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皇帝列表及簡介:細說大夏王朝的17位帝王 | 陽光歷史

 

A-A+

夏朝皇帝列表及簡介:細說大夏王朝的17位帝王

2016年10月03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070 次

  夏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父姒鯀,母女志。有史書記載,他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唐堯時封為夏伯,稱伯禹。這種說法不可信,果真如此,禹豈不成了舜帝的太爺了。由於禹治水有功,後世尊其為「大禹」。

  堯帝時,鯀奉命治水。由於鯀採用「墮高堙庳」的錯誤方法,導致九年治水無成。唐堯派舜去視察,發現他沒有一點成效,就在羽山(今江蘇)將鯀處死。還有一種傳說出自《山海經》,說鯀由於治水無功,就到天帝那裡偷取息壤用來填堙洪水,被天帝發現後,派祝融殺鯀於羽山的荒野。據說鯀死後三年屍體不腐,用吳刀剖其腹,化為黃龍,這就是禹。舜帝即位後,仍然任命禹為司空,繼續負責治水工作。

  禹是一位聰明能幹、辦事勤謹的人。他接受治水的重任後,就帶著契、後稷、伯益、皋陶等助手迅速地投入到緊張的治水工作中去了。在治水的過程中,禹總結了父親的失敗原因,認為治水不能鏟高填低,而應該順應地勢的高低,高的填高,低的浚深,才能疏通水道。禹就像一個幾何教師一樣,終日揣著規、矩和繩子,穿梭於山間水畔。現在我們所說的「丈夫」一詞,據說就是從大禹治水而來的。因為大禹身高一丈,腳長一尺,大禹就用他身體的尺寸來丈量大地的。大禹治水時,傳說得到雲華夫人授神鬼之書,並派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庚辰、童律等神助禹斫石疏波,決塞導阨。由於禹一心撲在治水的事業上,從二十歲接受任務開始,到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後來在塗山結識了一位叫女嬌的美女,就和她在台桑結婚了。「禹娶塗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此後,多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不懈努力,大禹終於驅除了水患。

  《淮南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大禹治水時,準備打通軒轅山(今河南),就變成一隻大熊挖山取土。他事先和女嬌商量好,如果聽到鼓聲,女嬌就給他送午飯。有一次,大禹化做大熊,正挖得興起,不小心踏在了鼓上。女嬌聽到鼓聲,就拖著懷孕的身子給大禹送飯。到山上,女嬌左顧右盼,沒有見到丈夫的影子,只看見一隻大熊在那裡奮力挖掘。因受到驚嚇,欲逃。大禹見女嬌受嚇,來不及變回原形,就向女嬌追去。女嬌於嵩山下化為石,大禹力喚妻兒,石裂而生啟。

  舜年老時,由於大禹治水功勞卓著,深得民心,迫使舜帝通過民主選舉,共推禹為部落聯盟首領。大禹遂繼舜而為帝,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稱國號為「夏後」,故稱「夏禹」。

  大禹即位後,有三苗起兵進犯,禹親自率兵平息了戰亂。於是「四方歸之,闢土以王」。禹就在塗山大會諸侯。左丘明說:「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可見當時的盛況和大禹的威隆,同時也說明了大禹當時已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今安徽懷遠塗山有「禹王廟」和「禹王村」,傳說就是禹大會諸侯的地方。

  塗山大會後,禹把九州各牧貢獻的青銅,鑄成九鼎。《左傳》記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供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是說禹收集天下之物,像之形而鑄之鼎,讓老百姓能分清神靈和鬼怪。後來鼎就成了****的象徵。據說大禹平定三苗後,南方的防風族表面臣服,實際上暗中獨霸,不聽從大禹的統領,最後大禹當著各諸侯將防風氏處死,從此各方諸侯無不懾服。這就是行使皇權暴力的表現,與鑄九鼎一樣,隱約可見國家威信的建立。夏禹征服各部落後,實行「任土作貢」的政策,各部落酋長管理自己的部族,每年按土地寬廣和肥瘠的情況向「夏後」繳納貢賦。所以,夏禹實際上是夏王朝的奠基者。

  夏禹在位四十五年,後東巡狩於會稽而死,葬於會稽山(今浙江)。浙江紹興有「禹陵」和「禹廟」,禹陵碑刻有「大禹陵」三字。傳說中大禹治水的遺跡有很多。山西河津有「禹門口」,相傳就是大禹用神斧所開;河南禹縣有「禹王鎖蛟井」,相傳就是大禹降服水怪蛟龍的地方;黃河三門峽上遊有「禹王廟」,相傳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而奉祀的;四川《巫山縣志》記載:「斬龍台,治西南八十里;錯開峽,一石特立。相傳禹王導水至此,一龍錯行水道,遂斬之,故峽名:錯開,台名:斬龍。」

  有些史書評論,禹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大禹治水,體現了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有人考證洪水的有無或大禹是否治過洪水,甚至是否真有大禹其人,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淮南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大禹治水時,準備打通軒轅山(今河南),就變成一隻大熊挖山取土。他事先和女嬌商量好,如果聽到鼓聲,女嬌就給他送午飯。有一次,大禹化做大熊,正挖得興起,不小心踏在了鼓上。女嬌聽到鼓聲,就拖著懷孕的身子給大禹送飯。到山上,女嬌左顧右盼,沒有見到丈夫的影子,只看見一隻大熊在那裡奮力挖掘。因受到驚嚇,欲逃。大禹見女嬌受嚇,來不及變回原形,就向女嬌追去。女嬌於嵩山下化為石,大禹力喚妻兒,石裂而生啟。

  舜年老時,由於大禹治水功勞卓著,深得民心,迫使舜帝通過民主選舉,共推禹為部落聯盟首領。大禹遂繼舜而為帝,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稱國號為「夏後」,故稱「夏禹」。

