接,隨後設宴慶賀,並且特意頒布一道命令讚揚徐晃的赫赫戰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下面這段評價——樊(城)、襄陽之圍,勝過以前的莒、即墨之圍,所以將軍之功,勝過孫武、穰苴。
最後要說的是,在《三國演義》中,徐晃在討伐孟達時不幸中箭身亡,但這絕對屬於藝術虛構,歷史上的徐晃是在公元227年因病辭世的,像馬援一樣身死沙場,馬革裹屍固然悲壯,像徐晃一樣戎馬一生而得以善終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