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日本對蔣介石几次誘降:蔣介石為何沒投降 | 陽光歷史

 

A-A+

抗戰時日本對蔣介石几次誘降:蔣介石為何沒投降

2017年04月01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07 次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政府和蔣介石集團之間的關係撲朔迷離。在公開場合,日本曾把蔣介石罵得狗血淋頭,而背地裡卻又把他當成「迷人的伴侶」。

  抗戰初期,蔣介石喊過一些諸如「犧牲到底,抗戰到底」的漂亮口號,曾幾何時,卻又與日本眉來眼去,勾勾搭搭,還幹了一些「同室操戈」的勾當,深得敵寇的嘉許。究其原因,是日寇對蔣介石集團採取了軍事打擊和政治誘降的兩手策略,迫使蔣經常首鼠兩端。抗戰時期,在降日、賣國的問題上,蔣介石與汪精衛有著根本的區別。他最終沒有投到日寇的懷抱裡,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日寇對蔣誘降、日蔣相互勾結的內幕以及誘降未遂之原因卻又鮮為人知。

  縱觀抗戰八年,日本政府對蔣介石集團的誘降,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抗戰爆發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日本採取強硬的對華政策,對蔣介石集團的基本方針是以武力威壓為主、政治誘降為輔。

  在此階段,侵華日軍的瘋狂進攻迫使國民政府對日作戰比較努力,也比較順利地形成了全國軍民抗日戰爭的高潮,一時出現了生氣蓬勃的新氣象。起初,日本的如意算盤是速戰速決,企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但是,由於「中國人民的抵抗出乎意料的激烈」,使日寇到處受阻。日本政府預感到侵華戰爭將要曠日持久,拖下去對其十分不利,遂決定在進行軍事打擊的同時,通過外交途徑,引誘蔣介石集團投降。並請當時的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出面「調停」。1937年11月5日陶德曼向蔣介石遞送了日本提出的「和平條件」,其綱要是:「事實上承認滿洲國;締結日華防共協定;停止反日;停止特殊貿易、自由飛行。」上述條件,蔣介石認為除承認偽滿以外,其餘不算太苛。12月2日,蔣召集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顧祝同等黨政軍首腦開會,全體一致認為,只要不再有其他條件,原則上同意以此為「和平談判」的基礎。

  但是,就在誘降露出希望之光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故。12月13日日軍攻佔了南京以後,其政府中的強硬派氣焰十分囂張,突然又追加了一系列苛刻的條件:對偽滿由「事實上承認」變為「正式承認」;擴大華北、內蒙古與華中的非武裝地帶;承認內蒙古自治與華北特殊政權並保證駐兵;必要的賠償。同時還勒令限期答覆,否則將對中國採取「斷然措施」。

  對上述條件,國民黨政府不敢貿然答覆,拖到1938年1月13日才轉告日方,要求對每一條款作出具體說明,待仔細研究後才能作出確切決定。日本政府很不滿意,近衛內閣於1月16日發表第一次對華聲明,明確宣佈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決意另外扶植傀儡政權為其所用。至此,陶德曼「調停」宣告失敗,中日雙方召回大使,兩國斷絕外交關係。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