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是怎麼死的? | 陽光歷史

 

A-A+

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是怎麼死的?

2016年01月24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544 次

  公元263年,三國中漢魏最後一戰——綿竹之戰開打了,這一戰對於三國謎,特別是喜歡三國演義的網友們來說顯然難以接受,因為這一戰,'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一起戰死了(此戰險讓諸葛亮絕後,僅剩諸葛瞻次子諸葛京,後任江州刺史。),張飛的孫子張遵也被魏軍所殺——

  讓諸葛亮這絕後的三國最悲情一戰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在他取得光輝業績的同時,諸葛亮在教子成材方面做的也是相當成功的。

  諸葛亮出仕後大部分時間都征戰在外,國事頻繁的他不可能像平常父母一樣整日對子女耳提面命,但這並不表示他就對兒女疏於管教,他經常在書信中語重心長地對子女進行勸誡教育,以治學之規、立身之道到接人待物、約制酒量,要言不煩、周密全面。他教育子女要將修身和追求自我價值作為人生的首要準則。當年他躬耕隆中時便立下管、樂之志,聯繫自身他深知志向對人的巨大指導作用,於是他要求子女「慕先賢」,立「高遠之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這些引人向上的經驗之談對於子女們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的。

  在循循善誘的言傳之外,諸葛亮更注重「正已教人」,即以自身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和熏陶自己的子女。他勤於政事、忠於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言必行、行必果」,以身作則、剛正不阿。潛移默化之下,子女們無形之中養成了一種極強的自我約束能力。

  諸葛亮貴為蜀相,位極人臣、權傾朝野,卻不願去封妻蔭子,反而「自討苦吃」,將兒子諸葛瞻派往深山峽谷中艱苦勞作。他強調「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決不利用自己身居高位來增殖私產,好讓子女坐享其成。他不貧不奢、家風淡泊歷史上早有記載。

  他不偏不袒、絕無溺愛,知道侄兒諸葛恪難當大任,主動要求將他調離。在他病重期間寫信告訴哥哥擔心兒子諸葛瞻難成大器。這些鞭策鼓勵只為子女能夠早日成才。

  他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報,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盡忠報國、戰死綿竹。

諸葛瞻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炎興元年)冬天,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前鋒部隊被打敗後,諸葛瞻率蜀軍退守錦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

  戰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於是堅守陣地準備決戰。

  這時,黃崇也激勵將士決一死戰,李球臨陣授命,於是漢魏最後一戰——綿竹之戰爆發。諸葛瞻在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鄧艾派遣其子鄧忠從右包抄,又派遣師纂從左包抄,結果兩人都被諸葛瞻打敗退回,報告說:「敵人難以擊破!」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麼不可以的!」要將兩人斬首,於是兩人再次出戰,擊敗漢軍,諸葛瞻、張遵等人戰死。諸葛瞻之子諸葛尚聽說軍敗後,歎息說:「我們父子受了國家那麼多的恩惠,而沒有提早斬除黃皓,以致慘敗,還有什麼面目活下去呢?!」於是衝入陣內戰死。

  公元347年(永和三年),史官常璩(《華陽國志》的作者)向西蜀長老考證,聽說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下任職時受辱,所以在《三國誌》中誣陷諸葛瞻,把不能阻止黃皓的過失歸咎於諸葛瞻身上。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