  大禹即位後,有三苗起兵進犯,禹親自率兵平息了戰亂。於是「四方歸之,闢土以王」。禹就在塗山大會諸侯。左丘明說:「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可見當時的盛況和大禹的威隆,同時也說明了大禹當時已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今安徽懷遠塗山有「禹王廟」和「禹王村」,傳說就是禹大會諸侯的地方。

  塗山大會後,禹把九州各牧貢獻的青銅,鑄成九鼎。《左傳》記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供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是說禹收集天下之物,像之形而鑄之鼎,讓老百姓能分清神靈和鬼怪。後來鼎就成了****的象徵。據說大禹平定三苗後,南方的防風族表面臣服,實際上暗中獨霸,不聽從大禹的統領,最後大禹當著各諸侯將防風氏處死,從此各方諸侯無不懾服。這就是行使皇權暴力的表現,與鑄九鼎一樣,隱約可見國家威信的建立。夏禹征服各部落後,實行「任土作貢」的政策,各部落酋長管理自己的部族,每年按土地寬廣和肥瘠的情況向「夏後」繳納貢賦。所以,夏禹實際上是夏王朝的奠基者。

  夏禹在位四十五年,後東巡狩於會稽而死,葬於會稽山(今浙江)。浙江紹興有「禹陵」和「禹廟」,禹陵碑刻有「大禹陵」三字。傳說中大禹治水的遺跡有很多。山西河津有「禹門口」,相傳就是大禹用神斧所開;河南禹縣有「禹王鎖蛟井」,相傳就是大禹降服水怪蛟龍的地方;黃河三門峽上遊有「禹王廟」,相傳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而奉祀的;四川《巫山縣志》記載:「斬龍台,治西南八十里;錯開峽,一石特立。相傳禹王導水至此,一龍錯行水道,遂斬之,故峽名:錯開,台名:斬龍。」

  有些史書評論,禹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大禹治水,體現了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有人考證洪水的有無或大禹是否治過洪水,甚至是否真有大禹其人,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夏啟,姓姒名啟,夏禹的兒子。關於啟名字的由來有兩種傳說。前面《夏禹》中說過,啟因石裂而生,故名。另一種說法是女嬌分娩不到十天,大禹治水經過自家附近,有鄰居將這個喜訊告訴他,希望他能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大禹說現在正忙著治水,哪有時間回家啊。鄰居就說那您給兒子起個名,我們轉告女嬌。大禹不假思索,說,那就叫他「啟」吧。大概是治水啟行的意思。

  《史記·夏本紀》說,夏禹原本選定皋陶為繼承人,可皋陶沒有這個王命,還沒到那一天就嗚呼了。後來,又改以伯益為繼承人。過了七年,夏禹死了,情況發生了變化。《孟子·萬章上》記載:「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大禹去世後,那些朝覲和打官司的人不找伯益而找啟,那些歌功頌德的人不頌伯益而頌啟,都說啟是我們天子的兒子。雖然佔了他老爸不少面子,但也可見啟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盛隆,有如葵花向日。孟子把這件事歸結於「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是不太準確的。其實大禹從內心裡來說,是希望將帝位傳給啟的。從歷史的角度看,當時已出現了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已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勢必被世襲制所替代。「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夏啟即位的時候,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伯益是東夷人,他看到人們都向著啟,心裡很窩火,就召集東夷族向啟殺過來。啟早有防備,經過一場激戰,啟打敗了伯益。另外,當時的有扈氏對啟開創世襲製表示反對,要求啟退位與伯益,並起兵叛亂。夏啟就在甘澤誓師,說:「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意思是說:「六軍將士們,我在這裡告誡各位:有扈氏無視五行洪範,廢棄三正。上天要斷絕他的國運,現在我奉上天的旨意去討伐他們。」由於啟的軍隊紀律嚴正,賞罰分明,士氣如虹,一舉擊敗了有扈氏,穩定了政權。

  鎮壓叛亂之後,啟就傚法他父親大禹當年「大會塗山」的辦法,在鈞台舉行大會,召集各族首腦,大開盛宴。這就是《左傳》說的「夏啟有鈞台之享」。河南禹縣有「夏台」,傳說就是「鈞台大會」的遺址。後來,啟建都陽翟,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夏啟的政權進一步鞏固後,飽暖思淫慾,經常飲酒作樂,歌舞遊獵,生活開始腐敗起來。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發生了衝突。啟就將小兒子武觀放逐到黃河西岸,於是武觀率眾叛亂。啟派遣彭伯壽出兵西征,活捉了武觀,啟一怒之下將武觀處死。

  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在位二十九年。

  鎮壓叛亂之後,啟就傚法他父親大禹當年「大會塗山」的辦法,在鈞台舉行大會,召集各族首腦,大開盛宴。這就是《左傳》說的「夏啟有鈞台之享」。河南禹縣有「夏台」,傳說就是「鈞台大會」的遺址。後來,啟建都陽翟,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夏啟的政權進一步鞏固後,飽暖思淫慾,經常飲酒作樂,歌舞遊獵,生活開始腐敗起來。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帝位,發生了衝突。啟就將小兒子武觀放逐到黃河西岸,於是武觀率眾叛亂。啟派遣彭伯壽出兵西征,活捉了武觀,啟一怒之下將武觀處死。

  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在位二十九年。

  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而為夏王,遷都斟鄩(今河南偃師)。河南偃師二里頭存有夏代宮殿建築遺址,據說就是太康遺址。

