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的失敗是歷史的悲哀:其實不戰也能壓制異族
劉虞在漢末諸侯當中,是個人物。
漢末天下大亂,現實宦官當道,黃巾四起,之後各路諸侯帶著各自的目的,參與到平定天下的征途中。有的人等不及的想要篡奪皇權,比如奸賊董卓、袁術之流,有人挾天子令諸侯,比如曹操之流,有人打著另立朝廷,擁立新帝,以抬高身價,比如袁紹、韓馥之流,也有人割據一方,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比如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交州的士變之流。但是,也有人一腔忠義,心懷天下,顧念百姓,比如幽州牧劉虞。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劉虞是一個英雄嗎?是,也不是。
劉虞治理地方,很有一番手段。幽州地處邊關,和鮮卑、烏桓接壤。這兩大少數民族,常年騷擾漢朝邊境,劫掠百姓牲口。一旦漢朝出擊,則遠走大漠躲避鋒芒。等到漢朝疲憊,又再次回軍。牛皮糖一樣,讓人不舒服,又沒辦法。可是,劉虞卻化鋼為柔,摒棄之前官員的剿滅政策,改為安撫。劉虞以德行信義善待幽州百姓,善待周邊的少數民族,讓鮮卑、烏桓等部落酋長們意識到,一旦和漢朝交好,保持幽州界內的安定,雙方公平交易,其實,將會得到更大的利益。
確實,鮮卑和烏桓雖然強大,但是對於漢朝,卻一直都是弱者,年深日久,靠著劫掠得到的物品也越來越少,如果能夠開啟互市,實在是件雙贏的事情。於是,鮮卑、烏桓等部落漸漸歸附,向劉虞獻上財物,表態會尊崇相關的規定,再不騷擾邊境。
劉虞打理經濟也是一把好手。中國的大多數官員,都庸碌無為,即便是史書記載的一些好官,也是德行出眾的多,有真才實幹的少,能夠帶領老百姓走上富裕之路的,那少之又少。可是,劉虞就是這類傑出人物中的一個。
本來,幽州是四戰之地,單靠幽州的賦稅根本不夠支出,常年要從走遍的并州和青州調發兩億多錢糧支援幽州。可是,漢靈帝時期,黃巾軍作亂,交通阻斷,一些官員也藉機不發出糧餉。可是,劉虞在幽州境內大力發展農業和種植業,提高本土的糧食和紡織產量。同時,增加和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的互市點,並且,在漁陽地區大力開展煮鹽和鐵礦業。於是,就算是沒有周邊省份的支援,幽州也安然無恙,越來越富裕。
本來,像青州、并州,都是很少戰爭的繁華身份,可是因為刺史、太守之流貪婪殘暴,導致黃巾作亂,許多官員被殺害,老百姓流離失所。一百多萬戶人口來到幽州。劉虞給這些人安排工作,分給田地,這些人很快就適應了新地方,融入了新生活。
可以說,劉虞是一位治理地方,安邦富民的能手,如果劉虞能夠生活在太平盛世,一定可以成為一國宰輔,使得國家富強,百姓安康。可是,歷史沒有假如。生活在亂世的百姓,比不上太平時期的一條狗,而生活在亂世的諸侯劉虞,也注定了沒有什麼遠大的前途。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當然,人誰無死,可是要死得值得。導致劉虞死亡的有兩件事情。
一件事情是拒絕袁紹等人提議。
當初,董卓作亂,袁紹、韓馥等人起兵征討。可是,關東這些諸侯在棗酸集會之後,整天就知道喝酒吹牛,根本沒人想出兵。大家不過是打著征討董卓的旗號,擴充自己的兵馬,割地為王而已。可是,還是有幾個死心眼的人,拼了命的和董卓打,比如孫堅,比如曹操。結果董卓還真的被打敗了。打敗了的董卓就開始逃跑,離開了洛陽,躲到了長安。而袁紹等人也沒有追趕,反而開始秘密策劃,另立皇帝。
為什麼呢?董卓有西涼大軍幾十萬,並且有悍將呂布,關東聯軍雖然人數眾多,可是號令不一,要想真正消滅董卓很難。而現在董卓退入長安,有關塞之險,就更加難以攻下。而董卓又經常假托漢獻帝的命令發佈聖旨,雖然袁紹等人也明白,漢獻帝不過是傀儡,可是公開對抗皇命,始終有些彆扭。不如自己立一個皇帝,從宗室裡面選擇一個和聯軍比較親近的。那樣的話,以後董卓的皇命就可以不聽了,而袁紹也就可以學習董卓,挾天子令諸侯,有了政治上的優勢了。
