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和議竟然沒錯?趙構需要時間穩定局勢 | 陽光歷史

 

A-A+

宋高宗趙構和議竟然沒錯?趙構需要時間穩定局勢

2017年03月11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95 次

   提起宋高宗趙構,人們首先想到的詞就是:昏君。龜縮江南,屈膝求和,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民族英雄岳飛的正是此人,無論殘害主戰將領,還是管金國皇帝叫叔叔,趙構的基本國策就是一個字——「和」,這種看似窩囊的政策對不對呢?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崇禎是主戰的,為了對付來自後金的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農民不堪重負,揭竿而起。為了剿滅農民起義軍,軍費又增。最後,只能是惡性循環。公元1644年,由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崇禎自縊而死,當然後來又有幾個朱明子孫跑到南方去建立南明政權,希望至少能保住半壁江山。可是個個不爭氣,被清朝一一剿滅。

  趙構面臨的情況呢?北宋中央政府垮台之後。未被金軍染指過的地區也頓時陷入一片混亂。這位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年輕人望著父兄留下的殘破的半壁江山,開始了他重整河山的艱辛歷程,恢復山河是要打仗的,打仗是要錢的,如不和金人講和,這錢從哪裡來,還不是從老百姓身上來,面對土地兼併嚴重,貧富如此懸殊的南宋初年,一意主戰最後只能和崇禎的下場一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失去統一政權,金人趁機南下,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

  宋金議和後,宋每年向金朝貢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有人說這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未必。南宋的財政收入,一年8000萬貫,即使2貫折銀一兩,25萬兩白銀和25萬匹絹佔不到南宋政府財政收入的1%。這裡需要說另一件事,還是明朝,蒙古鬧饑荒,明朝卻捨不得救濟蒙古。最後,滿洲人在糧食很困難的情況下救濟了蒙古,在軍事和賑災,軟硬兩手政治手腕下,皇太極終於把蒙古納入他的八旗之下,強大起來的後金成了明朝巨大的威脅。

  從這個角度來講,花錢買和平,宋朝的老百姓仍然是歡迎的。同時,北方遊牧民族,軍事力量強,而生產能力弱。一旦沒有糧食就南下掠奪,不掠奪就會餓死。農耕文明用什麼阻擋北方草原的「餓狼」呢?只能用糧食。讓他們通過市場換糧食好呢,還是讓他們掠奪好呢?答案不言而喻。

  趙構與金國議和,為南北雙方創造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也是最合理的結果,因為雙方都沒有能力消滅對手。人生就像一次次的賭博,選擇一條最為安全的道路雖不能讓自己飛黃騰達,但卻可以使自己立於不敗。趙構成功地做到這一點,他的帝國甚至比他的敵人金國生存的時間還要長。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