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發動政變如何誅殺韋皇后?韋後怎麼死的
唐中宗李顯死後,韋皇后臨朝攝政,準備傚法武則天自己當皇帝,李唐王朝再次陷入吉凶難測的歷史節點。就在此時,原本默默無聞的李隆基秘密策劃了一場宮廷政變,決定徹底粉碎韋皇后的稱帝陰謀。要與勢力強大的韋皇后展開生死較量,李隆基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風險和考驗?在政變實施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呢?
一、背水一戰
唐隆元年(710)六月二十一日,唐中宗剛去世20天。因為還在國喪期間,滿城縞素。突然,從宮裡衝出來一隊人馬,馬上的人身著大紅大紫的嶄新官服,手裡拿的武器上還沾著斑斑血跡。這些人在長安城的大街上大說大笑地一過,整個城市立馬籠罩上一種既緊張又興奮的空氣。這些人是誰呢,他們怎麼敢在國喪期間如此高調?讓我們從頭說起。
上一章我們講到,唐中宗死後,韋皇后準備傚法武則天再當女皇,李唐宗室又一次面臨滅頂之災。為了挽救李唐王朝,原本身份不高、默默無聞的李隆基挺身而出,調動自身勢力,聯合相王勢力和太平公主勢力,準備和韋皇后拼一場。就在李隆基悄悄謀劃著政變的時候,本來屬於韋皇后派系的大臣崔日用反水,提醒李隆基,形勢緊張,政變隨時都有暴露的危險,如果再拖下去,很可能功虧一簣。
李隆基聽了崔日用的話是什麼反應呢?他暗中嚇出了一身冷汗。幸虧崔日用兩面三刀,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果他立場堅定,把掌握的情況報告給韋皇后,自己的腦袋早就跟脖子說再見了。有道是「當局稱迷,旁觀必審。」李隆基也知道,崔日用說的對,政變已經是刻不容緩了。可是,要發動政變,總要先評估一下風險指數。這場政變有沒有風險呢?風險太大了。把雙方力量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來,韋皇后優勢非常明顯。首先,她有輿論優勢。她已經立了中宗的小兒子李重茂當皇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政。她的一切政令,都是以小皇帝的名義頒布的,誰反對她,就是反對皇帝,就是十惡不赦,罪不容誅。這就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了輿論優勢。其次,她有軍事優勢。中宗剛死,韋皇后就立刻調集五萬府兵,讓他們和禁軍一起,對長安城實行軍事管制。為了確保軍隊的忠誠,她還任命了自己的侄子、女婿等親信擔任將領。這樣的軍隊不僅軍事過硬,而且政治合格,當然力量強大。再次,她有政治優勢。我們說過,韋皇后在中宗一朝已經安插了很多親信擔任宰相,因此,當時的宰相班子基本都是她的支持者。宰相是百官之首,一呼百應,韋皇后有了他們的支持,在政治上也是頗為穩妥。有了輿論、軍事和政治這三大優勢,想要挑戰韋皇后,無疑相當困難。
反觀李隆基這邊的情況,可以說和韋皇后那邊恰恰相反。韋皇后的優勢,正是李隆基的劣勢。輿論上,當時天子已立,而且是中宗的兒子,符合繼承原則。李隆基要興兵,那是師出無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輿論上首先就處於劣勢。軍事上,李隆基雖然沒少在禁軍中下工夫,在萬騎裡也有一些朋友,但是,這些朋友是否能夠在關鍵時刻為李隆基賣命並不確定;另外,他們都是中下級軍官,即使自己沒有問題,能否有足夠的號召力來發動下屬也值得懷疑;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防衛力量由萬騎、飛騎和府兵共同組成,就算是搞定萬騎,其他軍事力量也還是巨大的威脅。政治上,李隆基這邊的謀臣都是中下級官僚,人微言輕,和韋皇后那邊的宰相們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這樣看來,李隆基能夠動員起來的力量和韋皇后代表的國家機器相比,顯得相當弱勢。在這種情況下政變,確實是勝算不大,風險不小。但是儘管如此,事情也很難再拖下去了。因為時間拖得越長,韋皇后的勢力越穩固,越難以動搖;同時,準備時間越長,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也越大。與其如此,還不如背水一戰。
就在李隆基為此忐忑不安的時候,禁軍裡發生了一件事,不僅堅定了李隆基政變的決心,也成為他舉事的重要契機。那麼,軍隊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件事與李隆基政變又會有怎樣的關聯呢?
