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是誰?利瑪竇墓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黨校裡 | 陽光歷史

 

A-A+

利瑪竇是誰?利瑪竇墓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黨校裡

2016年03月18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302 次

  利瑪竇是誰?利瑪竇墓為何安葬在北京市委黨校裡?利瑪竇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通過「西方僧侶」的身份,「漢語著述「的方式傳播天主教教義,並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北京旅遊交通圖上,挨著西二環的阜城門外二里溝路南,標著醒目的幾個大字:利瑪竇墓。說確切點,利瑪竇墓群座落在車公莊大街路南的北京市委黨校院內,綠色庭院中央,有一座墓園,四周被透花磚牆環繞著,南牆正中有兩扇灰色鐵花欞門,墓園中植幾株青翠的柏樹。

  這是50年代修建黨校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從1984年5月24
日起這些沒沒無聞的墓碑升級為市級保護文物,分散在這個花園般院內的自由散漫的墓碑被集中規劃進一個草木環繞的小陵園。但是,就是天天在黨校樓裡上班的人們也不一定知道,黨校保衛組的人指點說在南邊。果然在南邊,圈成一個農家式的小院,鎖著高高低低的60多個墓碑。沒有看墓人,也幾乎沒有掃墓人,甚至年年的清明節也極少有人來掃墓。必須事先聯繫好了才會有人打開陵園的大門。好在陵牆不高,又是透花磚的,南牆正中的兩扇灰色鐵花欞門只是幾根鐵條,站在外面完全可以一目瞭然。

  一眼望去,墓園中有幾棵粗大的柏樹。正面並排豎著三座漢白玉石碑。雖然是外國傳教士的墓地,但還是入鄉隨俗,按中國人的習慣墓碑上盤著粗壯的龍身,只是碑額雕龍花紋的中心,鐫有代表天主教會的十字徽記,表明墓主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中間的螭首方座碑高2.7米,寬0.94米,為明萬曆三十八年立。
碑身正中刻有「耶穌會士利公之墓」。

  右邊碑文是:「利先生諱瑪竇,號西泰,大西洋義大利國人。自幼入會真修,明萬曆壬辛年航海首入中華衍教,萬曆庚子年來都,萬曆庚戌年卒。在世59年,在會42年。」碑後是灰身黑頂圓拱式的長方形磚砌墳墓。

  墓園門口有高大粗壯的松槐和兩叢密密的青竹,門裡門外的綠草散散地鋪了一地,間或紫藍的野花,幽靜寂寞。他們活著時,這一帶還是一片荒地,明清以來在皇帝的特批下由利瑪竇開了先河,立為外國傳教士墓地。

  利墓東側是南懷仁墓,西是湯若望墓。

  二

  在近代以前,中國的學術思想與外界大規模接觸僅僅兩次,一次是魏晉以來的佛學,一次是明清之際的「天學」。因此,在中國歷史上留名的歐洲人少得可憐,數來數去,也只有馬可波羅和利瑪竇最被人們熱知。在他們之前,歐洲並不知道中國,中國和歐洲在古代和中世紀很少直接交往,歐洲人自古知道東方絲國,但完全不清楚它是什麼樣子,更不知道它就是東方的文明古國。成吉思汗西征擴大了中國與歐洲的交往,歐洲傳教士和商人陸續來到中國,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遊紀震動了歐洲,從此,歐洲人才知道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土地廣闊、民物繁庶的大國。但這之後,隨著明王朝的建立和中西交通的隔絕,中國又被遺忘到腦後。直到利瑪竇,中國在西方人的口中開始形象生動地被叫做中國了。

  利瑪竇是向中國介紹西方宗教與西方學術思想的最早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為發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國介紹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技知識,並且把有關中國的知識及歷史文化第一次正式介紹到西方。這位耶酥教傳教士,在中國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利瑪竇的前半生很簡單,1552年10月
6日出生於義大利中部教皇邦安柯那省的馬塞拉塔城,9歲入耶酥會學校。10 年後在羅馬加入耶酥教會,自願到遠東任教。1582年8月他到了澳門,
開始了在中國差不多30年的傳教生涯。

  現在中國人很少知道利瑪竇是個什麼人了,但在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名氣卻越來越大。可以說,他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雖然他並不是第一個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但作為近代基督教會來華傳教的先驅,他卻是把基督教成功傳進中國的傳教士,最早把西方文明嫁接到中華古老文明的樹幹上,也是把中國介紹到西方的第一人,他為東方和西方搭起了一座橋樑。

