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寇准客死異鄉真相:因為忠直沒有朋友
中國有著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在皇權體制下的名臣們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忠臣們為輔助君王恪盡職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們往往命運多舛。本文述說了在中國歷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們的人生歸宿雖然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封建社會群臣的全貌,但卻足以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中國歷史風雲的變遷和人性的善惡,更能體會到中國歷史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
寇准客死他鄉的北宋「脊樑」
寇准出生在關中道渭河邊一個貧苦的農民家中。他17歲時父親就死了,自幼跟著母親飽受人世間的艱辛。19歲那年,寇准趕赴開封參加宋太宗親自主持的全國會試。在殿試大堂下,年輕的寇准面對太宗的提問,對答如流,顯示了卓越的才華。皇帝非常欣賞他的才識和剛直的性格,便破格錄取了他,那時他還不足20歲。
寇準被宋太宗錄取後的第二年,就去四川巴東縣當了知縣。寇准到了那兒不到半年,巴東縣就政通人和、百業興旺。老百姓親切地稱年輕的寇知縣為「寇巴東」。
宋太宗非常器重寇准,提升他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主持官員的考核與選拔工作,把組織人事的大權放心地交給了寇准。寇准不畏強權,公正不阿。無形之中,得罪了很多權貴。一天,他騎著馬匆匆趕去辦事,突然,街旁閃出一人攔住他的馬,連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此事很快傳到了太宗耳裡。太宗非常生氣,訓斥道:「我聽說有人喊你『萬歲』了?」寇准連忙說:「陛下,這一定是有人陷害我……」太宗氣還沒消,說道:「哼!聽說你當時還挺高興的,明天你就到青川去吧!」
寇准離開京城還不到一年,朝廷裡就亂成了一鍋粥。太宗一道聖旨,又將寇准召回京城,拜為參知政事。面對爛攤子,寇准掄起了改革大斧。這使許多當權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很快,以馮拯等人為首的守舊派結成了反對陣營,把朝廷攪得終日不寧。此時,太宗皇帝年齡已經大了,過早地出現了老年癡呆的跡象,他聽信讒言,將寇准貶為鄧州刺史。
寇準被貶到鄧州後兩年,趙恆當了皇帝。權衡再三後,真宗皇帝任用寇准為宰相,寇准又一次回到了宋王朝的權力中心。
公元1004年,北方遼軍大舉南侵,一天之內就有五次告急文書飛到朝廷。真宗皇帝大為震驚,滿朝文武大臣都十分害怕,皇帝身旁一幫投降派主張向南京逃跑,向成都逃跑。寇准站出來對著投降派憤怒地說:「誰再為陛下出南遷的歪點子,誰就是大宋朝的千古罪人。遼軍沒什麼了不得的,如果陛下御駕親征,一定會把遼軍打回老家去的。」
真宗皇帝聽了寇准的話點頭說:「你說得對,我御駕親征,一定要把遼國人打回老家去!」
宋軍在寇准的指揮下,連獲大勝。在澶州前線,膽小的真宗就是不敢過黃河,寇准又極力勸說:「陛下,過吧!背水一戰,想當年,楚霸王項羽把船都砸漏了……」
真宗說:「我知道……不過,書上寫的不能全信,可別把我那龍船給砸了!」
寇准把真宗帶到了黃河北岸。在兩軍對峙的戰場,真宗皇帝如從天而降出現在澶州北城樓上。宋軍官兵遠遠望見黃龍御旗,頓時歡呼聲迴盪在數十里外,遼軍一聽宋朝皇帝來了,鬥志一下子就垮了。寇准指揮宋軍乘勢進攻,遼軍倉皇逃竄,主帥中箭身亡,官兵大半被俘。從那之後,宋遼息兵,雙方簽訂了睦鄰友好的「澶淵之盟」。
那些曾主張逃跑的大臣們,忌恨寇准的功績,又怕寇准問他們的罪。他們相互勾結,要把寇准趕下台。他們向真宗進讒言說:「陛下,歷來戰爭就像賭博一樣。寇准讓陛下上前線,實際上是把陛下作為賭注。萬一仗打敗了,陛下還有性命嗎?」對寇准本來就有猜忌的真宗,不由得怒火萬丈,撤了寇准的宰相職務,讓他到陝州去當了知州。這年寇准45歲。
13年後,58歲的寇准再次被真宗詔回朝廷任宰相。這時的北宋王朝,已是千瘡百孔。真宗皇帝得了腦血栓後,劉皇后把持了朝政,她的兄弟魚肉百姓,干了很多壞事。寇准不畏強權,把劉皇后的兄弟處死,為老百姓除了個大害。劉皇后由此對寇准恨之入骨,她和近臣丁謂內外勾結,多次誣陷寇准,使真宗又一次把寇准貶到相州去當刺史。可劉皇后心裡還是不踏實。等到真宗去世後,劉皇后便將寇准一貶再貶,從河南相州的刺史貶為湖南道州的司馬,再貶到廣東雷州的司戶參軍,流放到遠離朝廷的荒野之地。
寇准63歲時,病死在雷州司戶參軍的崗位上。臨死時他還往窗外看呢,兒子說:「父親,您就別看了,朝廷早把您給忘了!」寇准說:「我是看天晴了沒有,雨都下了好幾天了,老百姓的莊稼別淹了!」
40多年的宦海生涯,寇准從「寇巴東」到樞密院直學士、堂堂宰相。這一生歷盡坎坷,最後從高處不勝寒的相位被貶到小小的司戶參軍。但他剛直的性格,為民請命的精神,卻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