前面講過韋皇后不是派了六個侄子、女婿去控制軍隊嗎?這幾個小伙子都沒在軍隊幹過,是空降兵,完全是因為和韋皇后的親戚關係才被驟然提拔到領導崗位上的。這樣的任命既讓他們高興,也讓他們擔憂。他們唯恐手下將士不服。怎麼才能樹立威信呢?幾個小伙子一合計,覺得要想立威,就得來點硬的,先讓軍隊怕了自己再說!於是他們想了一個損招,有事沒事就找碴兒,動不動就把手下叫來揍上一頓,特別是掌管萬騎的韋播和高嵩。因為萬騎地位特殊,責任重大,所以他們管理起來格外嚴厲,打起手下來也特別狠。可是,真正的威信一定要建立在別人發自內心的愛戴敬畏基礎之上,而發自內心的愛戴、敬畏又怎麼可能是打出來的呢?何況,萬騎本來是皇帝的貼身護衛,心裡還是頗有些驕傲感的,對待這樣的軍隊,打人的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果然,韋播和高嵩這麼一打,整個軍營都炸鍋了,一時間群情激奮。萬騎的中級將領葛福順、陳玄禮等人已經跟李隆基來往半年多了,平時都拿李隆基當貼心人看待。
看到這種情形,這兩個人就找李隆基訴苦了。李隆基當時正跟劉幽求等一幫謀臣在商量政變的事呢,聽完葛福順和陳玄禮兩個人的訴說,不由得彼此會心一笑,這真是及時雨。政變的關鍵就在軍隊,現在軍隊對韋家不滿,簡直是天助我也,不利用是對不起上天啊。所以,好言好語打發走葛福順他們,李隆基馬上跟軍師劉幽求說:事情緊急,還請先生出馬,幫我把萬騎搞定!大家可能有疑問,既然想要利用萬騎,李隆基為什麼不當面直說,還要再派劉幽求啊?其實,這就是李隆基的心機所在了。首先,萬騎雖然對韋氏勢力不滿,但是否不滿到政變的程度還不清楚,這時李隆基作為主帥貿然動員有風險。其次,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揮手下的長處,而不是事必躬親。劉幽求作為謀臣策士,鼓動三寸不爛之舌正是他的優勢所在,這和《水滸傳》裡,智取生辰綱之前,晁蓋先讓吳用去試探阮氏三雄是一個道理。
果然,劉幽求找到葛福順,把政治大義和個人功名富貴結合起來一番動員,葛福順等人慨然允諾:沒問題,我們早就覺得韋皇后不是東西,現在韋家子弟如此作踐我們,我們更是忍無可忍,願意跟著臨淄王謀取功名,軍隊的事交給我們了!
陳玄禮唐玄宗時期著名禁軍將領。初隨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及安樂公主。玄宗即位後,宿衛宮中。安史之亂時,隨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馬嵬驛,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殺楊國忠,逼玄宗縊死楊貴妃。
李隆基聽了崔日用的話是什麼反應呢?他暗中嚇出了一身冷汗。幸虧崔日用兩面三刀,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果他立場堅定,把掌握的情況報告給韋皇后,自己的腦袋早就跟脖子說再見了。有道是「當局稱迷,旁觀必審。」李隆基也知道,崔日用說的對,政變已經是刻不容緩了。可是,要發動政變,總要先評估一下風險指數。這場政變有沒有風險呢?風險太大了。把雙方力量放在一起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來,韋皇后優勢非常明顯。首先,她有輿論優勢。她已經立了中宗的小兒子李重茂當皇帝,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主政。她的一切政令,都是以小皇帝的名義頒布的,誰反對她,就是反對皇帝,就是十惡不赦,罪不容誅。這就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了輿論優勢。其次,她有軍事優勢。中宗剛死,韋皇后就立刻調集五萬府兵,讓他們和禁軍一起,對長安城實行軍事管制。為了確保軍隊的忠誠,她還任命了自己的侄子、女婿等親信擔任將領。這樣的軍隊不僅軍事過硬,而且政治合格,當然力量強大。再次,她有政治優勢。我們說過,韋皇后在中宗一朝已經安插了很多親信擔任宰相,因此,當時的宰相班子基本都是她的支持者。宰相是百官之首,一呼百應,韋皇后有了他們的支持,在政治上也是頗為穩妥。有了輿論、軍事和政治這三大優勢,想要挑戰韋皇后,無疑相當困難。