  在世界文化中,中國文化是在沒有外來文化干擾的情況下封閉發展起來的。中國自古是君主專制的國家,皇帝和朝廷擁有絕對的權威,因此有一種愚昧的優越感,夜郎自大,視自己為天朝之綱,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抹殺了別國同等存在的尊嚴和權利。加上中國的官員都是讀孔子的書當官的,天生一種排他傾向,這樣,基督教在中國怎麼可能有立足之地?利瑪竇的前驅沙勿略甚至連中國的大門也沒進來,利瑪竇最初也像所有外國人一樣,被視為俘虜,備受歧視。在毫無希望的事業中,利瑪竇總結了前人傳教失敗的經驗,知道他遭遇的是一種根深葉茂萬難搖撼的古老文明,認識到中國有著和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不能採取打倒一切的辦法,所以他開始並不急於傳教,以平等的姿態,穿中國衣,吃中國飯,誠心誠意學習中國文化。他是第一個直接掌握中國語文的西方學者,曾把中國的孔子和四書介紹到歐洲。

  利瑪竇對中國語言的日益精通,使他如魚得水,研究中國的法律和風俗,夜以繼日地攻讀中國的精典文獻。利瑪竇真誠地讚美中國,讚美孔子,讚美中國的科技,他認為是中國不僅在道德上,而且在天文、中醫以及很多數學分支上都有很大的成就。這種對中國的熱愛,加上他性情溫和,與貴族高官以及傑出學者的友好往來,交了很多上層的朋友,爭取了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甚至皇帝的支持,明朝內閣90%以上的官員都和利瑪竇有交往。利瑪竇又是飽學之士,他在羅馬讀過好幾年數學,受過很好的數學訓練,曾把歐式幾何介紹到中國。除了精通數學,他對天文、地理、歷史、文學都有研究,還會機械工藝,甚至給中國繪製了第一幅世界地圖。把地圖交出去時利瑪竇還很擔心,如果中國不是作為中心,而是僅僅佔了一塊不大的地方,那麼他會不會遭到中國人的反對和攻擊?沒想到中國人一看地圖就傻了,以前總以為中國就是天下,一看地圖,才知道中國沒有什麼可驕傲的,才那麼小一點。利瑪竇畫的地圖在中國翻拍過12次,萬曆皇帝愛不釋手,每天晚上都要看過地圖才去睡覺。利瑪竇為中國帶來了三稜鏡和時鐘,加上地圖,成了他成功敲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

  三

  義大利人利瑪竇生於1552年安可納州馬切拉塔城一個貴族家中,21歲加入耶酥教會,23歲在羅馬接受神職教育,並從名師學習文學、法律、神學的同時,進修幾何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青年學者。1580年他升任神父,兩年後到澳門學習中文。1583年隨另一義大利耶酥會士羅明堅到廣東肇慶定居。為了適應中國當時佛教的流行,他削髮更衣,自稱僧人,還把自己居所定名為仙花寺。為了更好傳教,他把從西方帶來的自鳴鐘、三菱鏡、書籍和自製的天文儀器、手繪的《萬國輿圖》,陳列在住所,讓前來的中國人參觀。在同中國各類人物效事,也是先介紹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後開始傳教。

  就這樣,他在肇慶發展了80名教徒。1595年,利瑪竇從韶州北上,定居江西南昌,廣泛結交官員、儒士和皇族,與他們談論天文地理,哲學神學。當時名重一時的科學徐光啟就是他的好朋友,他們合作翻譯了拉丁文的《幾何原本》。利瑪竇將拉丁文口譯成中文,徐筆譯完成,譯完後又反覆修改,於1607年在北京出版。這是我國翻譯最早的一部自然科學著作,對我國數學乃至自然科學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很多專業名詞至今還在沿用。當時一鎂太監曾問相國葉文忠,那麼多外國人來中國,自古從沒賜葬,為什麼獨獨厚於利瑪竇?葉說,自古來賓,沒有哪一個比得上利瑪竇的道德和學問,別的不說,僅僅一部《幾何原本》,便足以得到賜葬地了。1597年,利瑪竇被任命為耶酥會中國傳教會會長,同時被指令以北京為永久駐地。1600年,利瑪竇以進貢方物的名義來到北京,第二年獲准向明神宗進貢天主圖像等。在宣武門內建立了北京第一座天主堂。

  利瑪竇歷經30年,遊歷了中國最重要的一些省份,雖屢遭挫折,但終於最後定居北京,進入宮廷,取得了傳教的合法地位,最終讓世界最閉關鎖國的一向排外的古老中國接受了他和他傳的教。在利瑪竇去世的那一年,中國發生了很多不平常的事情,全國各省官員5000人朝覲皇上。同時還要舉行進士考試,只選300人,
卻湧來了5000人。這些大規模的活動,又都是在大齋期間舉行。利瑪竇在忙於這些活動中,還要指導修建一座教堂。他一向嚴格遵守齋戒,從不接著吃被來客打斷的飯,也不在正常時間外用餐。終於過度勞累,一天在與來客談話後回到教會,他頭痛難忍,以為老毛病偏頭痛犯了,就上床休息。但從此一病不起,躺到第八天,半閉著眼坐在床上安然逝世。

