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帝國的滅亡:司馬懿為什麼能奪取曹魏大權?
一、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
魏明帝曹叡也許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三十多歲時就死掉,所以他在後事的安排上本身就是缺乏周密性。他在當皇帝的時間內沒有積極培養皇族子弟,沒有幫助皇族子弟逐步剝奪軍政大佬們的權力。直到快死之時,卻妄想通過一紙詔書,用所謂的輔政名單讓皇族成員控制帝國主要軍政大權,他也把他那一紙詔書想得太了不起了。於是魏明帝最初擬定的輔政名單,自然而然的遭到了被否定的命運。
對於這種結果,許多人充滿了遺憾之情。因為在他們看來,假如這個輔政名單能變成現實,那司馬家族就無法篡奪曹魏政權了。但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約忘了一個事實,在皇族勢力衰弱、豪門勢力巨大的背景下,這份輔政名單如果變成現實,恐怕只是使皇族與豪門之間的矛盾提前激化罷了。在這種背景下,魏明帝自然就得重新擬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輔政名單。這個輔政名單,必須得體現著皇族的利益,也得體現著各大豪門的利益。於是皇族只派出一個代表當輔政大臣,但因為他是代表著皇族的利益,所以他必須得當帝國首席執政官。在這種背景下,曹爽做為一個皇族的幸運兒遂一步登天了。
一方面出於政治的平衡術,所以皇帝需要再選一個輔政大臣牽制曹爽。另一方面因為曹爽並沒有過人的才能、威望、資歷,所以皇帝需要選一個輔政大臣協助曹爽工作。這個輔政大臣應該選誰呢?顯然不能再從皇族中選取了;既然如此,那這個輔政大臣自然就只能是司馬懿了;因為帝國內再也沒有一個人的資歷、威望能與司馬懿相提並論了;因為司馬懿在13年前,就曾給魏明帝當過輔政大臣。但魏明帝對司馬懿顯然懷有一種無可去除的戒心。這絕不是因為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值得他懷疑。事實上,司馬懿此前的所有行為,都也符合人臣的典範,換而言之他是帝國的棟樑,做事又完全循規蹈矩。
一切僅僅是因為,司馬懿所代表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司馬懿的兄弟子侄人數眾多、影響巨大;僅從司馬家族的影響來說,就足以讓皇帝不敢放心任用。司馬懿歷任務軍政要職,其人脈之深恐怕足可以深入到帝國任何一個角落。這種勢力與影響,加上其家族的影響,更讓皇帝一百個不放心了。
問題是,既然清一色的皇族成員輔政方案無法實施,那選一個軍政元老輔政,不選擇司馬懿又能選誰呢?因為帝國現在實在沒有一個人能與司馬懿相提並論了。已知生命無多的魏明帝,顯然已無力做更多的選擇了。於是他只有接受了曹爽與司馬懿輔政的名單。
二、魏明帝對劉備的模仿
面對這種難以更改的事實,魏明帝只有在臨死前再演一場感人的大戲了。當司馬懿來到他面前之時,病臥在床魏明帝對司馬懿說:「我一直忍著這口氣,就是想等你回來,現在你回來了,我終於可以放心了。」說完後魏明帝讓自己兒子摟著司馬懿的脖子說:「我把我兒子托付給你了。」
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大戲,但他顯然只是一場感人至深的戲罷了。因為魏明帝最初根本沒有打算把自己兒子托付給司馬懿,更主要的是,後來魏明帝也是讓才能、威望都很一般的曹爽位居司馬懿之上了。
不過這一切,我們實在並不應該去太計較;因為在政治場上,從古到今都是由各種或真或假的表演構成。一個皇帝能這樣對一個臣子,即使是在做戲,對臣子來說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榮譽。所以司馬懿說了:「您小的時候,先皇也曾把您托負給了我;我從沒有辜負過先皇的囑托;現在您把自己兒子托付給我,我也絕不會讓辜負您的囑托。」
