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世宗柴榮出身之謎:柴榮是怎麼繼承皇位的? | 陽光歷史

 

A-A+

後周世宗柴榮出身之謎:柴榮是怎麼繼承皇位的?

2017年11月23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90 次

  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間僅五年零六個月,但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加強中央集權,增強軍事實力,試圖統一中國。他整頓內政,疏通汴水,賑濟淮南,均定田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之所以能這樣做,究其實與其出身商人並長期行商有關。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一位較有作為的政治家,他奠定了後來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統一全國的基礎。根據新、舊《五代史》相關本紀的內容,我們只知柴榮很小的時候侍奉聖穆皇后,因而得以經常與後周太祖郭威在一起。由於郭威沒有兒子,而柴榮這個人又謹厚可愛,郭威就收他為養子。

  然而柴榮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成為困擾學術界的一個謎團。

  郭威的聖穆皇后是柴榮的姑姑,因此郭威實際上是收養了自己的內侄為子。柴榮的生身父親是柴守禮,長期以來一直定居於洛陽。仗著自己與皇家的關係,柴守禮十分恣橫,還曾經在市裡殺人,洛陽人特別怕他。一些人認為柴守禮固然因為自己是國舅兼皇父的特殊身份和政治地位才敢這樣做,但同時也是他地方豪強橫行鄉里舊態的復發。

  唐代後期的豪紳大致可分成三種,一種是具有優越政治地位的貴族或官僚,一種是佔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強,另一種是擁有大量貨幣財富或大量動產的富商。柴榮家裡的情況屬上面的第三種,這是個牟取貨幣財富為主要目的的富商家庭。因為郭威之妻柴氏嫁給郭威後,曾用大量的金、帛資助郭威,她擁有雄厚的資財,這正是富商擁有財產的特點。柴氏早年要跟郭威結婚,家裡父母反對,柴氏自作主張,堅持要嫁給郭威,其父母最後只能同意。在處理家裡的財物上,柴氏出嫁時把一半財產給父母,另一半留給自己,掌握著財產的分配權。在當時貴族、官僚、士人家庭和一般農家的女子,女孩子往往在財富和婚姻問題上任人擺佈,而柴氏敢作敢為,有見識,掌握家庭財權,擁有特殊地位,看上去這樣的家庭很像是商人家庭。柴氏只有一個哥哥,而柴守禮似乎只有一個兒子柴榮,柴守禮會將自己惟一的兒子過繼給柴氏,這說明柴氏在家裡很有地位。家庭成員內部關係的這種樣子,決不會是貴族、官員的家庭,而很有可能是一個富有財產的商人家庭。邢州自古以來多富商,柴氏祖上一直生活在邢州龍岡,至五代時柴家在邢州已生活了好幾代,看上去完全是一個世代經商的家庭。

  柴榮早年長期經商。《舊五代史》說他「悉心經度,貲用獲濟」,其實就是講他經商賺了很多錢,滿足了郭威需用的資金財物。從《五代史補》等書看,柴榮不僅僅是一般性地從事過經商,而且還是一個精通此道的大商。他曾經與鄴中大商頡趺氏一起到江陵販賣茶葉。半路上兩人碰到了一個王處士,遂讓他看相。王處士說柴榮有當皇帝的相,柴榮認為王處士無非在吹牛。他與頡趺氏喝酒時說:「王處士認為我能當皇帝,如果真的當了,你想要什麼官?」頡趺氏說:「我已經做了三十年的商賈,常常來往京洛,一直見到稅收官坐而獲利,每天輸納進去的稅收,可以和商賈數月所賺的利潤相匹敵,我內心十分羨慕這個官職。如果你能做皇帝,我想要做個京洛稅官。」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柴榮估計在二十歲上下,而鄴中大商頡趺氏起碼有五十左右了。兩人年齡差別很大,而文中兩人的地位好像十分平等,所以柴榮在這裡不可能是頡趺氏的從屬,而是兩個同路到產茶區收購茶葉的商人。頡趺氏是個年高多財的大商,柴榮能與他一起經商,其經營的規模當與其相仿。

  一些專家推斷,柴榮約在十五六歲時就開始經商,協助或參加了姑母的經商活動,至其26歲那年出任軍職,柴榮的經商生涯持續了約十年左右。柴榮的經商其實是柴氏家族世代業商的延續。

  正由於柴榮出身於商人,活動區域很廣,接觸社會各個方面比較廣泛,對政治、軍事、經濟形勢變化十分敏感。他的行商經歷對他認識社會,體察民間疾苦,瞭解吏治腐敗以及增長實際才幹,都起到了相當大的積極作用。

  周世宗柴榮怎麼繼承的皇位?

