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並非僅被漢化:改變了漢人穿衣睡覺的習慣
三國時期的中國談不上什麼大帝國。「五胡亂華」前後建立了十六個小國,大多數也不能算是帝國——至多前秦可以算一個,它曾經統一了幾乎整個中國北部地區。不過,這些小國卻有值得注意之處:他們的領袖都擁有兩個頭銜,一個是「大單于」,一個是「大皇帝」,前者意指胡人的領袖,後者是中國的皇帝。這種雙軌的體制,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許久,除了宋明兩代以外,所謂的「征服王朝」,包括採用「混合體制」的唐代都是雙軌制。一個國家混合採用兩種制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國兩制」。這種體制的特點是訊息的向下傳達和向上回饋都經過不同的管道,會產生訊息混亂的毛病。
「五胡亂華」後期,北方的局面逐漸澄清,鮮卑人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疆域廣大,不僅統一了中國的北部,也統一了草原和沙漠地帶。經過好幾代的涵化,北魏逐漸變成中國的王朝,可是北部沿邊地帶卻保留著相當程度的胡人文化,甚至於中央派到那裡去駐守的軍人,也變成胡化的漢人。北齊的高氏,就是從今天河北搬到北方去的漢人,後來卻完全以胡人的姿態出現。北魏、北齊、北週三個朝代的統治者,始終在漢化與胡化之間搖擺不定。北魏本身的漢化,經過了相當複雜的程序。在孝文帝時代,完成了制度上的漢化,先解散北族的部落制度,再建立漢人社會的官僚制度;可是,沿邊的六鎮卻始終不願意漢化,最後六鎮反撲,取代拓跋政權,建立了北齊、北周。北齊、北周的六鎮集團,本身就是胡漢混雜的軍閥們。
鮮卑人建立的三個王朝,統治疆域不算小,內部並不和諧。漢人社會只在表面上接受胡人政權,即使胡人已經漢化了,漢人還是在各地建立起相當程度上自治的小區,國家其實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統治。胡化的軍閥們,更是回到以軍事組織為名的部落組織。所以,這些王朝在幾百年裡不斷地調節和重整,從分裂中尋求整合。
文化的衝突和重整
這種征服王朝面臨的文化衝突和重整,在中國歷史上不僅限於這一次而已,往後歷史上的幾個征服王朝,無一不要處理同樣的難題。而且,因為他們處理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過去的歷史教科書上總是說胡人進入中原就被漢化了,其實不然,整個中原也是在不斷地接納胡人文化,逐漸改變、豐富漢人的文化性質。單以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而言,「五胡亂華」帶來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漢代的席地而坐逐漸演變成坐在椅上、睡在床上,進門脫鞋也變成穿鞋入門;房間的高度增加了,窗戶的位置也提高了;以穿衣服而論,寬袍大袖改變成窄袖長衫。這些改變都是兩個文化混合後的結果。
在政治上,胡人統治者對其他的非漢人,即使不是自己的族群,也覺得親切一點。因此,胡人帝國與中原四鄰的心理界限相當模糊,這甚至於影響了他們對信仰的選擇—胡人覺得印度傳進來的佛教也是一種胡教,是他們感覺比較親切的宗教,所以他們對佛教的庇護,往往比漢人政權要更為積極。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的迅速擴張,有不小的成分是因為胡人統治者的接受和擁護。
這種信仰的取捨與族群的認同之間的相關性,在別的國家的歷史上也可以看得出來。歐洲接受基督教是在蠻族入侵時,羅馬軍隊有不少蠻族的兵丁,他們信仰基督教促成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為國教。再有一個性質不太相同的例子:近代日本侵佔了朝鮮,很多朝鮮人選擇信仰基督教,以排斥日本式的佛教和神道教。這個例子的結果相反,但深層的心理動因卻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