那一年是公元239年。
一切僅僅是因為,司馬懿所代表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司馬懿的兄弟子侄人數眾多、影響巨大;僅從司馬家族的影響來說,就足以讓皇帝不敢放心任用。司馬懿歷任務軍政要職,其人脈之深恐怕足可以深入到帝國任何一個角落。這種勢力與影響,加上其家族的影響,更讓皇帝一百個不放心了。
問題是,既然清一色的皇族成員輔政方案無法實施,那選一個軍政元老輔政,不選擇司馬懿又能選誰呢?因為帝國現在實在沒有一個人能與司馬懿相提並論了。已知生命無多的魏明帝,顯然已無力做更多的選擇了。於是他只有接受了曹爽與司馬懿輔政的名單。
二、魏明帝對劉備的模仿
面對這種難以更改的事實,魏明帝只有在臨死前再演一場感人的大戲了。當司馬懿來到他面前之時,病臥在床魏明帝對司馬懿說:「我一直忍著這口氣,就是想等你回來,現在你回來了,我終於可以放心了。」說完後魏明帝讓自己兒子摟著司馬懿的脖子說:「我把我兒子托付給你了。」
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大戲,但他顯然只是一場感人至深的戲罷了。因為魏明帝最初根本沒有打算把自己兒子托付給司馬懿,更主要的是,後來魏明帝也是讓才能、威望都很一般的曹爽位居司馬懿之上了。
不過這一切,我們實在並不應該去太計較;因為在政治場上,從古到今都是由各種或真或假的表演構成。一個皇帝能這樣對一個臣子,即使是在做戲,對臣子來說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榮譽。所以司馬懿說了:「您小的時候,先皇也曾把您托負給了我;我從沒有辜負過先皇的囑托;現在您把自己兒子托付給我,我也絕不會讓辜負您的囑托。」
那一年是公元239年。
司馬懿能成為諸葛亮嗎?也許能!問題是:魏明帝顯然不是劉備;先皇不是劉備,而奢求臣子象諸葛亮,那實在是一種奢求了。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劉備在臨死前,也是對諸葛亮玩了一大堆虛偽的信任;最後卻讓一個草包皇親凌駕於諸葛亮之上,而這個草包皇親還一個勁的排擠諸葛亮。那諸葛亮又該怎樣辦呢?如果諸葛亮不變成司馬懿,那就只能從政治舞台上漸漸消失影響了。
三、魏明帝為什麼不能成為劉備
劉備在托孤之時,對諸葛亮也是玩了一大堆虛偽的信任。但不管怎麼說,劉備最終顯然是讓諸葛亮成為帝國第一執政官,全權代表後主劉禪管理帝國事務。魏明帝對司馬懿玩了一大堆虛偽的信任之後,卻是讓一個草包皇親凌駕於了司馬懿之上,而這個草包皇親更把司馬懿排擠得一退再退。單從這件事的結果去看,我們的確可以說魏明帝缺乏劉備的胸懷。問題是歷史顯然不能這樣簡單的去看。
魏明帝的確不是劉備,問題是司馬懿也不是諸葛亮。這絕不是說司馬懿的人格、品德不如諸葛亮。一切僅僅是因為諸葛亮只是一個普通的官員,所以劉備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諸葛亮沒有當亂臣賊子的實力。而司馬懿不但是一個普通的官員,更是一個豪門的代表人物,也是一個潛在的軍政集團首腦人物;這樣一個人物自然有著足夠的實力威脅皇權。
我們先從家族的背景分析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區別。司馬懿兄弟八人。除大哥司馬朗早死外,其餘七兄弟都也在帝國擔任著各種職務,而司馬懿與三弟司馬孚更都是帝國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魏明帝死時,司馬懿已59歲了,司馬懿有九個兒子,這些兒子都已長大成人,並逐步走上政治舞台了。單看司馬懿的兄弟、兒子,就足夠稱得上人多勢眾,如果加上司馬懿的侄子們,再加上司馬懿的其餘親戚,其家族的影響實在足以稱得上聲勢浩大了。
諸葛亮與此相比,實在可以稱得上是單門獨戶、人丁稀少了。換而言之,司馬懿在挑戰皇權之時可以從家族內吸取到足夠的力量,而諸葛亮顯然缺乏這種背景。