  柴榮作為異姓宗族如何登上皇位

  後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五代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

  郭威在收拾中原殘局不久,在位僅三年就死去,廟號太祖。因為無後,所以指名皇后柴氏兄柴守禮的兒子柴榮繼承皇位。如此這般,柴榮就登上了後周第二代皇帝的寶座。柴榮的姑姑當年看到外號叫「郭雀兒」 的年輕將校郭威英姿颯爽,一見鍾情,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嫁給郭威。這個故事被後世編成戲曲在中國家喻戶曉,而她也確實沒有看錯人。因為不但自己一見鍾情的男人當了皇帝,而且連自己的侄子也繼承了皇位。

  唐代後期的豪紳大致可分成三種,一種是具有優越政治地位的貴族或官僚,一種是佔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強,另一種是擁有大量貨幣財富或大量動產的富商。柴榮家裡的情況屬上面的第三種,這是個牟取貨幣財富為主要目的的富商家庭。因為郭威之妻柴氏嫁給郭威後,曾用大量的金、帛資助郭威,她擁有雄厚的資財,這正是富商擁有財產的特點。柴氏早年要跟郭威結婚,家裡父母反對,柴氏自作主張,堅持要嫁給郭威,其父母最後只能同意。在處理家裡的財物上,柴氏出嫁時把一半財產給父母,另一半留給自己,掌握著財產的分配權。在當時貴族、官僚、士人家庭和一般農家的女子,女孩子往往在財富和婚姻問題上任人擺佈,而柴氏敢作敢為,有見識,掌握家庭財權,擁有特殊地位,看上去這樣的家庭很像是商人家庭。柴氏只有一個哥哥,而柴守禮似乎只有一個兒子柴榮,柴守禮會將自己惟一的兒子過繼給柴氏,這說明柴氏在家裡很有地位。家庭成員內部關係的這種樣子,決不會是貴族、官員的家庭,而很有可能是一個富有財產的商人家庭。邢州自古以來多富商,柴氏祖上一直生活在邢州龍岡,至五代時柴家在邢州已生活了好幾代,看上去完全是一個世代經商的家庭。

  柴榮早年長期經商。《舊五代史》說他「悉心經度,貲用獲濟」,其實就是講他經商賺了很多錢,滿足了郭威需用的資金財物。從《五代史補》等書看,柴榮不僅僅是一般性地從事過經商,而且還是一個精通此道的大商。他曾經與鄴中大商頡趺氏一起到江陵販賣茶葉。半路上兩人碰到了一個王處士,遂讓他看相。王處士說柴榮有當皇帝的相,柴榮認為王處士無非在吹牛。他與頡趺氏喝酒時說:「王處士認為我能當皇帝,如果真的當了,你想要什麼官?」頡趺氏說:「我已經做了三十年的商賈,常常來往京洛,一直見到稅收官坐而獲利,每天輸納進去的稅收,可以和商賈數月所賺的利潤相匹敵,我內心十分羨慕這個官職。如果你能做皇帝,我想要做個京洛稅官。」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柴榮估計在二十歲上下,而鄴中大商頡趺氏起碼有五十左右了。兩人年齡差別很大,而文中兩人的地位好像十分平等,所以柴榮在這裡不可能是頡趺氏的從屬,而是兩個同路到產茶區收購茶葉的商人。頡趺氏是個年高多財的大商,柴榮能與他一起經商,其經營的規模當與其相仿。

  一些專家推斷,柴榮約在十五六歲時就開始經商,協助或參加了姑母的經商活動,至其26歲那年出任軍職,柴榮的經商生涯持續了約十年左右。柴榮的經商其實是柴氏家族世代業商的延續。

  正由於柴榮出身於商人,活動區域很廣,接觸社會各個方面比較廣泛,對政治、軍事、經濟形勢變化十分敏感。他的行商經歷對他認識社會,體察民間疾苦,瞭解吏治腐敗以及增長實際才幹,都起到了相當大的積極作用。

  周世宗柴榮怎麼繼承的皇位?

