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宋代的花石綱:宋代行賄為什麼用太湖石? | 陽光歷史

 

A-A+

解密宋代的花石綱:宋代行賄為什麼用太湖石?

2016年09月04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51 次

  奇石、美石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欣賞把玩的重要對象。因為石之美的抽像與空靈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精神相契合,所以很多文人士大夫都愛石成癖。石頭的審美是以「瘦、透、漏、皺、丑」為主要標準,也就是石頭之美在於其體態苗條、紋理貫通,石頭上要滿佈大孔小孔,上下貫穿、四面玲瓏,並且石頭的表面要有凹凸的褶皺,特別是石之美在丑中見出,丑到極點也就美到極點。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曾經在《藝概》中指出「怪石之丑為美,丑到極處就是美到極處」。

  在中國的欣賞用石中,太湖石是其中的精品。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因產於太湖而得名,是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太湖石的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最能體現「瘦、透、漏、皺、丑」之美。太湖石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據北宋人陶穀所作的《清異錄》記載,唐代就開始盛行玩賞太湖石。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個酷愛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歸仁裡和南郭的別墅收藏太湖石極富,白居易稱他「休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可見其愛石之深。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南宋時期杜綰作的《雲林石譜》中對太湖石也專門有記載。

  宋徽宗對太湖石的喜愛更是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他把天下有名的美石奇石編入「花石綱」運送到北宋都城開封,供他玩賞,給當時的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災難。當時運送太湖石的船隻日夜不絕,為了使較大的石頭能順利通過,經常要拆毀橋樑或者城郭。可以說,「花石綱」的運送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當時皇帝、官僚士大夫及文人雅士均喜愛奇石,太湖石又是石中極品,以至影響到當時的社會風氣,行賄送禮也喜歡用太湖石。

  北宋運送花木為什麼稱作「花石綱」呢?

  「花石綱」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運送花木的方法為什麼稱為「花石綱」呢?這與宋代的運輸管理方式有關。

  綱是一種運輸貨物的組織編制。北宋時期,全國各地的貨物,往首都開封運送,都要編成一組一組的,往往以同類物資編組,一組就稱為一綱。這種成批運輸貨物的方法,稱為「綱運」。如當時把運牛的叫牛綱,運馬的叫馬綱,運糧的叫糧綱。官府以綱作為計量單位,制訂有關綱運的各種法令,其中包括對押綱人員的獎懲。

  由於綱運的物資龐雜,裝載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散裝的物品如米鹽茶等需要進行包裝,或裝袋、或裝箱等。有的物品則不需另行包裝如馬、牛、羊等。這些物品都各以不同的計量標準分綱運發。分綱標準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一般米以一萬石為一綱,銅錢以兩萬貫為一綱,鹽以十五萬至二十五萬斤為一綱,馬則以三十或五十匹為一綱。宋朝初年為確保各類綱運物資裝發數量與質量,收裝時,需由地方官吏交互點實後加上封記,交付管押吏員上京。同時還需要向三司等中央相關主管機關申明品質狀況。

  通過綱運進行運輸的時候,還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水路綱運由起發地至京城有千里者,需要八十天一運,一年可以運三至四次。在運輸途中沒有原因不能隨意停留,一個地方最多只能停留五天。所經過的地方還有各種管理機構審查物資有沒有缺少,綱船有沒有丟失等問題。海道綱運,北宋時很少使用,因此不規定固定的起運日期,而到南宋以後,海運已成定制,於是設立程限。如福建市舶司所發綱運,需要在兩個月之內運到臨安。陸路綱運在沿路遞鋪置鋪歷,如果有官物到鋪,必須由管押人親自登錄到鋪的時間、管押官員的姓名、所押官物是何物以及士兵、車輛的數量和應該送到的地點等資料。

  綱運是宋朝時主要的運送物資方式,並且這種運輸方式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相當科學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