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土木堡慘敗的主因:明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看到土木堡,就聯想到奪門之變。因為土木堡事件才是奪門之變的起因。在土木堡這個小小的地方,明軍最精銳的部隊被慘遭屠殺,全軍覆沒。總結出來,有一下幾點原因:
其一,宦官弄權,大明軍隊作戰目標不明確。王振這個大宦官一直把持著統帥軍隊的大權,英宗皇帝不聞不問,凡事唯王振的決定行之;五十萬大軍隨意出征,從其進軍路線上來說:北京——懷來——宣府——大同——紫荊關——宣府——土木堡。大軍從其進攻路線上來說,從未能主動出擊過,一路被動挨打。
其二,作戰指揮者不懂軍事。部隊的作戰不僅僅是殺敵,還有後勤等等諸多方面,但王振這個實際上的大軍統帥居然不懂這個道理,甚至對於最基本的任何排兵佈陣,任何軍事策略都一無所知,,這又何談勝利呢?在隨行群臣中,英國公張輔是德高望重的名將,兵部尚書鄺野也很有才幹,但英宗卻不許他們參於軍政,一切聽由王振指揮。
其三,沒有任何作戰技巧。從大軍出征到全軍覆沒,實在是看不出任何作戰技巧,無非是在瘋狂的跑,在躲避也先的騎兵部隊。僅有的幾次成國公朱勇,後衛將軍吳克忠的後續部隊阻擊戰,也是毫無戰法的以卵擊石。這一點從大軍駐紮在土木堡時,不距離水源紮營的例子中,也可以得到體現。
其四,最高指揮者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無論是明英宗還是太監王振都沒有聽取任何的正確建議,提出正確建議的人太多了,如兵部尚書鄺野、兵部侍郎於廉,吏部尚書王直,大同總兵郭登,內閣學士曹鼐,可他們兩個都沒聽信。
其五,軍需補給,後勤供應沒有保障。五十萬大軍,隨行役夫就應該有數十萬之多,王振對這些事情根本毫不過問,加之催征太急,補給根本來不急準備和供應。倉促調來的50萬大軍幾乎沒有後勤準備,出發前兩天,才給每個官兵發放了1兩白銀及衣物、炒麥等物資。
其六,明軍戰鬥力下降。這一點從大軍進入大同前,大明各路部隊的慘敗就可以窺之一二了:大同總督西寧侯宋英率部迎戰,全軍覆沒;明軍右參將吳浩率軍在貓兒莊迎戰,亦全軍覆沒。無用疑問地說:「此時的大明軍隊的戰鬥力的確是下降了很多,和蒙古軍隊直接交鋒獲勝的幾率已經大大地降低,和明初部隊的戰鬥力亦更是不能同日而語。
其七,明朝時代十幾年的下坡路。經過明英宗的十多年混沌統治,大明的實力實際上是在走下坡路。軟弱的軍隊,腐敗的朝政,疲敝的經濟,實在是禁不起一場特大規模戰爭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