  柴榮作為異姓宗族如何登上皇位

  後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五代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年—954年在位。

  郭威在收拾中原殘局不久,在位僅三年就死去,廟號太祖。因為無後,所以指名皇后柴氏兄柴守禮的兒子柴榮繼承皇位。如此這般,柴榮就登上了後周第二代皇帝的寶座。柴榮的姑姑當年看到外號叫「郭雀兒」 的年輕將校郭威英姿颯爽,一見鍾情,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嫁給郭威。這個故事被後世編成戲曲在中國家喻戶曉,而她也確實沒有看錯人。因為不但自己一見鍾情的男人當了皇帝,而且連自己的侄子也繼承了皇位。

  只是這個皇位繼承用傳統邏輯也是解釋不了的。雖然已經出現了後唐那樣不是真正父子關係,而是收養關係的父子繼承的例子,但是那個時候——與漢族不同,姓對沙陀族來說具有何等意義我們暫且不論——即就是養子,也都改姓李了。可是,這個柴榮好像並沒有改姓,而是以自己的柴姓即位了。這在儒家政治理論看來,只能是「易姓革命」。但是,從現存史料中看不到後周朝廷就此議論的痕跡。這說明它們幾乎完全沒有考慮儒家傳統的名分論和王權儀禮。

  柴守禮在兒子即位後還健在。先做高官,後歸隱洛陽,以皇帝老子自居。作為當朝皇帝老子如果遵紀守法做一個良民那也不錯,可是這個傢伙雖然名字叫「守禮」,其實是一個完全不守禮的混賬中年人,甚至還犯了殺人罪。連五代第一明君柴榮都為解決這個問題煩惱一時。結果是沒有治罪。可是柴榮卻因這個決定被後世議論紛紛。不過用現在的常識來看令人驚奇的是,各種議論中認為柴榮「 能赦免親父,到底是一代明君,是個大孝子!」 的卻很多。由此可窺中國傳統公私觀念之一斑。

  自認華北正統政權的北漢趁柴榮即位不久、政權不穩,計畫大規模攻打後周。它們借遼軍加勢,想一口氣吃掉後周。後周朝廷內以宰相馮道為首的一些官僚主張固守開封。但是血氣方剛的柴榮卻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出兵迎擊。在山西省高平與敵遭遇, 經過殊死搏鬥,柴榮大勝北漢。由於大敗,北漢完全失去了進攻中原的元氣。後周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放心推進南下政策。二十八歲的趙匡胤在這場戰爭中也榮立大功,被提升為禁軍新設的殿前都點檢。

  就在這一年,宰相馮道死去。自從侍奉晉王時代的李存勖以來,雖經數次軍事政變和易姓革命,但是馮道卻一直在各朝中央政府擔任要職。馮道作為一個文化人留下了大量業績,其中在李嗣源時實施的經書印刷事業, 在學術史上、技術史上都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在宋朝歐陽修以及司馬光的正統史觀確立後,從後唐、後晉、遼、後漢、後周「五朝」算起,李嗣源、李從珂算成唐的異姓,柴榮算做周的異姓,一共「八姓」,合計侍奉「十一君」 的馮道,被批判為不守臣下之道,沒有大義。近代以來這種基於儒家思想的評價被推翻,流行的善意解釋是他為了保護民眾,忍辱負重,以圖維護社會秩序。但是,不論後世如何評價,自稱長樂翁的馮道當在地下笑聞一切。因為在當時,文官的這種生存方式是很普遍的。能在野蠻的軍閥們之間遊刃有餘,一直保持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的馮道的處世術,實可稱亂世偷生的智慧結晶。