我們再從履歷上分析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的差別。
諸葛亮從未獨當一面的擔任過軍政要職;在劉備死前諸葛亮主要是劉備的助手身份存在。從這層意義上諸葛亮從沒有機會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軍政集團,而司馬懿在魏明帝之時,征孟達、公孫淵、對抗諸葛亮,都是以獨當一面的統帥身份存在著。雖然司馬懿並不敢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軍政集團,但這種履歷加上他的資歷,使司馬懿想實現這種野心時自然有著太多的便利條件。
魏明帝自然不是劉備;而司馬懿也絕不是諸葛亮。這絕不是源於他們的道德、能力,一切僅僅是源於他們所處於的背景不同罷了。
我們先從家族的背景分析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區別。司馬懿兄弟八人。除大哥司馬朗早死外,其餘七兄弟都也在帝國擔任著各種職務,而司馬懿與三弟司馬孚更都是帝國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魏明帝死時,司馬懿已59歲了,司馬懿有九個兒子,這些兒子都已長大成人,並逐步走上政治舞台了。單看司馬懿的兄弟、兒子,就足夠稱得上人多勢眾,如果加上司馬懿的侄子們,再加上司馬懿的其餘親戚,其家族的影響實在足以稱得上聲勢浩大了。
諸葛亮與此相比,實在可以稱得上是單門獨戶、人丁稀少了。換而言之,司馬懿在挑戰皇權之時可以從家族內吸取到足夠的力量,而諸葛亮顯然缺乏這種背景。
我們再從履歷上分析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的差別。
諸葛亮從未獨當一面的擔任過軍政要職;在劉備死前諸葛亮主要是劉備的助手身份存在。從這層意義上諸葛亮從沒有機會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軍政集團,而司馬懿在魏明帝之時,征孟達、公孫淵、對抗諸葛亮,都是以獨當一面的統帥身份存在著。雖然司馬懿並不敢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軍政集團,但這種履歷加上他的資歷,使司馬懿想實現這種野心時自然有著太多的便利條件。
魏明帝自然不是劉備;而司馬懿也絕不是諸葛亮。這絕不是源於他們的道德、能力,一切僅僅是源於他們所處於的背景不同罷了。
四、一心想當大哥的曹爽
最初,曹爽因為司馬懿在帝國有著崇高的地位、威望;所以對司馬懿一直報以尊重、謙恭的態度。司馬懿也因為曹爽是曹氏皇族的代表人物,所以對曹爽一直也報以尊重、禮讓的態度。他們這種做法,獲得了外界的高度認可;如果這種局面一直保持下去,那歷史也許就是另一番樣子了。
但在利益面前,是沒有什麼溫情可言的。在利益面前,利令智暈,那是千古名言!芸芸眾生有誰能真正拒絕利益對自己智力的腐蝕呢?大約只有真正的大智慧者。
曹爽之所以能成為帝國最主要的權力者,僅僅因為他是皇族子弟;如果拋開這種原因,以曹爽的才能、資歷、表現,說什麼也沒有機會、有資格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的。對此曹爽最初也非常明白;但漸漸的,曹爽開始忘乎所以了。加上曹爽所親近的人,實際上都是急近功利的淺薄之徒,所以他們都勸說曹爽應該把司馬懿擠到一邊去;於是曹爽遂玩了一個小把戲把剝奪了司馬懿的實權。
曹爽讓皇帝封司馬懿為太傅,表面上更尊崇司馬懿了,實際上卻剝奪了司馬懿的應該擁有的權力。司馬懿面對曹爽這種小把戲,那真是又氣、又恨、又憋屈。但司馬懿卻只有對此做出讓步,因為司馬懿此時對前途恐怕是充滿了恐懼。
早在魏明帝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已爬上了人臣尊榮的頂點。一個人已爬到了人臣尊榮的頂點,再向上將是什麼呢?