反觀李隆基這邊的情況,可以說和韋皇后那邊恰恰相反。韋皇后的優勢,正是李隆基的劣勢。輿論上,當時天子已立,而且是中宗的兒子,符合繼承原則。李隆基要興兵,那是師出無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輿論上首先就處於劣勢。軍事上,李隆基雖然沒少在禁軍中下工夫,在萬騎裡也有一些朋友,但是,這些朋友是否能夠在關鍵時刻為李隆基賣命並不確定;另外,他們都是中下級軍官,即使自己沒有問題,能否有足夠的號召力來發動下屬也值得懷疑;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防衛力量由萬騎、飛騎和府兵共同組成,就算是搞定萬騎,其他軍事力量也還是巨大的威脅。政治上,李隆基這邊的謀臣都是中下級官僚,人微言輕,和韋皇后那邊的宰相們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這樣看來,李隆基能夠動員起來的力量和韋皇后代表的國家機器相比,顯得相當弱勢。在這種情況下政變,確實是勝算不大,風險不小。但是儘管如此,事情也很難再拖下去了。因為時間拖得越長,韋皇后的勢力越穩固,越難以動搖;同時,準備時間越長,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也越大。與其如此,還不如背水一戰。
就在李隆基為此忐忑不安的時候,禁軍裡發生了一件事,不僅堅定了李隆基政變的決心,也成為他舉事的重要契機。那麼,軍隊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件事與李隆基政變又會有怎樣的關聯呢?
前面講過韋皇后不是派了六個侄子、女婿去控制軍隊嗎?這幾個小伙子都沒在軍隊幹過,是空降兵,完全是因為和韋皇后的親戚關係才被驟然提拔到領導崗位上的。這樣的任命既讓他們高興,也讓他們擔憂。他們唯恐手下將士不服。怎麼才能樹立威信呢?幾個小伙子一合計,覺得要想立威,就得來點硬的,先讓軍隊怕了自己再說!於是他們想了一個損招,有事沒事就找碴兒,動不動就把手下叫來揍上一頓,特別是掌管萬騎的韋播和高嵩。因為萬騎地位特殊,責任重大,所以他們管理起來格外嚴厲,打起手下來也特別狠。可是,真正的威信一定要建立在別人發自內心的愛戴敬畏基礎之上,而發自內心的愛戴、敬畏又怎麼可能是打出來的呢?何況,萬騎本來是皇帝的貼身護衛,心裡還是頗有些驕傲感的,對待這樣的軍隊,打人的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果然,韋播和高嵩這麼一打,整個軍營都炸鍋了,一時間群情激奮。萬騎的中級將領葛福順、陳玄禮等人已經跟李隆基來往半年多了,平時都拿李隆基當貼心人看待。
看到這種情形,這兩個人就找李隆基訴苦了。李隆基當時正跟劉幽求等一幫謀臣在商量政變的事呢,聽完葛福順和陳玄禮兩個人的訴說,不由得彼此會心一笑,這真是及時雨。政變的關鍵就在軍隊,現在軍隊對韋家不滿,簡直是天助我也,不利用是對不起上天啊。所以,好言好語打發走葛福順他們,李隆基馬上跟軍師劉幽求說:事情緊急,還請先生出馬,幫我把萬騎搞定!大家可能有疑問,既然想要利用萬騎,李隆基為什麼不當面直說,還要再派劉幽求啊?其實,這就是李隆基的心機所在了。首先,萬騎雖然對韋氏勢力不滿,但是否不滿到政變的程度還不清楚,這時李隆基作為主帥貿然動員有風險。其次,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領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揮手下的長處,而不是事必躬親。劉幽求作為謀臣策士,鼓動三寸不爛之舌正是他的優勢所在,這和《水滸傳》裡,智取生辰綱之前,晁蓋先讓吳用去試探阮氏三雄是一個道理。
果然,劉幽求找到葛福順,把政治大義和個人功名富貴結合起來一番動員,葛福順等人慨然允諾:沒問題,我們早就覺得韋皇后不是東西,現在韋家子弟如此作踐我們,我們更是忍無可忍,願意跟著臨淄王謀取功名,軍隊的事交給我們了!
