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率軍進京 大明都城為何會不攻自破 | 陽光歷史

 

A-A+

1644年李自成率軍進京 大明都城為何會不攻自破

2017年11月14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89 次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闖王李自成率領數十萬農民軍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皇帝試圖憑借京城九門堅固的城防,並依靠三大營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與「流賊」決一死戰。但令人驚訝的是,吳三桂所部遷延不進,三大營十餘萬人不戰自潰,京城九門不戰自降,絕望的崇禎帝只能自縊殉國。那麼問題來了,曾經固若金湯的大明國都為何會不攻自破呢?

  其一,政治上,明朝大部分官紳見風使舵。政治態度的轉變往往緣於軍事上的變化,1643年10月,陝西總督孫傳庭率領的明軍主力被李自成消滅,明朝官紳眼見明朝大勢已去,政治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1643年之前,很少看到明朝官員投降農民軍的,但在1643年後,明朝官員望風而降,特別是李自成進軍北京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當李自成進入京城後,明朝在京文武官員多達兩三千人,但僅有二十一人跟隨崇禎帝殉國,史書稱「衣冠介冑,叛降如雲」。遠在南京的史可法在奏疏中憤憤地寫道:「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成者王侯,敗者寇!」這些歸降的文武官員出於的自身利益,認為改朝換代已是無可避免。

  其二,民心上,明朝廷失去百姓的擁護。明朝末年,為了抵禦遼東的後金、平定國內的農民起義,明朝廷加派「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加上當時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經常顆粒無收,出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明末農民起義就是因陝西嚴重的饑荒引發的。

  李自成的農民軍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了廣大下層民眾的擁護,當時廣為流傳的民謠中說道「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另外當時京城百姓聽說李自成進軍北京,也是「幸災樂禍,俱言李公子至貧人給銀五兩,往往如望歲焉」,跟盼著過年一樣。

  其三,軍事上,明軍主力被殲,三大營戰鬥力孱弱。明朝在軍事上的孱弱,是造成京城不攻自破的直接原因。明朝後期,主要依靠兩隻軍隊,一支是鎮守遼東的邊軍,另一隻是鎮守陝西的軍隊,這兩隻軍隊由於長期鎮守邊疆,因此戰鬥力最為強悍。1643年,孫傳庭的陝西邊軍被李自成在郟縣全殲,而吳三桂的遼東軍鎮守山海關,一時無法脫身。

  崇禎能依靠的只剩下三大營了。有一種觀點認為三大營之所以沒有戰鬥力是瘟疫造成的,實際上這並不完全正確。三大營曾經是明朝最為精銳的部隊,土木堡之變後,三大營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孱弱,正德皇帝曾想用邊軍鎮守北京,但最終隨著他的死沒能成形。所以三大營只是花架子,全無戰鬥力可言,加上長期領不到軍餉,最終不戰自潰。

  其四,財政上,明朝廷財政危機,國家陷入癱瘓。明朝末年,朝廷的財政負擔十分沉重,關外的清朝,各地農民起義,嚴重水害災害,以及全國各地的藩王們,都成為影響財政收入的重要原因,以至於崇禎帝最煩別人和他談錢的問題。據記載至1644年初,明朝軍餉欠款已經達數百萬兩白銀,而從南方來的稅銀才僅有幾萬兩。那麼明朝的錢哪去了?當然都入了各級官員的腰包之中。崇禎帝曾組織大小官員捐銀練兵,但一無所獲,後來李自成進京「拷餉」,才發現官員們各個富得流油。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