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戊戌年的維新變法:一場不可能成功的嘗試
戊戌變法,又稱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人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人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的一部分。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北京城可謂風雲變幻。隨著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其他帝國主義列強紛紛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就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艱難歲月裡,中華大地上湧現出了一批生機勃勃的改革家。他們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奔走呼號,一心要改變中國落後任人宰割的局面。他們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了。
本來,清政府的保守派極力反對維新派的變法主張,但是由於國內形勢的急劇惡化,清朝的守舊派勢力對維新派也稍稍作了讓步。守舊派不僅同意光緒皇帝與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接近,也允許總理衙門代遞維新派的條陳。
可以說,維新派發展的黃金時期到了,所以,康有為等人就抓住這個機會緊鑼密鼓地進行輿論宣傳和具體行動的實施。維新派在京城四處鼓動群眾,宣傳維新變法的好處,使百姓認識到只有變法才能挽救大清朝,也只有變法才能改變中國任人宰割的悲慘局面。此時的維新派在人民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康有為還通過總理衙門向皇帝遞呈了《應詔統籌全局折》等五個條陳,聲淚俱下地陳述了中國堪憂的現狀,併力諫光緒帝以「雷霆霹靂之氣」,成就頂天立地的千秋功業。在奏折中,康有為明確指出,中國本是泱泱大國,但如今卻面臨帝國主義國家瓜分的局面,其原因並不在外部,也就是並不在於列強的蠻橫和強大,而在於中國政府多年來的安於現狀、驕傲自大,一味地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而不思進取。他言辭懇切地指出,如今的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如果繼續安於現狀、不思變革,就會有亡國滅種的危險。只有摒棄落後的封建思想,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體制和發展模式,對中國進行自上而下的變革,才能挽救危局,挽救清政府。
康有為的言辭深深地觸動了光緒帝和一些銳意進取的進步人士,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不尋常的時期也隨之到來了。戊戌年春,維新變法正式拉開了帷幕,舉國震驚。改革遍佈京城的每一個角落。而據康有為後來回憶,當時,他所居住的斜街門庭若市,幾乎變成了知識分子談論國政的中心,真可謂「來見者日數十,座客填塞,分日夜之力往各會宣講」。維新派以其極具鼓動性和說服力的演講鼓舞了無數仁人志士,乃至平頭百姓。就這樣,一場「人思自奮,家議維新」的改革轟轟烈烈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