當年李斯處於這個階段之時,想起了自己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物禁太盛」。於是頓時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人都想爬到如此高的地方,問題是:爬上之後呢?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懿只有對曹爽表示退縮。
魏明帝死後,帝國兩大輔政之臣相爭結果;竟然是如此的滑稽、出人意料,一個草包的皇親、在幾個政治暴發戶的支持下,竟然一舉打敗了老謀深算的、資深望重的司馬懿。這次勝利,對曹爽的影響也許是非常深遠的。因為曹爽在這次勝利中終於找到了自信,所以他沿著這條路開始越走越遠。
在《水滸傳》中,梁山最早期的大哥是王倫;這位老兄一直有獨霸梁山的雄心與抱負。但這位老兄,實在沒有與此相匹配的能力;所以這位老兄見到能力、威望、影響比自己強的人,都報以一種本能的恐懼與排斥。於是林沖被這位老兄欺負的那是一忍再忍,忍了還忍。
如果王倫只是欺負一個林沖,那自然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問題是,這位老兄一再以這種風格行事,最後不知不覺中得罪了一大批人,於是這位老兄終於被林沖給火並死了。
曹爽的行事風格及後來的遭遇,實際上與梁山這位早期的大哥哥一模一樣。以這種風格做事,就是做一個江湖大哥;都不是成功的江湖大哥。至於去做一個帝國的首席執政官,就更不會是成功的執政官了。
毛澤東在斥責江青之時說了,二百多個中央委員,你一個也不團結,卻成天搞自己的小幫派;你能有好下場嗎?江青一心想讓中國隨著她旋轉;卻不能讓軍政大佬認可、支持自己。江青一心想讓中國隨她旋轉,卻是成天排擠軍政大佬們。我朝江後以這種風格行事,所以我朝太祖一死;馬上就被抓進了監獄。
曹爽做事的風格,實際上與我朝江後非常類似。總而言之,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大都是政治暴發戶;軍政兩界深有影響的人,都受到了他們的排擠。曹爽以這種風格行事,所以司馬懿一旦翻臉與他對恃之時,曹爽馬上就被嚇破了膽子。
他們這兩個人,實際上都是狐假虎威的政治人物。我朝江後因為背後有我朝太祖,所以可以呼風喚雨;曹爽因為背後有皇權,所以也可以呼風喚雨。問題是,當他們失去了自己倚靠的東西後,馬上就會暴露出他們虛弱的本質。
五、心懷恐懼的司馬懿
司馬懿是司馬家族的代表人物,更在軍政兩界都有著無人可及的地位與影響。但司馬懿面對曹爽的步步進逼,卻一直報以了退縮與忍讓;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十年之久。從這層意義上,司馬懿實際上並不想去做亂臣賊子;只是後來的局勢發展讓他只有冒險去走這一條路了。
司馬懿不想去做亂臣賊子,絕不是因為他道德有多高,更不是他對曹氏有多忠心。
曹氏家族是什麼貨色,司馬懿最清楚了。因為司馬懿成年之時,曹氏家族還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亂臣賊子;因為在司馬懿快四十歲的時候,曹氏家族還是一個成天欺負皇帝的亂臣賊子。所以想用所謂的忠君思想讓司馬懿死心蹋的忠於曹氏皇帝,那永遠只是一種政治童話罷了。
如果所謂的忠君真靠什麼思想道德來支撐,那就是所謂的聖人恐怕也會幹出亂臣賊子的事來。孔子孟子喊了一輩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卻從來也不積極的為勢單力薄的周天子去效力。聖人尚且如此,凡人就更不用多說了。
司馬懿害怕成為亂臣賊子,所以不敢與曹爽相爭。一切僅僅是因為當一個亂臣賊子,絕沒有人們想像中那樣容易。歷史上的所謂的亂臣賊子,滿門抄斬的可謂車載斗量,但真正成功的能有幾個?