  在利瑪竇去世前好幾個月,他寫完了《中國基督教史》,燒掉了他的全部信件後,他就一直盼望著死亡的到來。利瑪竇好幾次說,親愛的神父們,在我仔細想過我要努力確定做什麼,才能最好地推進中國教會的工作時,我得出結論是對它進展最有利的事莫過於我壽終之日的到來。若干時期來,利瑪竇一直盼望能在京外的郊區購得一塊教士墓地。按中國一向的規矩,外國傳教士死後要運到澳門神學院安葬。外國傳教士想在中國立墓地,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外國人怎麼能葬在中國呢?封建的中國是個妄自尊大的國家,雖然接受了西方傳教,但基督教並沒有在中國取得合法地位。

  利瑪竇的遺體被裝入一個密封棺材裡,按中國人的習慣停放在教堂,等著奇跡的出現。誰能想到中國皇帝會把墓葬的特權給予外國傳教士呢?只有利瑪竇相信他死後一定會出現某些非凡的事情。

  舉行喪事彌撒那天,大批教徒來了。其中一個知名人士非常熟悉朝廷辦事的程序,他認為只要皇上許可賜給一塊利瑪竇墓地,這樣就等於認可教會和基督教在中國的合法地位了。這位知名人士走出教堂,又返回提出了建議,神父們和他一起商量,草擬了一個奏章,用和利瑪竇一起到中國的龐迪我神父的名義,上奏皇帝。表示感謝皇帝賜給的皇家津貼和幾年後又賜於的居住地方,說長途運送遺體,水手們都很害怕。考慮到我們多年來一直生活在陛下的蔭庇之下,是否也可以把我們也算作您的臣民……相信您能賜給利瑪竇一塊葬身之地。最後禮部簽署了意見,皇上審閱後轉給閣老,閣老同意,簽了「可」,又送給皇上。

  中國皇帝賜給利瑪竇和他的同伴一塊墓地。

  四

  有了皇帝的聖旨,教會選中了幾處,其中在二里溝有一處曾是鄉間別墅的寺院,只有一個僧人管理。一問價,因為是皇帝禮物,價錢不成問題,很快談妥。卻沒想到這是皇宮中地位很高的楊宦官買下的。此時楊宦官正犯某罪判了死刑,被押在監獄等待執行。這位臨死的宦官為了挽救這座別墅的產業,把這處寺院轉給特別受太后寵愛的大太監,條件是他必須不惜一切手段把這處地方從外國人手中奪回來。神父並不知道其中情節,如果知道,可能會另挑一處。等發現時,已經別無選擇。

  在監獄中的楊宦官通過一切手段,威嚇神父。神父說除非有聖旨,否則不能放棄。楊宦官又求助於太后,說一座價值數千金的寺院給了根本不奉偶像的外國人,聽由他們把偶像推倒,淹了燒了。幸虧太后認為不值得向皇帝提起這事。但神父們的麻煩還沒完,別墅改為仁恩寺,歸戶部管理。涉及皇帝的賜禮要轉戶部,而神父在戶部官員中沒有熟人,而與禮部官員熟悉。幫忙的大臣說,要設法把這件事從戶部轉到禮部。

  從法律上說,這件事可以由戶部處理,也可以由禮部處理。禮部尚書答應大力協助,申請書和答覆一月內交到了皇帝手裡。皇帝批復後照例應由禮部通知戶部皇上已將此項產業賞賜,宣佈今後免稅,並把它的名字從稅冊上註銷。戶部主管人因此刁難,蓋上他的官印,要求解釋把這樣一宗宏偉產業撥給神父的原因。龐神父上書戶部尚書,要求他撤回文件,說明皇上不僅給的是墓地,也是一處住所,如果碰巧顯得過於華麗,也不是與神父的尊嚴相稱,而是與皇上慷慨賞賜相稱。龐神父又去拜訪另一位戶部官員,叫他勸戶部尚書不要成為唯一反對那麼多大臣意見的人。謝天謝地,第二天,戶部尚書送來一封很客氣的信,答應一切照神父願望辦理。

  千曲萬折,中國第一座基督教墓地在整個傳教團監督下落成,花園的一端用磚修建了一座六角形帶拱頂的小教堂,教堂每一邊伸延著半圓形的牆,圍出有柏樹的一塊地方作為教會成員的墓地。柏樹在中外都是哀悼的標誌,地中原有的四棵位置非常合適的柏樹,讓人不得不想很早以前柏樹就種好等著將來為利瑪竇的墓地遮蔭。

  利瑪竇的遺體一年後移到這裡。

  明神宗萬曆皇帝破例奏准,親賜葬地和安葬祀費,賜北京二里溝佛寺,房屋38間,地基20畝。利瑪竇下葬時,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參加了葬禮。

  陸續地,很多外國傳教士的墓碑一座一座豎立起來。原載《青年參考》2006年12月12日 原題《尋訪中國最早的傳教士利馬竇之墓》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