陳玄禮唐玄宗時期著名禁軍將領。初隨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及安樂公主。玄宗即位後,宿衛宮中。安史之亂時,隨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馬嵬驛,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殺楊國忠,逼玄宗縊死楊貴妃。
搞定了萬騎將領,政變也就進入倒計時了。究竟哪一天發難呢?李隆基定在了六月二十日,也就是唐中宗李顯死後第十九天。那麼,到這個時候,這場政變有沒有把握呢?還是沒有。儘管葛福順、陳玄禮已經允諾帶萬騎參戰,但是,韋皇后的相對優勢並沒有改變,還是敵強我弱。可以想像,這場政變不會那麼輕鬆。
果然,政變時間剛剛確定,第一個麻煩就出現了。什麼麻煩呢?李隆基的手下人不幹了。誰呢?就是李隆基的貼身保鏢王毛仲。我們說過,王毛仲是個聰明人,主人想幹什麼,他打眼一看就知道,眼看著政變時間迫近,王毛仲害怕了,他分析一番形勢,怎麼都覺得對李隆基不利。生命誠可貴,儘管王爺對自己不薄,也不能陪著送死啊!所以,六月二十日這天一大早,王毛仲就開溜了,哪裡都找不到。王毛仲可是李隆基的貼身保鏢,連他都臨陣脫逃,可見這場政變對於李隆基方面而言,就是鋌而走險!
韋皇后操控小皇帝,掌握朝政之後改元「唐隆」,寓意是使唐朝興隆起來,以此掩飾她想要稱帝的野心,誰知「唐隆」與「隆基」有一字巧合,竟成為李隆基舉兵的心理支撐,這也是韋後所始料不及的。然而,就在李隆基準備發動政變的關鍵時刻,他的貼身侍衛卻逃跑了,這也預示了政變的成敗難測。那麼,政變過程中還會發生哪些意想不到的險情呢?
二、鍾紹京事件
那麼,李隆基他們在政變中到底冒險沒有呢?冒險了。整個政變一共經歷了三次冒險,對李隆基而言,也就是三大考驗。第一大考驗是能否讓鍾紹京開門。我們剛才不是說政變定在六月二十日嗎?就在這天的傍晚,趁著天色昏暗,李隆基帶領軍師劉幽求、和尚普潤以及保鏢李宜德等人偷偷溜到了宮城北面的禁苑之中。
他們幹什麼去了?找鍾紹京去了。鍾紹京是李隆基從潞州回長安之後認識的朋友,當時正擔任禁苑總監。禁苑位置相當重要,在唐朝,禁苑就在整個宮城的正北面,而禁苑的最南端就是宮城的北門,進了北門,就是皇帝的後宮所在了。李隆基他們想借此寶地,把鍾紹京家建設成一個前敵指揮部,在這裡就近指揮政變。
到了鍾家門口,李隆基舉手敲門。就在這個當口,對李隆基的第一個考驗來了。
什麼考驗呢?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鍾紹京突然害怕了,不開門。任憑李隆基在外面怎麼敲,他就是不開。這怎麼辦啊?正在著急的時候,屋裡,鍾紹京的夫人許氏說話了。她說:「忘身徇國,神必助之。且同謀素定,今雖不行,庸得免乎!」什麼意思呢?替國家出力,天神都會保佑你的!再說了,你素日和他們同謀,就算現在反悔,你以為別人會饒了你嗎?幾句話說得鍾紹京茅塞頓開,連忙把門打開,畢恭畢敬地把李隆基迎了進來。
可能有人會想,好險啊,鍾紹京心理的一點小小變化,居然差點影響整個政變的成敗!是不是呢?鍾紹京這個人的向背確實意義重大,但是,鍾紹京不開門恐怕沒有《資治通鑒》記載的這麼簡單,而是另有緣由。什麼緣由呢?我推測,鍾紹京不是李隆基政變小組的核心成員。他知道李隆基要政變,但並不知道政變的指揮部就設在他家裡。為什麼這樣推測呢?