司馬懿爬上人臣尊榮的頂點後,對他而言實際上只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就是接受家族由盛轉衰的命運,另一種選擇就是冒險去當亂臣賊子。這兩種選擇,對司馬懿而言都是痛苦的。
司馬懿現在已處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上了。如果向前自然可以讓自己家族更上一層樓,但裡面的風險與艱難卻顯然是深不可測的;如果選擇向後退縮,卻顯然會讓自己家族漸漸面對由盛轉衰的命運。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懿選擇了向後退縮;因為現在的司馬懿還實在沒有勇氣拿著全家人的腦袋去賭明天。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做為一代元老重臣的司馬懿,遂只有委曲求全的屈居於曹爽之下十年之久了。
如果我們不是戴有色的眼鏡去看歷史,如果我們不是用蓋棺定論的態度去看歷史。那直到目前為止,司馬懿實際上都是一個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現,他是國家的棟樑、又事事循規蹈矩恪守臣子的本份。
那一年還是239年,司馬懿剛剛接受托孤重任沒有幾個月;就被曹爽這樣輕而易舉的算計了。
司馬懿害怕成為亂臣賊子,所以不敢與曹爽相爭。一切僅僅是因為當一個亂臣賊子,絕沒有人們想像中那樣容易。歷史上的所謂的亂臣賊子,滿門抄斬的可謂車載斗量,但真正成功的能有幾個?
司馬懿爬上人臣尊榮的頂點後,對他而言實際上只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就是接受家族由盛轉衰的命運,另一種選擇就是冒險去當亂臣賊子。這兩種選擇,對司馬懿而言都是痛苦的。
司馬懿現在已處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上了。如果向前自然可以讓自己家族更上一層樓,但裡面的風險與艱難卻顯然是深不可測的;如果選擇向後退縮,卻顯然會讓自己家族漸漸面對由盛轉衰的命運。在這種背景下,司馬懿選擇了向後退縮;因為現在的司馬懿還實在沒有勇氣拿著全家人的腦袋去賭明天。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做為一代元老重臣的司馬懿,遂只有委曲求全的屈居於曹爽之下十年之久了。
如果我們不是戴有色的眼鏡去看歷史,如果我們不是用蓋棺定論的態度去看歷史。那直到目前為止,司馬懿實際上都是一個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現,他是國家的棟樑、又事事循規蹈矩恪守臣子的本份。
那一年還是239年,司馬懿剛剛接受托孤重任沒有幾個月;就被曹爽這樣輕而易舉的算計了。
六、無知者無畏的曹爽
曹爽沒有諸葛亮的智慧;所以曹爽一當輔政大臣,就開始讓自己親信、弟弟們佔據帝國主要軍政要職。做為一個輔政大臣,不去團結帝國的軍政元老,不去團結皇族有影響的成員,卻一個勁的發展以自己為中心的小集團。他這是想幹什麼呢?
也許曹爽也不知道自己這是在幹什麼!但有一些事實卻是顯然的。曹爽執政十年後,帝國從前的軍政大佬們都被排擠到了政治舞台的邊緣;曹爽執政十年後,曹爽的親信、弟弟們在帝國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了。
曹爽執政十年後,皇帝已十八歲了;但曹爽有讓皇帝出來主持政務的意思嗎?顯然沒有!
如果沒有司馬懿突然發難,那曹爽的權勢自然還會一個勁的繼續膨脹。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是什麼呢?
曹爽以為自己的權勢越來越大了,實際上他卻是越來越孤立於政治舞台之上了。如果曹爽有著王莽一樣的胸襟、智慧;那他也許可以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那他真可以讓帝國的權力一步步偏離出皇帝為中心的軌道,更漸漸讓帝國開始圍繞自己旋轉。但曹爽哪有那種胸襟、智慧呢?