  太康從小生活在安逸舒適的環境裡,既沒見過祖父大禹治理洪水的辛勞,也沒見過父親啟南征北戰的功績。耳濡目染的只是夏啟無止境的巡遊畋獵和無度的奢侈揮霍。太康當了夏王后生活荒淫,朝政廢弛。他經常帶著妃子們到洛水打獵,一去就是幾個月不回朝。他的五個弟弟看到這樣,就寫《五子之歌》進行勸諫。《史記·夏本紀》提到過此事,但沒有收錄這首歌。《古文尚書·夏書》收錄有《五子之歌》,經考證,不像先秦作品,疑為王肅偽造。因為是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寫成的,所以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後人就沿用「五子之歌」來作為臣子的勸誡之辭。白居易《與元九》有「聞五子洛汭之歌,則在夏政荒矣」句,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正當太康沉浸在遊玩圍獵的時候,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乘機侵入。后羿是唐堯時以善射著稱的羿的後代。羿是唐堯時的英雄,當時,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使得大地龜裂,河流乾涸,老百姓苦不堪言。羿就用他的神弓神箭射落了九個太陽,拯救了老百姓。夏禹時,羿封於鉏(今河南濮陽)。啟在鈞台大會時,后羿曾來朝賀。他看到啟號令萬邦,威風凜凜,心中羨艷不已,一直企圖篡奪王權。太康的失政,給后羿提供了篡權奪位的良機。他利用夏民對太康的不滿,奪取都城,不許太康回來,自己做了君長。左丘明說「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史稱「太康失國」。

  太康失國後,過幾年就憂鬱而死,在位二十九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太康失國後,后羿雖然奪取了夏朝的政權。但由於大禹的餘威尚在,各諸侯還是擁仲康為夏王。后羿迫於眾諸侯的壓力,願意讓出王位給仲康。但他提出一個條件:仲康即位後,不但要豁免有窮國的賦稅,而且「夏後」要向有窮國繳納兩倍的賦稅。仲康為了能早日坐上王位,也不管什麼王族自尊,更不在乎是不是喪權辱國,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樣,有窮國君后羿便讓出了王位,率領著本國的軍隊攜帶著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財物,返回了有窮國的國都窮石。

  《左傳》說,后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后羿不關心農業生產和老百姓的生活,整天沉溺於打獵圍畋。後來,其親信寒浞就買通后羿的家奴,殺后羿而自立。寒浞本來是寒國的一個奸詐的小人。大禹時,寒國臣服於夏朝,被封為方伯(方伯即各諸侯之長),叫伯明。伯明歸順夏朝後,將寒浞驅逐出境。寒浞於是投奔有窮國后羿,且得到了后羿的寵信。寒浞利用卑鄙手段,趁后羿不理政事,疏於防備,殺之自立,並霸佔了后羿的妻妾和財產。寒浞與后羿的妻子純狐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澆,後封於過,稱過澆;小的叫豷,後封於戈,稱戈豷。過澆和戈豷後來成了寒國的兩個名將,為寒浞立下過汗馬功勞。

  仲康的政權就是在有窮國政治混亂中建立起來的小朝廷,仍然以斟鄩為都。仲康雖然有點野心,但也不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物,沒有能力恢復夏後的規模。仲康即位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夏王朝的軍隊作戰能力逐漸增強,仲康見有昆吾這樣比較有實力的同盟軍,以為自己可以和有窮國抗衡了,就宣佈不再向有窮國納貢,並且命令有窮國繼續向夏王朝交納稅賦。仲康單方撕毀和約的行為激怒了有窮國,寒浞再次率領本國軍隊入侵夏後氏領地。有窮軍如狼似虎,作戰十分驍勇。夏後氏軍隊不堪一擊,使得有窮軍勢如破竹,直逼夏都斟鄩。仲康慌了,為保留血脈,他派人把太子相送往邳國(今江蘇),讓他在邳侯那裡習文練武,以防意外。果然,太子相送走不久,有窮軍就兵臨城下,夏軍與有窮軍暴發了更為激烈的戰鬥。仲康擔心破城後,有窮國寒浞會進行血腥屠殺,便乘夜率眾出東門棄城逃跑,北渡黃河,投奔了姒姓諸侯昆吾,把帝都再次留給了有窮國。後來,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幫助下,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開始了偏居一隅的統治。

  太康一心想恢復夏室,但由於自己沒有長遠計畫,對形勢估計錯誤,最後落個偏安一角的局面,不久也抑鬱而死,在位十三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太康失國後,后羿雖然奪取了夏朝的政權。但由於大禹的餘威尚在,各諸侯還是擁仲康為夏王。后羿迫於眾諸侯的壓力,願意讓出王位給仲康。但他提出一個條件:仲康即位後,不但要豁免有窮國的賦稅,而且「夏後」要向有窮國繳納兩倍的賦稅。仲康為了能早日坐上王位,也不管什麼王族自尊,更不在乎是不是喪權辱國,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樣,有窮國君后羿便讓出了王位,率領著本國的軍隊攜帶著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財物,返回了有窮國的國都窮石。

  《左傳》說,后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后羿不關心農業生產和老百姓的生活,整天沉溺於打獵圍畋。後來,其親信寒浞就買通后羿的家奴,殺后羿而自立。寒浞本來是寒國的一個奸詐的小人。大禹時,寒國臣服於夏朝,被封為方伯(方伯即各諸侯之長),叫伯明。伯明歸順夏朝後,將寒浞驅逐出境。寒浞於是投奔有窮國后羿,且得到了后羿的寵信。寒浞利用卑鄙手段,趁后羿不理政事,疏於防備,殺之自立,並霸佔了后羿的妻妾和財產。寒浞與后羿的妻子純狐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澆,後封於過,稱過澆;小的叫豷,後封於戈,稱戈豷。過澆和戈豷後來成了寒國的兩個名將,為寒浞立下過汗馬功勞。