唐長安禁苑唐長安一處最大的皇家園林,位於長安城北,緊接皇城北牆,是皇宮的重要屏障。禁苑內駐禁軍,拱衛京城。
二、鍾紹京事件
那麼,李隆基他們在政變中到底冒險沒有呢?冒險了。整個政變一共經歷了三次冒險,對李隆基而言,也就是三大考驗。第一大考驗是能否讓鍾紹京開門。我們剛才不是說政變定在六月二十日嗎?就在這天的傍晚,趁著天色昏暗,李隆基帶領軍師劉幽求、和尚普潤以及保鏢李宜德等人偷偷溜到了宮城北面的禁苑之中。
他們幹什麼去了?找鍾紹京去了。鍾紹京是李隆基從潞州回長安之後認識的朋友,當時正擔任禁苑總監。禁苑位置相當重要,在唐朝,禁苑就在整個宮城的正北面,而禁苑的最南端就是宮城的北門,進了北門,就是皇帝的後宮所在了。李隆基他們想借此寶地,把鍾紹京家建設成一個前敵指揮部,在這裡就近指揮政變。
到了鍾家門口,李隆基舉手敲門。就在這個當口,對李隆基的第一個考驗來了。
什麼考驗呢?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鍾紹京突然害怕了,不開門。任憑李隆基在外面怎麼敲,他就是不開。這怎麼辦啊?正在著急的時候,屋裡,鍾紹京的夫人許氏說話了。她說:「忘身徇國,神必助之。且同謀素定,今雖不行,庸得免乎!」什麼意思呢?替國家出力,天神都會保佑你的!再說了,你素日和他們同謀,就算現在反悔,你以為別人會饒了你嗎?幾句話說得鍾紹京茅塞頓開,連忙把門打開,畢恭畢敬地把李隆基迎了進來。
可能有人會想,好險啊,鍾紹京心理的一點小小變化,居然差點影響整個政變的成敗!是不是呢?鍾紹京這個人的向背確實意義重大,但是,鍾紹京不開門恐怕沒有《資治通鑒》記載的這麼簡單,而是另有緣由。什麼緣由呢?我推測,鍾紹京不是李隆基政變小組的核心成員。他知道李隆基要政變,但並不知道政變的指揮部就設在他家裡。為什麼這樣推測呢?
唐長安禁苑唐長安一處最大的皇家園林,位於長安城北,緊接皇城北牆,是皇宮的重要屏障。禁苑內駐禁軍,拱衛京城。
《新唐書》講到李隆基政變成功要素的時候說,成功的關鍵在於「劉幽求之謀,崔日用之智和鍾紹京之果」。劉幽求是李隆基的軍師,說劉幽求之謀當然是言之有理。崔日用臨時反水,投靠李隆基,能夠看清形勢,這是一種政治智慧,說崔日用之智也足以讓人信服。但是鍾紹京就不一樣了。如果依據《資治通鑒》的記載,他臨陣退縮,這叫什麼果敢啊,這不是果敢的反義詞懦弱嗎!《新唐書》既然表彰「鍾紹京之果」,可見鍾紹京的現場表現,絕不像《資治通鑒》記載的那麼懦弱。可是,如果鍾紹京不懦弱,他為什麼一開始表現得猶猶豫豫,直到妻子點撥之後才開門呢?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記載怎麼解釋呢?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鍾紹京雖然平時跟李隆基有來往,但他並不是政變的核心成員,因此,事先並不知道李隆基的計畫,所以看到李隆基一夥人突然出現,他沒有絲毫的精神準備,這才不開門的。後來,經過妻子的勸說和自己的思考,他決定支持李隆基,並且果斷地打開門把他們請了進去,這才叫做「鍾紹京之果」。
鍾紹京玄宗唐隆政變功臣之一。事後任中書令,封越國公。開元初年被貶官地方。開元十五年入朝時,鍾紹京垂泣奏曰:'陛下豈不記疇昔之事耶?何忍棄臣荒外,永不見闕庭。且當時立功之人,今並亡歿,唯臣衰老獨在,陛下豈不垂愍耶?'玄宗感動,調回長安。年八十餘,壽終正寢。
可是,僅僅一句「鍾紹京之果」顯然還不足以服人。還有沒有別的證據呢?《舊唐書·玄宗本紀》開列了一個策劃政變的成員名單。名單包括我們提到過的劉幽求、普潤、葛福順等六個人,但是,唯獨沒有提到鍾紹京。《舊唐書》是依據當時的實錄修成的史書,也是我們研究這段歷史最可靠的史料。《舊唐書》不提鍾紹京參與策劃政變,恰恰證實了我們的猜測。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鍾紹京不開門是常理,開門倒成了特別的果敢,換言之,李隆基此刻貿然拜訪鍾紹京,本身就是一種冒險!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既然禁苑如此重要,李隆基為什麼不提前跟鍾紹京打好招呼呢?我覺得,李隆基這樣做是經過考慮的。鍾紹京是李隆基的朋友,但他也是五品官,官職不低,生活不錯,因為書法藝術水平高超,還經常給人寫兩筆字,能拿點潤筆費,小日子過得挺滋潤。這樣一來,他的顧慮也就比較多。如果提前告訴他,萬一他不同意,或者走漏消息,李隆基這邊的風險就大了。