而袁紹等人商議的皇帝最佳人選,就是劉虞。劉虞知道消息之後很生氣,大聲斥責前來勸說的使者。作為一個漢朝的臣子,不能為皇帝盡忠,不能為社稷赴死,反而聚集在一起商議另立皇帝,實在大逆不道,厚顏無恥。袁紹等人被說的臉上無光。稱帝的事情也只能作罷。
可是,這麼一來,劉虞就得罪了關東的許多諸侯。於是,當劉虞的幽州內部發生霍亂的時候,大家都袖手旁觀,看著劉虞一步步走上死路。有的時候,你擋住了別人發財的路,那別人只能背叛你,另尋出路了。
第二件事情和和公孫瓚關係搞的很僵。
公孫瓚是漢末名將,有個外號,叫做「白馬將軍」。在武力平定幽州邊境時,立下汗馬功勞,之後成為幽州僅次於劉虞的一員高級將領。當時,袁紹已經奪取了韓馥的冀州,和幽州的公孫瓚發生了摩擦,雙方幾次交戰,互有勝負。後來,在界橋大戰時,袁紹手下的將領鞠義以弩兵大敗公孫瓚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從此之後,公孫瓚就由盛而衰,轉入守勢。
在戰場上失利的公孫瓚不但沒有收斂,反而加倍的搜刮百姓,擴充軍隊。當時,劉虞經常賞賜一些錢糧給周邊的少數民族,可是公孫瓚卻經常假扮強盜,把那些禮物給搶奪過來,故意挑起和走遍民族之間的戰爭,好從中漁利。
劉虞很生氣,於是就故意扣下公孫瓚的一些糧餉,以示懲罰,可是得不到糧餉,公孫瓚竟然就去搶劫老百姓。劉虞很像處置公孫瓚,可是又沒有皇帝的命令,多年儒家的禮法,讓劉虞做事情有些拘泥。於是,劉虞上表朝廷,希望朝廷正式下旨治罪,可公孫瓚聽說,自然也上表朝廷,希望朝廷懲罰劉虞。可是,當時的朝廷是掌握在董卓手中(之後在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手中)根本不關心走遍諸侯的死活。越亂,對於他們越有利。
當劉虞明白靠朝廷沒有用的時候,就開始召集人馬,準備武力消滅公孫瓚。
劉虞在幽州的威望確實很高,號令一出,就聚集了各路軍隊一共十萬人馬。大軍浩浩蕩盪開赴公孫瓚的大營。當時,公孫瓚的大部隊到鄉下搶老百姓糧食去了,在城堡中守城的還不到一千人。只要劉虞一聲令下,十萬人眨眼就可以拿下城池。
可是,劉虞猶豫不決,不知道公孫瓚城堡內到底有多少人馬。等到進攻的時候,劉虞又下令不能放火箭,不能毀壞走遍老百姓的房屋,限制命令太多。並且,最為要命的是,這只十萬人的大部隊,是由幾十個將領分別統領,又加上了一些走遍部落的人馬,號令難以統一,都擁擠在路上。
公孫瓚治民不行,可是打仗是把好手,當年幾千人就曾經消滅數萬黃巾軍。雖然現在城池裡只有不到一千人,可公孫瓚竟然選出兩三百精銳,主動出擊,出城進攻劉虞。公孫瓚的部下四處點火,當時,大風亂做,火勢更大。眨眼功夫,火就燒遍了劉虞大營。十萬人一起逃亡,幾百人追得十萬人鬼哭狼嚎,屁滾尿流。
於是,劉虞被公孫瓚抓到了。十萬大軍竟然被幾百人輕鬆擊敗,只能是劉虞的悲哀。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未必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一個有德行的君子,更都不過一個凶殘的劊子手。
當時,公孫瓚抓到了劉虞,還不好公開處置。畢竟劉虞在幽州多年,那威望絕對不是公孫瓚能夠比擬的。可是只要劉虞不死,那幽州就不可能屬於公孫瓚。
正在公孫瓚苦惱的時候,從京城來了一個人。有一個欽差,名叫段訓,本來是奉了漢獻帝(董卓)的命令前來傳達嘉獎劉虞的聖旨,可是來到幽州官衙一看,大堂上坐的竟然是公孫瓚。公孫瓚很高興,馬上威逼段訓修改聖旨,以劉虞曾經參與另立皇帝,實屬謀逆為名,在鬧市口殺掉了劉虞。
百姓們聽說是欽差大人宣佈皇帝的命令,對劉虞就由同情轉為謾罵。一個偽君子,竟然欺騙了老百姓這麼久!等到多年之後公孫瓚也被消滅,人們才漸漸的知道,其實是公孫瓚假托天命,殺死了劉虞。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有時候要多年之後才能明白,有時候卻永遠也無法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