如果曹爽真有曹操、司馬懿的武功、資歷,那他也許也能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那他同樣也可以讓帝國的權力一步步偏離出皇帝為中心的軌道,更漸漸讓帝國開始圍繞自己旋轉。
但曹爽哪有這種武功、資歷呢?在這種背景下,曹爽的結果注定是死路一條!
七、曹魏皇權的衰亡
我們常常把曹魏帝國的滅亡,歸於了司馬懿的道德、忠誠之上。但我們常常忘了,即使沒有司馬懿,曹魏帝國皇權也會無疾而終的。因為魏明帝留下的權力格局,顯然存在一個無可克服的缺點,那就是執政大臣不斷擴張權力之時,誰來制約呢?
曹爽以普通人的智慧、勇氣,一旦成為執政官員,帝國的主要權力都會不斷落入他的親信、弟弟們手中。這種事情能出現,本身就證明曹魏帝國的皇權衰亡已無可避免的。
以曹爽的權勢,以曹爽權勢擴張的趨勢去看;如果曹爽不被司馬懿打敗,曹爽真會把手中的權力主動交還給皇帝嗎?如果我們不是把政治當童話去看,就應該知道這種可能性等於沒有。從這層意義上,曹魏帝國皇權的衰亡已無可避免了。一切僅僅是看由誰來做這件事了。
曹爽失敗了,所以這個「歷史重任」自然不會由曹爽來完成了。問題是,如果曹爽沒有失敗呢?隨著曹爽權勢的擴張,恐怕最後也是「曹爽之心,路人皆知」了。
我們常常把曹魏帝國的滅亡,歸於了司馬父子的道德、忠誠之上,但我們顯然忘了,如果曹爽不失敗,那曹爽也會成為曹魏皇權的掘墓人,僅僅是帝國也許不用換國號罷了。
曹魏帝國的滅亡,僅僅是因為帝國執政官員在權力、影響上越來越大了,執政官員漸漸成為一個可以皇帝分庭抗禮、甚至凌駕於皇帝之上的職務。在這種背景下,任何一個人處在了執政官的地位之上,都會希望帝國圍繞著自己去旋轉。
曹爽的智慧、勇氣都很一般,但處於執政官的地位,曹爽都能讓皇帝年滿十八歲後還無法參與帝國軍政大事。帝國執政官員的權力變得如此巨大之時,那帝國皇權還能有什麼好的前途嗎?
司馬懿打敗曹爽,並沒有改變帝國既有的權力格局;司馬懿打敗曹爽,僅僅是司馬懿佔據了曹爽從前的執政官地位。從前是皇帝高高在上,曹爽決定著帝國的大事小事;現在是皇帝高高在上,司馬懿決定著帝國的大事小事。
帝國的權力中心,已開始一步步從皇帝那裡向執政官員那裡滑落。這絕不是司馬懿父子的道德、忠誠決定的,而是因為曹魏帝國的權力重心已開始偏向了執政官員一邊。即使司馬懿父子被別人打敗了;曹魏皇權也注定是要衰亡的。因為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人如果能打敗司馬懿父子;那以他們這種實力、功勞,他們如果不去當帝國新的執政官員,誰還敢當帝國的新執政官員呢?
我們也可以再想一下,一個人在打敗司馬懿父子之後,成為帝國新的執政官員之後,他們還會真正聽皇帝的話嗎?從這層意義上,魏明帝所留下的政治格局本身就問題;因為帝國的權力已注定要從皇帝那裡向執政官員那裡轉移了。這一切並不會因為執政官員的道德、才能而有所改變。
改變這種趨勢的方法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利用自己手中的力量打敗執政官員。問題是,皇帝顯然缺乏這種能力;因為在皇帝私人親信力量(皇族、外戚、太監)弱小的背景下,皇帝想打敗執政大臣(曹爽)就只能依靠司馬懿等軍政大佬,皇帝想打敗新的執政大臣,就只能依靠司馬懿之外的軍政大佬。而這種做法,實際上不過是前門驅狼後門入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