  仲康的政權就是在有窮國政治混亂中建立起來的小朝廷,仍然以斟鄩為都。仲康雖然有點野心,但也不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物,沒有能力恢復夏後的規模。仲康即位後,經過幾年的發展,夏王朝的軍隊作戰能力逐漸增強,仲康見有昆吾這樣比較有實力的同盟軍,以為自己可以和有窮國抗衡了,就宣佈不再向有窮國納貢,並且命令有窮國繼續向夏王朝交納稅賦。仲康單方撕毀和約的行為激怒了有窮國,寒浞再次率領本國軍隊入侵夏後氏領地。有窮軍如狼似虎,作戰十分驍勇。夏後氏軍隊不堪一擊,使得有窮軍勢如破竹,直逼夏都斟鄩。仲康慌了,為保留血脈,他派人把太子相送往邳國(今江蘇),讓他在邳侯那裡習文練武,以防意外。果然,太子相送走不久,有窮軍就兵臨城下,夏軍與有窮軍暴發了更為激烈的戰鬥。仲康擔心破城後,有窮國寒浞會進行血腥屠殺,便乘夜率眾出東門棄城逃跑,北渡黃河,投奔了姒姓諸侯昆吾,把帝都再次留給了有窮國。後來,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幫助下,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開始了偏居一隅的統治。

  太康一心想恢復夏室,但由於自己沒有長遠計畫,對形勢估計錯誤,最後落個偏安一角的局面,不久也抑鬱而死,在位十三年。

  是仲康的兒子,一名相安。仲康死後,由年幼的相繼位為夏王。相即位時雖然年紀很小,但在夏後各諸侯與方伯的輔助下,夏王朝的勢力有所增強。他即位第一年征淮夷、畎夷。第二年又征風夷、黃夷。夏王室的這種變化,引起了寒浞的注意,於是就出兵攻打夏都斟鄩。相在王室貴族的保護下,遷都於帝丘。相遷都帝丘後,在斟鄩氏、斟灌氏的支持下,夏室的勢力繼續得到發展。

  司馬遷說:「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斟鄩氏……斟灌氏。」斟灌氏封於今山東壽光,斟鄩氏封於太康都城。太康失國後,斟鄩氏被迫遷往斟灌氏附近(今山東濰縣)。這兩個諸侯國與有窮國王寒浞有宿怨,因此十分支持以相為首的夏室小朝廷。這樣,寒浞更加是必滅之而後快了。

  於是,寒浞派遣她的大兒子過澆率兵攻打斟灌氏,斟灌氏大敗。澆乘勝攻擊斟鄩氏,斟鄩氏也大敗。這樣,夏室就失去了屏障,澆又揮軍直撲帝丘,相被殺。當時相的妻子後緡正懷有身孕,在危急中從城牆邊的小狗洞爬出,僥倖逃脫。後緡是有仍氏的女兒,她逃到娘家有仍,第二年生了相的遺腹子,這就是後來使得夏室得以中興的少康。

  相在位二十八年,他死後,夏朝中斷四十年。

  少康,父姒相,母后緡。少康從小生活在外婆家,自他懂事起,母親後緡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希望少康長大後報仇雪恨、興邦復國。於是少康從小就發憤圖強,立下了恢復夏室的宏願。20歲時,少康就做了有仍氏的牧正。沒想到這個情況被寒浞的兒子過澆知道了,為了斬草除根,他們就派了一個叫椒的人深入有仍氏,企圖尋找機會殺死少康。少康得訊,就逃奔到有虞氏。有虞氏乃舜帝的後裔,世世代代與夏後氏關係密切。有虞氏的現任酋長虞思得知少康是夏王相的兒子,就冒著極大的風險保護少康。

  虞思任命少康做有虞氏的庖正,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他。屈原說:「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指的就是這件事。少康和有虞氏有了這重關係後,被封於綸,得田一成,得眾一旅。一成就是十平方里,一旅就是五百人。《左傳》說:「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意思是說少康為了復國,廣施仁德,暗中聚簇夏後族人,安撫曾經在夏王朝做過官的舊臣。派了一個名叫女艾的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深入過澆的營地充當間諜,派自己的兒子季杼到戈地誘惑麻痺戈豷。

  當時,有個名叫伯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奪取王位後,他逃到有鬲氏(今山東)。他聽到少康準備興復夏室,於是就招集流亡,積極策應。《左傳》中記載:「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伯靡在有鬲氏徵集斟灌、斟鄩兩族殘部,組成軍隊,配合少康。斟灌氏、斟鄩氏的臣民與過澆本來就有亡國之恨,因此鬥志高昂。少康在他們的支持下,在過地擊敗有窮軍隊,殺死了過澆。少康的兒子季杼在戈地消滅了戈豷。入主夏室四十年的有窮氏政權從此瓦解,伯靡等迎少康回到夏邑,恢復夏朝政權,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恢復夏王朝之後,「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少康是夏室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自太康失國後,前後七十年,歷太康、仲康、相和少康,才重新恢復夏王朝。少康在位期間,勤政愛民,關心農事,恢復禹績,承傳舊物,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少康在位二十一年。

  少康,父姒相,母后緡。少康從小生活在外婆家,自他懂事起,母親後緡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希望少康長大後報仇雪恨、興邦復國。於是少康從小就發憤圖強,立下了恢復夏室的宏願。20歲時,少康就做了有仍氏的牧正。沒想到這個情況被寒浞的兒子過澆知道了,為了斬草除根,他們就派了一個叫椒的人深入有仍氏,企圖尋找機會殺死少康。少康得訊,就逃奔到有虞氏。有虞氏乃舜帝的後裔,世世代代與夏後氏關係密切。有虞氏的現任酋長虞思得知少康是夏王相的兒子,就冒著極大的風險保護少康。

  虞思任命少康做有虞氏的庖正,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他。屈原說:「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指的就是這件事。少康和有虞氏有了這重關係後,被封於綸,得田一成,得眾一旅。一成就是十平方里,一旅就是五百人。《左傳》說:「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意思是說少康為了復國,廣施仁德,暗中聚簇夏後族人,安撫曾經在夏王朝做過官的舊臣。派了一個名叫女艾的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深入過澆的營地充當間諜,派自己的兒子季杼到戈地誘惑麻痺戈豷。