反過來,如果事先不告訴他,突然從天而降,鍾紹京在倉促之際倒有可能念及舊情,同意開門。再退一步講,就算他不答應,憑李隆基身邊帶的幾十個人,特別是有李宜德這樣的高手強攻,還怕拿不下鍾紹京夫婦嗎?所以不如索性來個突然襲擊。結果一試驗,鍾紹京果然開門了。這樣一來,這次冒險就算有驚無險,一舉成功。李隆基順利地進入禁苑,也就成功地度過了政變的第一個考驗。
從韋後臨朝稱制到李隆基舉兵僅僅只有19天,而這19天的周密策劃,也充分顯示出了李隆基的膽識和謀略。在李隆基等人成功地進入禁苑後,政變也就進入了實質性階段。禁苑位於宮殿的北門外,而宮殿的北門之內就是皇帝所在的後宮。要想一舉拿下韋皇后,關鍵就在於守衛北門的禁軍。那麼接下來,李隆基將遭遇怎樣的考驗呢?
三、誅殺韋後
第二個考驗便是能否取得禁軍的支持。有人可能想,葛福順他們不是已經決定支持李隆基了嗎?沒錯,但這只是葛福順他們幾個軍官的個人決定,能否得到士兵的響應還有待檢驗。李隆基到鍾紹京家裡沒多久,葛福順他們也來了。幾個人等到二更,夜深人靜,出門一看,只見天上正降流星雨,一顆顆碩大的流星閃著白光劃過夜空,就像雪花飄落。眼看發生了這樣的天象,和尚普潤和軍師劉幽求趕緊說:這就是改換天命的象徵啊,我們動手吧。緊張時刻,再堅強的人都需要安慰,這一句話,其實也就是一種戰爭動員,一時間群情振奮。這時候,李隆基趁熱打鐵,對葛福順他們說:諸位報效國家、博取功名的時刻到了!你們打算怎麼辦啊?葛福順馬上說:您就看我們的吧。說完直奔萬騎和飛騎的營房。韋皇后在萬騎和飛騎系統一共派了四個將軍,除了女婿武延秀住在宮裡,其他三個人都在軍營之中,天色已晚,他們早就睡著了。葛福順仗著自己是萬騎的軍官,大搖大擺走進營房,手起刀落,頃刻之間,三個人的腦袋已經落地了。把幾個將軍解決完,葛福順這才大叫起來:韋皇后毒死先帝,想要篡權!今夜我們就要給先帝報仇,立相王當皇帝!誰要是三心二意,幫助逆黨,我會株連三族,決不輕饒!葛福順也是萬騎的老長官了,平時威望很高,再加上韋皇后派來的幾個將軍濫用刑罰,早就失了人心,現在眼看著幾個將軍的首級都在葛福順手裡,萬騎和飛騎的士兵紛紛表態,堅決跟著葛將軍!這樣,兩支禁軍就算爭取過來了。
那麼,這一步是不是冒險呢?相當冒險。試想,如果韋皇后派去的幾個將軍防範嚴密一點,葛福順沒有順利得手;或者雖然殺死了幾個將軍,但是士兵們並不擁護葛福順,那形勢不就危險了嗎?可是,歷史事實就是,這兩種危險都沒有發生,葛福順非常輕鬆地就拿下了軍隊。這樣一來,政變的第二個考驗又順利通過。
安撫好士兵之後,葛福順把三顆人頭拿給李隆基,李隆基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他馬上做出下一步部署:自己坐鎮玄武門指揮,葛福順和陳玄禮兵分兩路,殺進宮去。
反過來,如果事先不告訴他,突然從天而降,鍾紹京在倉促之際倒有可能念及舊情,同意開門。再退一步講,就算他不答應,憑李隆基身邊帶的幾十個人,特別是有李宜德這樣的高手強攻,還怕拿不下鍾紹京夫婦嗎?所以不如索性來個突然襲擊。結果一試驗,鍾紹京果然開門了。這樣一來,這次冒險就算有驚無險,一舉成功。李隆基順利地進入禁苑,也就成功地度過了政變的第一個考驗。
從韋後臨朝稱制到李隆基舉兵僅僅只有19天,而這19天的周密策劃,也充分顯示出了李隆基的膽識和謀略。在李隆基等人成功地進入禁苑後,政變也就進入了實質性階段。禁苑位於宮殿的北門外,而宮殿的北門之內就是皇帝所在的後宮。要想一舉拿下韋皇后,關鍵就在於守衛北門的禁軍。那麼接下來,李隆基將遭遇怎樣的考驗呢?
