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史上為使天下信服康熙公示皇宮開銷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清朝史上為使天下信服康熙公示皇宮開銷

2017年07月10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14 次

  「家天下」時代,國家是帝王的私產,君主可憑個人意志任意支配國家財產,是無須向臣民多作解釋的。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初,民族對立情緒高漲,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各種反清武裝與朝廷的對抗一直延續到康熙中期,才漸趨於平復。康熙在平定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後,深知治理一個國家,兵戰實為下策,只有以德化、以智略服眾,才能讓百姓誠心誠意的服從,方能建立穩定的統治。所以,他一方面推行「偃武修文」的措施,廣開博學鴻詞科吸納天下英才,希望將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文人都招致廟堂之下,為朝廷所用;另一方面,他採用攻心策略,讓文武百官、尤其是從明朝歸順的降臣降將進行對比,以明王朝的腐爛敗壞、帝王昏庸,彰顯清王朝的政治英明、君王賢能,然後通過官員及文人的傳播,進一步消除時人的反清意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內務府官員在康熙的授意下,把宮中每年的費用列成清單,發給諸王大臣察閱。同時又把前明建造的殿宇、亭台樓閣的名字,以及各宮殿配備的宮女僕婦人數,都一一列了出來,造成冊子發給大臣,讓他們清算這些宮殿在建造時花費了多少銀兩,以及前明宮中每年的耗費。接受了任務的大臣們通過查閱前朝留下的賬本,查得前明宮中每年需用銀九十六萬九千四百餘兩,這筆錢如今已被充作餉銀;前明負責宮廷膳食的光祿寺,每年各項錢糧也要用銀二十四萬餘兩,如今只用三萬多兩;每年冬天,前明宮中要用上等木炭一千二百八十萬餘斤,現在只用一百多萬斤;前明的後宮嬪妃之眾,各殿宇每年花費在床帳被服、輿轎車子、花毯裝飾等方面的費用,需要用銀二萬八千二百餘兩,直到清代,庫房裡還剩有前明宮人的繡鞋數十箱,上面遍飾珠寶,極為華麗。這些費用現在已經全部省了下來。

  另外經過清點核實,前明建造的殿宇共有七百八十六座,不論是基址還是圍牆院落,所用的木料都是上等楠木,磚則是用山東臨清專門燒製的貢磚,經水運運到京城;即使是宮殿裡的排水溝,也是用整塊的巨石修築,排污水管的口徑粗達數尺,為了防止生銹,全都是用生銅鑄造。而到了清代,如果不是非修不可,不輕易修造房屋,所以宮殿的數目不及前明的十分之三;即使修造房屋,所用的材料也都是用普通的磚頭和松木,絕不亂花錢。看到這些直觀的數據對比,大臣們自然是頌詞一片,認為前明驕淫壞法,導致人心瓦解,而本朝興利除弊,清廉為治,遂使兆民歸心,取代前朝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眼看採用的攻心法取得了成效,康熙還怕時日久了,人們容易遺忘,所以他也不忘鞏固成果。康熙四十九年(1710),在批覆大學士呈上的奏折時,康熙又重提舊事:「前明的事情,你們聽說的往往都是寫在紙上的陳言。本朝曾經收用過萬歷時的太監,所以我對前朝的事情知道得很詳細。過去的一日之費,就可抵如今的一年之用。如前朝宮中每年要用脂粉錢四十萬兩,衣食供應也要用銀數百萬兩,這些花費到我父親時都已革除了;另外前朝宮中有宮女九千人,內監十萬人,供應飯食都成問題,以至於每天都有人被餓死,如今宮中不過只有四五百人而已。」

  意猶未盡的康熙,又下詔戶部,訓誡道:「國家的錢糧,理當節省,否則必導致經費不足。每年免征的銀糧數額,以及河工的費用,都還有節省的餘地。前明的光祿寺,每年供膳宮中就要一百萬兩銀子的花費,如今只用十萬兩;前明的工部,每年建房要用二百萬兩銀子,如今只用二三十萬兩。只有盡力減少開支,方有裨益。」接到聖諭的官員,自然又是一番齊聲誇讚,稱頌本朝節用愛民,布德施仁,為河清海晏、百姓安居的盛世。

  實際上,康熙六次南巡,以及在承德修建避暑山莊,作為避暑和接見王公貴族的皇家禁苑,糜費巨萬,用度也並不比前明節約多少。康熙末年時,國家歲入四千餘萬兩銀子,收支也只是勉強相抵,並無節餘。只不過,清王朝在確立了穩定的統治以後,老百姓的生活與天災頻仍、兵戈擾攘的明末相比,已經好了許多,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也就此被遏抑,這才是清政權能夠為廣大百姓所接受的真正基礎。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