  當時,有個名叫伯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奪取王位後,他逃到有鬲氏(今山東)。他聽到少康準備興復夏室,於是就招集流亡,積極策應。《左傳》中記載:「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少康滅澆於過,後杼滅豷於戈,有窮由是遂亡。」伯靡在有鬲氏徵集斟灌、斟鄩兩族殘部,組成軍隊,配合少康。斟灌氏、斟鄩氏的臣民與過澆本來就有亡國之恨,因此鬥志高昂。少康在他們的支持下,在過地擊敗有窮軍隊,殺死了過澆。少康的兒子季杼在戈地消滅了戈豷。入主夏室四十年的有窮氏政權從此瓦解,伯靡等迎少康回到夏邑,恢復夏朝政權,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恢復夏王朝之後,「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少康是夏室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自太康失國後,前後七十年,歷太康、仲康、相和少康,才重新恢復夏王朝。少康在位期間,勤政愛民,關心農事,恢復禹績,承傳舊物,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少康在位二十一年。

  ,姓姒名杼,又稱季杼、後杼,少康的兒子。杼曾參加過他父親少康領導的恢復夏室王朝的鬥爭,並立下了汗馬功勞。少康恢復夏室後,準備征討東夷,但不久因病而死。杼即位後,繼承少康的遺志,對內發展農業生產,對外積極準備東征。

  杼最初建都斟鄩,即太康舊都,後遷於原,旋又南渡黃河,遷都於老邱。《世本》說杼發明了甲和矛。甲是防禦的戰甲,用厚的獸皮做成。因為有窮氏善射,所以杼為了與其對抗,才發明的甲。矛是進攻的武器。有了甲與矛後,大大增強了夏後進攻和防禦的能力,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杼的祖父相曾經發動過征服淮夷、畎夷、風夷、黃夷的戰鬥。當時東夷有九個部落,稱為九夷。相只征服了風、黃二夷,其餘七夷沒有臣服於夏王朝。杼即位後,為了使東夷臣服,於是親自率兵東征。杼的東徵得到了各諸侯過的支持,因為東征時掠取的財物可以供奴隸主貴族的揮霍,獲得的戰俘可以充當奴隸。杼東征採取兩個步驟。一是征服今河南東部、山東和蘇北一帶的夷族,因為相曾經征服過這一帶,所以進行得很順利。二是進一步擴大戰果,直驅黃海之濱。中國古代稱黃海為東海。《古本竹書紀年》說:「征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三壽在何處,現已失考。但《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青邱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青邱國是傳說中東海的一個島國,那裡有「九尾狐」出沒。傳說「九尾狐」是一種瑞獸,只有太平盛世才能見到。杼東征的「九尾狐」,一是說明當時已征討至黃海之濱,二是說明杼在位時政治清明。

  杼東征勝利,得「九尾狐」凱旋後不久便死了,在位十七年。

姒杼

  ,姓姒名槐,又名後芬、後芬發,杼的兒子。

  杼死後,槐繼立為夏王。由於杼的東征,夏王朝的疆域擴大到了黃海之濱,夏王的威望在各諸侯和方國中得以大大提高。原來一些叛離的小國,又重新臣服於夏後。槐在位時,國內的奴隸主貴族統治得到進一步鞏固,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對外關係上,邊土安寧,特別是和東夷各族的關係有很大的改善。《古本竹書紀年》說:「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後」就是「帝」「王」的意思。九夷指: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御」是服侍的意思。槐在位時期,是夏王朝的槐黃時節。槐樹開花在夏季,開花時芬芳撲鼻。後人稱之為「槐」或「芬」與「芬發」,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夏朝的東征,把中原的先進文明傳入了淮河泗水流域,也促進了東方夷族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各民族共同的發展。

  槐在位四十四年,其死後,由他的兒子芒繼承了帝位。

姒杼

  ,姓姒名槐,又名後芬、後芬發,杼的兒子。

  杼死後,槐繼立為夏王。由於杼的東征,夏王朝的疆域擴大到了黃海之濱,夏王的威望在各諸侯和方國中得以大大提高。原來一些叛離的小國,又重新臣服於夏後。槐在位時,國內的奴隸主貴族統治得到進一步鞏固,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對外關係上,邊土安寧,特別是和東夷各族的關係有很大的改善。《古本竹書紀年》說:「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後」就是「帝」「王」的意思。九夷指: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御」是服侍的意思。槐在位時期,是夏王朝的槐黃時節。槐樹開花在夏季,開花時芬芳撲鼻。後人稱之為「槐」或「芬」與「芬發」,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夏朝的東征,把中原的先進文明傳入了淮河泗水流域,也促進了東方夷族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各民族共同的發展。

  槐在位四十四年,其死後,由他的兒子芒繼承了帝位。

  ,姓姒名芒,又名荒,槐的兒子。

  芒繼立為夏王的第一年,舉行了隆重的祭祀黃河之神的活動,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儀式。夏王朝在有窮國統治的四十年間,由於連年戰亂,水利失修,黃河氾濫成災。少康中興時,任命商侯冥為水正,負責治理黃河水患。杼、槐二王也很重視水利,經過幾十年的治理,黃河水患得到控制。這本來是廣大奴隸通過艱苦奮戰而馴服水患、戰勝自然的結果。但是,以芒為首的奴隸主貴族卻認為是河神的恩賜,因而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河神儀式。

  夏王芒率領文武百官和各地諸侯、方伯等,聚集於黃河的下遊水畔,讓倕工吹敲擊奏,鼓樂喧天,然後宣讀祭文,將豬牛羊等祭品沉入河中。《史記》中說過,當年大禹治水成功,舜帝「錫禹玄圭」,即舜帝賜給大禹一塊黑色的玉圭。夏王芒在祭祀河神時,也仿製了一支「玄圭」沉於水中,認為這樣可以得到河神的庇佑。這種將祭品沉於水中的祭祀儀式史稱「沉祭」,後來在我國歷史上相沿成俗。周代以後,沉祭盛行。《周禮·大宗伯》云:「以埋沉祭山川林澤。」鄭玄註釋說:「祭山林曰埋,川澤曰沉。」《儀禮·覲禮》也說:「祭川,沉。」