三、誅殺韋後
第二個考驗便是能否取得禁軍的支持。有人可能想,葛福順他們不是已經決定支持李隆基了嗎?沒錯,但這只是葛福順他們幾個軍官的個人決定,能否得到士兵的響應還有待檢驗。李隆基到鍾紹京家裡沒多久,葛福順他們也來了。幾個人等到二更,夜深人靜,出門一看,只見天上正降流星雨,一顆顆碩大的流星閃著白光劃過夜空,就像雪花飄落。眼看發生了這樣的天象,和尚普潤和軍師劉幽求趕緊說:這就是改換天命的象徵啊,我們動手吧。緊張時刻,再堅強的人都需要安慰,這一句話,其實也就是一種戰爭動員,一時間群情振奮。這時候,李隆基趁熱打鐵,對葛福順他們說:諸位報效國家、博取功名的時刻到了!你們打算怎麼辦啊?葛福順馬上說:您就看我們的吧。說完直奔萬騎和飛騎的營房。韋皇后在萬騎和飛騎系統一共派了四個將軍,除了女婿武延秀住在宮裡,其他三個人都在軍營之中,天色已晚,他們早就睡著了。葛福順仗著自己是萬騎的軍官,大搖大擺走進營房,手起刀落,頃刻之間,三個人的腦袋已經落地了。把幾個將軍解決完,葛福順這才大叫起來:韋皇后毒死先帝,想要篡權!今夜我們就要給先帝報仇,立相王當皇帝!誰要是三心二意,幫助逆黨,我會株連三族,決不輕饒!葛福順也是萬騎的老長官了,平時威望很高,再加上韋皇后派來的幾個將軍濫用刑罰,早就失了人心,現在眼看著幾個將軍的首級都在葛福順手裡,萬騎和飛騎的士兵紛紛表態,堅決跟著葛將軍!這樣,兩支禁軍就算爭取過來了。
那麼,這一步是不是冒險呢?相當冒險。試想,如果韋皇后派去的幾個將軍防範嚴密一點,葛福順沒有順利得手;或者雖然殺死了幾個將軍,但是士兵們並不擁護葛福順,那形勢不就危險了嗎?可是,歷史事實就是,這兩種危險都沒有發生,葛福順非常輕鬆地就拿下了軍隊。這樣一來,政變的第二個考驗又順利通過。
安撫好士兵之後,葛福順把三顆人頭拿給李隆基,李隆基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他馬上做出下一步部署:自己坐鎮玄武門指揮,葛福順和陳玄禮兵分兩路,殺進宮去。
為什麼李隆基不跟他們一起往裡殺啊?因為,到這個時候,他們又面臨政變的第三個考驗了。就是能否打得過府兵。我們說過,當時韋皇后安排在長安的軍事力量一共有三支:一支萬騎,一支飛騎,還有一支是府兵。從素質上講,也許萬騎和飛騎戰鬥力更強,從人數上講,府兵更佔優勢。現在,萬騎和飛騎算是搞定了,但是,他們能否打敗人數眾多的府兵呢?李隆基仍然沒有把握,所以,他安排葛福順和陳玄禮先帶兵殺進去。如果順利,他再跟進,反過來,如果不順,他可能就另做打算了。那麼,這兩支軍隊進展到底順不順利呢?史書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從進軍速度推算,兩軍的進展還是相當順利的。李隆基不是在二更才開始行動的嗎?到三更的時候,葛福順和陳玄禮的兩支軍隊已經在宮裡勝利會師了,換言之,他們一路根本沒遇到特別有效的抵抗。韋皇后安排的那麼多府兵都哪裡去了?倒戈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這些府兵「聞噪聲,皆被甲應之」,直接在陣前起義了。為什麼府兵會陣前倒戈呀?這就叫天意民心。
李唐王朝自從高宗後期就陷入動盪之中,現在,人心思定,對韋皇后那一套不感興趣了!這樣一來,政變的第三個考驗也順利通過。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聽到兩軍勝利會師的歡呼聲,李隆基也帶人殺進宮來。三路人馬匯合之後,更是勢如破竹,頃刻之間,無論是倉皇逃跑的韋皇后、對鏡畫眉的安樂公主,還是故作鎮定、首鼠兩端的上官婉兒,都灰飛煙滅。