  高平之戰的結果對南北實力關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到此時為止的華北諸王朝都對以太原為首的藩鎮軍閥以及其背後的遼不能放鬆警戒,有後顧之憂,所以都基本沒有顧及南方的精力。因此,與在繼承大唐帝國名義上最大的對手南唐王朝(公元937 年由吳禪讓成立)雖然一直保持緊張的敵對關係,但是卻沒有開戰的能力。柴榮排除了北方威脅後,回過頭來決心與南唐對決。這個決策的起因是一個叫王樸的官僚的上奏。

  王樸上奏說:現在雖然在高平打了勝仗,但是現在立刻向北進軍,也不可能取得什麼大的戰果。還不如先平定軍事實力並不太強的南方諸國。如果能把富饒的南方掌握在手中,那麼就有了同北方進行持久戰的經濟實力。為此,應該先討伐蜀國和南唐。

  柴榮親征南唐取得了勝利,佔領了淮水以南的食鹽產地。南唐之所以能夠繁榮,主要靠的就是食鹽的出口。所以,此後後周在經濟上也成長為最強的王國。趙匡胤在這場戰役中也立了戰功, 凱旋後,升進為殿前都點檢。殿前軍是柴榮創立的禁軍精銳部隊,都點檢為其總司令官。不過,對趙匡胤來說,收穫最大的, 也許是在軍中結識了一個叫趙普的幕僚。這個趙普以後成為侍奉宋初兩代皇帝的名宰相。

  親征南唐以前,柴榮實行了鎮壓佛教的政策。就是所謂三武一宗之法難(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佛教鎮壓)中最後的一個。但是,這並不是從教義上視其為邪教,而是整頓經濟實力雄厚的佛教教團,吸收其財力充實國庫。

  就在這一年,宰相馮道死去。自從侍奉晉王時代的李存勖以來,雖經數次軍事政變和易姓革命,但是馮道卻一直在各朝中央政府擔任要職。馮道作為一個文化人留下了大量業績,其中在李嗣源時實施的經書印刷事業, 在學術史上、技術史上都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在宋朝歐陽修以及司馬光的正統史觀確立後,從後唐、後晉、遼、後漢、後周「五朝」算起,李嗣源、李從珂算成唐的異姓,柴榮算做周的異姓,一共「八姓」,合計侍奉「十一君」 的馮道,被批判為不守臣下之道,沒有大義。近代以來這種基於儒家思想的評價被推翻,流行的善意解釋是他為了保護民眾,忍辱負重,以圖維護社會秩序。但是,不論後世如何評價,自稱長樂翁的馮道當在地下笑聞一切。因為在當時,文官的這種生存方式是很普遍的。能在野蠻的軍閥們之間遊刃有餘,一直保持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的馮道的處世術,實可稱亂世偷生的智慧結晶。

  高平之戰的結果對南北實力關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到此時為止的華北諸王朝都對以太原為首的藩鎮軍閥以及其背後的遼不能放鬆警戒,有後顧之憂,所以都基本沒有顧及南方的精力。因此,與在繼承大唐帝國名義上最大的對手南唐王朝(公元937 年由吳禪讓成立)雖然一直保持緊張的敵對關係,但是卻沒有開戰的能力。柴榮排除了北方威脅後,回過頭來決心與南唐對決。這個決策的起因是一個叫王樸的官僚的上奏。

  王樸上奏說:現在雖然在高平打了勝仗,但是現在立刻向北進軍,也不可能取得什麼大的戰果。還不如先平定軍事實力並不太強的南方諸國。如果能把富饒的南方掌握在手中,那麼就有了同北方進行持久戰的經濟實力。為此,應該先討伐蜀國和南唐。

  柴榮親征南唐取得了勝利,佔領了淮水以南的食鹽產地。南唐之所以能夠繁榮,主要靠的就是食鹽的出口。所以,此後後周在經濟上也成長為最強的王國。趙匡胤在這場戰役中也立了戰功, 凱旋後,升進為殿前都點檢。殿前軍是柴榮創立的禁軍精銳部隊,都點檢為其總司令官。不過,對趙匡胤來說,收穫最大的, 也許是在軍中結識了一個叫趙普的幕僚。這個趙普以後成為侍奉宋初兩代皇帝的名宰相。