  《古本竹書紀年》中說,芒命九夷族「東狩於海,獲大魚」,九夷族人將捕獲的大魚獻給夏王芒,認為這是河神所賜,是祥瑞的象徵。朝中百官以及諸侯方伯都向夏王芒表示祝賀。可見,芒在位期間,與九夷族的關係是很融洽的。現在看來這個大魚應該是鯊魚或海豚之類,不會是一般常見的什麼大魚,否則也不必如此興師動眾,將它從千里之外送往都城。

  芒在位十八年,死後傳位與洩。

  ,姓姒名洩,一作世,芒的兒子。

  洩即位後,看到九夷族在槐、芒兩代都臣服於夏王朝,就正式賜封九夷族各部落的諸侯爵位。這樣,夏王朝與東夷九族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九夷族接受夏王洩的賜封,也說明了他們願意接受夏王朝的統治。

  洩在為二十一年,死後傳位與不降。

  不降,姓姒名不降,一名降,洩的兒子。洩病死,不降即位。《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九苑是夏王朝時西部的方國。看來,夏室東征夷族後,開始西征羌族了。

  不降在位五十九年,是在位最長的夏王。不降晚年,因為兒子孔甲性情乖僻,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決定改變從啟以來實行的傳子制度,傳位與弟弟扃。這種將王位讓給兄弟的方式,史稱「內禪」。不降禪位後,活了十一年才死。

  ,姓姒名扃,一作局,又名禺,父姒洩,兄姒不降。

  扃的哥哥不降年老未死,將王位內禪與他。扃在位二十一年,死後傳位與廑。

  ,姓姒名廑,一名頊,又名胤甲,扃的兒子。

  《史記·夏本紀》說:「帝扃崩,子帝廑立。」廑在位時夏王朝開始衰落,商的勢力開始崛起。他後來遷都於西河,由於天旱,田地失收,社會階級矛盾惡化。廑在位二十一年。

  芒在位十八年,死後傳位與洩。

  ,姓姒名洩,一作世,芒的兒子。

  洩即位後,看到九夷族在槐、芒兩代都臣服於夏王朝,就正式賜封九夷族各部落的諸侯爵位。這樣,夏王朝與東夷九族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九夷族接受夏王洩的賜封,也說明了他們願意接受夏王朝的統治。

  洩在為二十一年,死後傳位與不降。

  不降,姓姒名不降,一名降,洩的兒子。洩病死,不降即位。《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九苑是夏王朝時西部的方國。看來,夏室東征夷族後,開始西征羌族了。

  不降在位五十九年,是在位最長的夏王。不降晚年,因為兒子孔甲性情乖僻,擔心他治理不好國家,決定改變從啟以來實行的傳子制度,傳位與弟弟扃。這種將王位讓給兄弟的方式,史稱「內禪」。不降禪位後,活了十一年才死。

  ,姓姒名扃,一作局,又名禺,父姒洩,兄姒不降。

  扃的哥哥不降年老未死,將王位內禪與他。扃在位二十一年,死後傳位與廑。

  ,姓姒名廑,一名頊,又名胤甲,扃的兒子。

  《史記·夏本紀》說:「帝扃崩,子帝廑立。」廑在位時夏王朝開始衰落,商的勢力開始崛起。他後來遷都於西河,由於天旱,田地失收,社會階級矛盾惡化。廑在位二十一年。

  孔甲,姓姒名孔甲,不降的兒子,扃的侄兒。不降在位時,鑒於孔甲性情乖僻,怕他不能治理好國家,就將王位內禪與弟弟扃,這樣在奴隸主貴族內部引起了矛盾。那些擁護扃的奴隸主貴族們就認為不降有聖德。孔甲因為沒有繼承王位,就懷恨在心,暗中培植力量,伺機謀取王位。廑死後,孔甲被擁立為王,他認為這是上天所賜,所以十分迷信。《史記·夏本紀》云:「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一些為了討好孔甲的媚臣,就經常弄神祭鬼,政事日趨腐敗,諸侯叛亂時有發生。

  《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甲即位後,在黃河漢水上出現了一雌一雄兩條龍。龍在夏族是被視為神物的,一些媚臣便說這是天帝賜給孔甲駕龍車的。孔甲很高興,令人捕之。但是誰來飼養呢?孔甲就想到,堯舜時有叫「豢龍氏」的,是豢養龍的能手。就命令手下去尋找豢龍氏的後人。那些小人們就找來一個名叫劉累的人,此人自稱其祖先曾向豢龍氏學習過養龍術,並且其技世代相傳不衰。孔甲非常高興,就賜他為「御龍氏」。可劉累飼養這兩條龍不久,那條雌龍就死了。劉累怕事情暴露,就暗地裡將龍肉剁成肉糜烹給孔甲吃。孔甲吃完後覺得味道鮮美無比,要劉累再做,劉累無法交差,就逃往魯陽去了。據傳晉國范氏就是劉累的後人。後來,孔甲又找到一個叫師門的養龍高手。師門將那條雄龍養得精神抖擻,神采煥發。但這個師門是個很正直的人,常常批駁孔甲對養龍不懂裝懂,惹得孔甲惱羞成怒,終於派人將他殺了,屍體埋在城郊的曠野。不久,天降大雨,兼颳大風,等到風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卻燃燒起來。孔甲本來就信神疑鬼,這一下便認定是師門的冤魂在作祟,只得乘上馬車,趕到郊外去祈禱。祈禱完畢,孔甲登車回城,走到半路,就在車中死去。由此可見孔甲是一個多麼糊塗迷信的人。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孔甲非常喜歡打獵,有一次打獵到萯山,因大風而迷了路。於是找到一家農戶,正好碰上那家農戶的女主人給孩子餵奶。孔甲看見那小孩子長得很可愛,就將嬰孩搶了回去。過了兩年,男嬰學會了走路。一次在宮中走路時碰到一柄鋒利的大斧,立斃。孔甲知道後,就叫人作《破斧之歌》,歌辭為:「嗚呼!有疾,命矣夫。」用以取樂。《破斧之歌》被稱為「東音之始」,孔甲也就成了「東音」這個樂調的創始人。可見孔甲是一個多麼胡作非為的殘暴之人。昔日,大禹娶女嬌,女嬌因為思念治水在外的大禹,唱過「候人兮,猗」的歌曲,稱為南音之始。