眼看著宮裡的廝殺告一段落,李隆基又派崔日用帶領一隊人馬,出宮清理韋皇后的宗族和黨羽。崔日用本來是韋皇后這邊的人,平時也沒少跟這些人喝酒吃飯,可是政治上的敵人和朋友轉化得就這麼迅速,昔日崔家的座上客,轉眼之間都成了崔日用的刀下鬼。到六月二十一日清晨,韋皇后的黨羽也被一網打盡,政變勝利結束。這個勝利經過了那麼多波折,真是來之不易。論功行賞,一夜之間,劉幽求寫了一百多道詔書,寫得手都軟了。於是,就出現了我們開頭說的那一幕,一百多新官穿著大紅大紫的官服,走上街頭,彈冠相慶!
對於這次政變,學者認為,它雖然本質上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但跟以往的一些內爭不同,它在唐朝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李隆基「撥亂反正」的第一步,沒有這次政變,也就沒有後來的「開元盛世」。那麼,李隆基為什麼能夠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取得政變的勝利?
李隆基為什麼能在那麼不利的條件下取得成功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史書中提到的用人方略。具體說來,就是《新唐書》總結的 「劉幽求之謀,崔日用之智,鍾紹京之果」。李隆基雖然年輕,但是在用人方面已經頗有心得。鍾紹京用他的地理位置,劉幽求用他的發達頭腦,崔日用用他的隨機應變,甚至還有葛福順用他的武力、普潤和尚用他的宗教號召力、王毛仲用他的溝通能力。這些人都是人才,能夠讓各種人才為我所用的,就是帥才,是王者之才。但是,只講用人還不足以解釋他勝利的原因。我覺得,李隆基取勝,至少還有三方面的因素:勇氣、運氣和人氣。
什麼是勇氣?對於李隆基而言,勇氣首先意味著敢於背水一戰。李隆基是貴公子出身,在此之前從沒有打過仗。但是,在李唐王朝大廈將傾的時刻,他敢於挺身而出,以弱斗強,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政治勇氣,正是這種勇氣成為整個政變成功的基礎。
中國古代講天命。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好運氣。李隆基的運氣好不好呢?太好了。政變中他經歷了三次大考驗,每次考驗都意味著一次巨大的風險。試想,如果鍾紹京堅決不開門會怎麼樣呢?如果葛福順沒能把韋皇后派去的主帥殺死會怎麼樣呢?如果萬騎殺進宮後,遇到府兵的誓死抵抗又會怎麼樣呢?可以說,任何一步出差錯,都可能功虧一簣。可是,事實就是在任何可能出差錯的地方都沒出差錯,這就是運氣。
再看人氣。中國傳統儒家經典《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李隆基為什麼有這麼好的運氣呢?看起來是老天幫忙,其實真正的原因還在於李隆基以及李唐宗室此前積累的人氣。試想,如果李隆基不是在半年前和鍾紹京交上了朋友,鍾紹京怎麼會臨時決定支持他呢?如果李隆基平日沒有和禁軍交往,將士們又怎麼會為他賣命呢?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韋皇后倒行逆施引起天下人不滿,大家普遍同情李唐宗室,又怎麼會有府兵的臨陣倒戈呢?
這樣看來,李隆基之所以能夠取勝,關鍵在於他的軟實力。在歷史的選擇面前,軟實力並不軟,相反,依靠軟實力取勝的李隆基剛一出手,就是一記重拳。這只重拳打垮了韋皇后,也打掉了懸在李唐宗室頭上的利劍。
誅殺韋皇后是唐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在這場關乎唐朝前途命運的鬥爭中,李隆基 「識度弘遠,英武果斷」的政治家素質得到了充分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