  親征南唐以前,柴榮實行了鎮壓佛教的政策。就是所謂三武一宗之法難(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佛教鎮壓)中最後的一個。但是,這並不是從教義上視其為邪教,而是整頓經濟實力雄厚的佛教教團,吸收其財力充實國庫。

  在柴榮的英明領導下,長期以來的群雄割據局面開始出現轉機。柴榮在親征南唐取得勝利後,掉轉矛頭,直指北方的契丹。

  目的是收回石敬瑭認賊作父割讓給契丹的河北諸州,即所謂燕雲十六州。戰鬥很順利,但是,天不助周。明君柴榮在征途患病,顯德六年(959)六月,年方三十九歲就離開了人世。繼承皇位的太子,這時才七歲。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出禪讓劇開始綵排。劇情為計畫擁立禁軍最大實權派趙匡胤做皇帝。宋代編纂的史書,無一例外都說趙匡胤自己在被擁戴做皇帝以前根本沒有要當皇帝的意思。當然,如果不這樣說,趙匡胤就成了篡權者,就失去了當皇帝的大義名分。但是, 我們瞭解了迄今為止的五代王朝興亡史後,就知道這齣戲的主角趙匡胤如果從來沒有參加綵排那是不可能的。舞台設計是名參謀親弟弟趙匡義和幕僚趙普,但是可以想像的是,指使他們行動的,不是別人,只能是亂世英雄、年輕的禁軍總司令官趙匡胤。

  顯德七年(960)正月元旦,遼軍大舉南下的緊急軍情傳到開封。朝廷即刻決定迎擊。初三早朝,趙匡胤率領大軍出征,夜宿郊外陳橋。當晚深夜,事件發生。軍中不知誰開頭大喊:「我們沒有值得敬仰的主君。我們冒死跟遼打仗到底又能怎樣?我們還不如擁立都點檢當皇帝!」馬上萬眾呼應,喊聲連片。

  消息即刻傳到趙匡義和趙普那裡。吵吵鬧鬧爭論一番後,他們讓表示堅決擁立的將軍們在帳外等著,自己兩人進帳叫醒趙匡胤。生來好酒的趙匡胤前晚痛飲,正在酣睡,硬是被叫醒,擁出帳外,已經有人準備好的黃袍立刻就披到了他的身上。與九年前郭威時不同,這次是提前準備好的黃袍。他提了不危害周朝皇族和高官、不搶掠開封的條件後,接受了部下的擁戴。

  初四中午,革命軍返回開封。提前回朝的心腹已經做好準備, 所以入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趙匡胤家族早已暗地避難到寺廟, 也都平安無事。禪讓時,有位翰林學士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詔書宣詔。這一連串行動,都是因為吸取了九年前的禪讓劇的經驗教訓, 所以做得極為漂亮。雖然有幾個反抗的高官和將軍,沒有做到完全的無血革命,但是基本上都是按預定計畫進行,順利實現了王朝交替。

  趙匡胤即位後,定國號為「宋」。因為他在做殿前都點檢的同時,還是歸德軍節度使,而歸德軍駐屯地為春秋時代宋國故地。按說他用自己家系的「趙」也沒有問題,卻選用了「宋」, 可能跟宋是殷朝遺民之國有一定關係。他父親的名字就叫「弘殷(弘揚殷)」。毋庸贅言,殷朝為周朝以前的王朝。從李存勖開始的「模仿從前的偉大王朝」戰術,到此登峰造極,已經上溯到殷朝了。不過在此多說一句,為了避諱「弘殷」,宋朝一直把殷稱作「商」。

  趙匡胤即位後立刻發佈了一連串有關新王朝成立的佈告。首先進行的是向天地神報告。這是歷代王朝的天子基於自己是接受天命統治地上的天子這種儒教的禮儀,哪怕實際上是用軍事政變奪取權力的。不過,正因為是政變篡權的,所以為了收買民心, 才更必須這樣做。新王朝的德為火德。

  如此這般,持續三百一十六年的長命王朝的歷史由此開始。此時為新年號建隆元年正月。以下,本書為了對宋朝的皇帝們表示敬意,不用本名,皆用他們的廟號。趙匡胤往後也全都改稱太祖。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