  孔甲在位期間,肆意淫亂,沉湎於歌舞美酒之中,而且殘暴迷信,使得各部落紛紛叛離,夏朝國勢愈加衰落,逐漸地走向崩潰的邊緣。《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意思是說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孔甲、皋、發和桀)便滅亡了。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死後傳位與皋。

  ,姓姒名皋,又作後昊,一名皋苟,孔甲的兒子。皋即位後,遷都於澠池。

  《左傳》記載:「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殽在今河南洛陽縣北,皋死後葬於此。這裡就是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發生著名的殽之戰的地方。

  皋在位十一年,傳位與發。

  ,姓姒名發,又名敬,一作發惠,皋的兒子。《古本竹書紀年》中記載:「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再保庸會於上池,諸夷入舞。」意思是說,發登位時九夷各族側立於王門,發在上池會見他們,並論功行賞,然後諸夷獻舞。東南夷族的音樂舞蹈就是這時候開始傳入中原地區的。

  這裡有一件怪事。本來按夏朝的制度,新的夏王登位,都要接受各諸侯、方伯的進貢和朝賀。若不能進宮朝賀,必須派專員代替入朝,否則視為失禮。可是到了發登位時,場面異常冷清,許多諸侯與方伯都沒有入朝祝賀。奇怪的是九夷諸族反而不敢怠慢,不僅來到夏都進貢與朝賀,還獻上東夷樂舞。要知道九夷諸族是洩在位時才封的爵位呢。司馬遷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可見這種冷清場面亦有時日了。

  發在位十一年,傳位與夏朝的後主桀。

  孔甲在位期間,肆意淫亂,沉湎於歌舞美酒之中,而且殘暴迷信,使得各部落紛紛叛離,夏朝國勢愈加衰落,逐漸地走向崩潰的邊緣。《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意思是說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孔甲、皋、發和桀)便滅亡了。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死後傳位與皋。

  ,姓姒名皋,又作後昊,一名皋苟,孔甲的兒子。皋即位後,遷都於澠池。

  《左傳》記載:「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殽在今河南洛陽縣北,皋死後葬於此。這裡就是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發生著名的殽之戰的地方。

  皋在位十一年,傳位與發。

  ,姓姒名發,又名敬,一作發惠,皋的兒子。《古本竹書紀年》中記載:「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再保庸會於上池,諸夷入舞。」意思是說,發登位時九夷各族側立於王門,發在上池會見他們,並論功行賞,然後諸夷獻舞。東南夷族的音樂舞蹈就是這時候開始傳入中原地區的。

  這裡有一件怪事。本來按夏朝的制度,新的夏王登位,都要接受各諸侯、方伯的進貢和朝賀。若不能進宮朝賀,必須派專員代替入朝,否則視為失禮。可是到了發登位時,場面異常冷清,許多諸侯與方伯都沒有入朝祝賀。奇怪的是九夷諸族反而不敢怠慢,不僅來到夏都進貢與朝賀,還獻上東夷樂舞。要知道九夷諸族是洩在位時才封的爵位呢。司馬遷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可見這種冷清場面亦有時日了。

  發在位十一年,傳位與夏朝的後主桀。

  ,姓姒名桀,一名履癸,發的兒子。相傳桀文武雙全,力大無比,能生擒兕、虎。但他性情暴戾,好色嗜酒。

  桀登位後,將都城遷回斟鄩。夏王發在位時,各諸侯方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至桀時,延續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有一年,桀發兵東伐有施氏。有施氏戰敗,準備獻城投降。但桀不許他們投降,仍要殺人滅族。後來有施氏投其所好,獻了美女妹喜。桀見妹喜美麗異常,滿心歡喜,便放過了有施氏,帶著妹喜回到夏都。為了得到妹喜的歡心,桀「作傾宮、瑤台,殫百姓之財」。傾宮依山形而建,觀之如傾,故名「傾宮」。傾宮內裝飾輝煌華美,玉宇瑤台,金柱三千。夏桀就日夜與妹喜在傾宮內飲酒作樂,不問朝政。據說傾宮內修建有很大的酒池,可以航船,那些從各地征來的美女醉而溺死在酒池的事時常發生。這種荒誕無稽的事,卻常使妹喜歡笑不已。但妹喜生性怪異,喜怒無常,對這樣的事情不久就失去興趣。而對於那些靡靡之音,妹喜聽多了也心生厭惡,後來竟迷上了那種撕裂絲織品的聲音。於是夏桀向全國徵集大量絲織品,供妹喜撕裂而討其歡。李商隱《僧院牡丹》詩:「傾城惟待笑,要裂幾多繒?」就詠及此事。夏桀也很變態,為了欣賞妹喜的驚恐之狀,有一回竟將老虎放入市中,妹喜見到老虎,嚇了一大跳,桀於是得到滿足。由此可見夏桀的荒淫無道。司馬遷說:「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有一位叫終古的夏太史,見夏桀終日窮奢極欲,不理朝政,就向夏桀苦諫,希望他愛惜民力。夏桀不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終古知道長此下去,夏室必定滅亡,就趁機逃奔到商湯那裡去了。之後,另一位大夫關龍逄又冒死進諫。他捧著「皇圖」入宮求見。「皇圖」中繪有大禹治水和塗山大會的情節,希望夏桀能回心轉意,傚法先王,發揚大禹時勤儉愛民的傳統。夏桀哪裡聽得進去,竟殺死關龍逄,焚燬了皇圖。並警戒朝中大臣,誰再像關龍逄那樣進諫,殺無赦。從此無人再敢進諫。老百姓痛恨夏桀,指著太陽咒罵:「時日曷喪,予及爾偕亡。」可見怨恨之深。

  由於夏桀的暴虐荒淫,老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全國各地的奴隸都起來反抗夏桀。桀為了苟延垂危的統治,召集各族首腦在有仍會盟,結果失敗。《左傳》說:「夏桀有仍之會,有緡叛之。」會盟失敗,說明了夏王朝已經是眾叛親離了。

  這個時候,商湯利用人民對夏桀的反抗情緒,先後征服了夏王朝的同盟國:韋、顧、昆吾等。又聯合自己的同盟部落發起了對夏的戰爭。最後夏桀大敗,他攜著妹喜逃到南巢,被商湯捉捕,囚於亭山,三年後病餓而死。

  桀在位五十二年,夏亡。《古本竹書紀年》說:夏朝「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從夏禹算起至夏桀一共17位帝王(后羿、寒浞不計)。

  商湯,姓子名湯,名履,又名天乙、大乙、武湯、武唐、天一湯,所以史稱「湯有七名」。在《帝嚳》一文中說過,契是帝嚳的兒子,商族的祖先。《史記·殷本紀》說:帝嚳的次妃簡狄在河邊洗澡時,「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吞之,因孕生契」。契長大後,協助夏禹治水,因功封於商地,賜子姓。契傳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凡十四世。從契到天乙這十四代,相當於歷史上的夏朝。《尚書序》說自契至湯,商族經歷了八次遷徙。到湯時,才建都於亳(今河南商丘)。一說建都於西亳(今河南偃師),另一說建都於北亳(今山東曹縣)。1983年在河南偃師城西發現一座古城遺址,東西寬1200多米,南北長1700多米,經專家考證,這是商湯都城西亳所在地。

  夏朝末年,商族逐漸強大。由於夏桀暴虐,民心盡失,商湯決心滅夏。商原來是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與另一個諸侯國葛毗鄰。商湯要統一天下,取締夏朝,必須先佔領葛。孟子說:「湯一征,自葛始。」《孟子·滕文公下》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湯見葛伯不祭祖宗神靈,就派人去責問。葛伯說沒有牛羊作犧牲,湯就派人送去,葛伯將牛羊吃了,仍然不祭祀。湯又派人去詰問,葛伯說沒有糧食,只好把送來的牛羊給吃了。湯又派人去幫助葛國種田,並且還派些老弱去田間送飯。葛伯竟帶人去沿途搶飯,若不給就將送飯的人殺死。湯覺得自己對葛已仁至義盡,於是出兵伐葛。天下的人都說:湯伐葛,「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仇也。」意思說,湯討伐葛,不是要擴大自己的地盤,而是為了給那些送飯被殺的老百姓報仇。結果一舉殲滅了葛國。後來夏桀接見商使,責問商侯為什麼要滅葛,商使將事情的經過稟告給夏桀,夏桀也無話可說。

  在商湯滅夏的過程中,出現了兩位大賢,那就是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仲虺的祖先奚仲,作過夏禹的車正,封於薛,後遷於邳。仲虺出身奴隸主貴族,因為不滿夏桀的暴虐才投奔商湯的。伊尹則是有莘國的奴隸,善烹飪。他一直就想投奔商湯,苦於找不到機會。後來,有莘侯的女兒嫁給商湯做妃子,伊尹就被當作「媵臣」陪嫁過去了。伊尹利用給商湯做廚子的機會,得以親近商湯。有一天,伊尹向湯陳說天下大勢,勸商湯厲兵秣馬以取天下。商湯發現伊尹很有才能,於是就破格提拔為右相。墨子說:「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湯得之,舉以為相。」在仲虺和伊尹的輔佐下,商湯以德治商,國力日強。有一個成語「網開三面」出自《史記·殷本紀》,說的就是商湯的厚德仁慈。商湯有次出巡,看見一個捕鳥的人張開四面網羅,跪在地下禱告:「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商湯覺得這樣捕鳥未免太殘忍,就叫捕鳥的人撤去三面,說:「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知道後,都說:「湯德至矣,及禽獸。」孟子說:「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書》曰:『徯我後,後來其無罰。』」說老百姓像久旱望甘霖那樣盼望商湯的到來,商湯來了,就不會再受罰了。可見商湯因仁慈寬厚而贏得了天下民心。到後來,除了韋、顧、昆吾等幾個諸侯外,大部分諸侯與方伯歸順了商湯。

  夏桀得知商侯的勢力日漸強大,非常擔心,就召商湯入朝。商湯應召,被囚於夏台。伊尹與仲虺聞訊,馬上搜集珍寶、美女進獻,請求釋放商湯。夏桀好色貪財,於是就釋放了商湯。商湯回國後,出兵征伐了韋、顧,準備乘勝攻打昆吾。伊尹認為時機尚為成熟,因為昆吾是夏朝的一個大諸侯,國君稱夏伯,是夏桀的屏障,倘使出征昆吾,夏桀必定會出兵盡全力保護。於是就獻策,叫商湯派使者送厚禮給夏桀,向夏桀朝貢請罪,以便伺機而動。夏桀昏聵透頂,以為商湯請罪稱臣,是怕了夏朝,仍舊喝他的酒,作他的樂。第二年,昆吾自恃兵力雄厚,竟率軍攻商。伊尹認為時機成熟,罪不在己,就出兵迎戰。一舉消滅昆吾,殺了夏伯。並且再不向夏朝入貢。夏桀見商湯滅了昆吾,且不納貢,大怒,於是發動九夷之師伐商。《說苑·權謀篇》說:夏桀「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與夏軍決戰於鳴條。由於夏桀昏庸無道,眾叛親離,而商軍士氣恢弘,因此夏軍潰敗。

  夏桀逃竄南巢,夏亡。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