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朝入關大分封:秦朝滅亡後諸侯勢力的重新劃分 | 陽光歷史

 

A-A+

楚朝入關大分封:秦朝滅亡後諸侯勢力的重新劃分

2016年03月07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345 次

  項羽入關了,誰也別想阻擋他前進的步伐。劉邦先入咸陽前,咸陽民眾已做好遭到報復的心理準備,不過劉邦的安撫政策讓他們打消了顧慮。但這一切轉瞬即逝,項羽大軍的開進改變了這裡的一切。他來了個「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項羽對秦政權有著不可遏制的怒火,而革命欲達目的就要不惜一切,對待被革命者就是要革他們的命。

  投降的子嬰被殺害,宮室被焚燬,大火三月不滅。對愛搞排名的人來說,項羽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縱火犯。他又掠走了宮廷寶物、女人等等。流氓劉邦沒做的事情,項羽都出色地完成了,看來大英雄有時就是大流氓。

  很難說這場暴力行動是經過認真考慮的,但它的客觀影響顯而易見。粗暴方式傷了人們的心。不論革命軍對秦政府給予如何不良的評價,但秦地民眾已經適應了這裡的一切,而秦國國力的強大,完成統一大業,在秦人看來那也算榮耀。

  從情感上講,六國貴族以及民眾還很難對帝國認可。十五年前秦國憑借武力征服六國,那麼今天也讓你秦國嘗嘗被武力打擊的滋味。以暴易暴遂成為一種定式。

  當年秦國地處西陲而能雄霸天下,除了內部因素,地理環境也非常重要。有位老兄就對項羽講,「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史記·項羽本紀》),建議他根扎秦地,據守關中,圖霸天下。這正是革命勝利後該考慮的問題。大概建議提得太晚,面對眼前的廢都,項羽想的卻是功成名就,榮歸故里。用他的話講:「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他否定了此提議。就這點出息,還好意思跟秦始皇比。這位老兄對項羽相當蔑視,於是說了一句,人們常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呀。項羽便把敢於說真話的老兄烹煮了。

  既然項羽並不想當關中王,他又何必阻止劉邦來當呢?可見關中地理位置的重要。項羽並不想親自出面阻止劉邦做關中王,便徵求懷王的意見,可懷王並不給項羽面子。儘管司馬遷沒有為楚懷王單獨作傳,但看得出他絕對不是糊塗蛋。懷王的答覆讓項羽深感不滿。他對眾將領講,懷王是我們項家扶立的,他有什麼功績,憑什麼立下這個約定!當初為了能夠盡快推翻秦帝國,暫時立六國王室後裔為王,只想靠他們一點點的影響力;可衝鋒陷陣,血染沙場的是諸位和我。苦戰三年,才取得革命成功。當然了,我們也不是絕情絕義之人,懷王雖然沒啥功勞,還是應當分給他點土地,尊他為王。

  這大實話說的,把革命者當初那點遮羞布都扯下來了。眾將領一聽,還真是這回事——大哥,就聽你的了。公元前206年,春季,正月。項羽尊懷王為義帝,以古代帝王轄地千里,必居江河上遊為由,把義帝一竿子支到長江以南,讓其定都郴縣(湖南郴縣)。

  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分享革命勝利成果上,也就是給大夥一個交代,不能白忙乎三年吧,這就是大分封。項羽先冊封諸侯,最後自封。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地為原魏國和楚國的九個郡,建都彭城(江蘇徐州市)當時稱江陵為南楚,彭城為西楚。項羽主持分封,自王梁、楚,都於彭城,故稱西楚霸王。,其他封國情況如下:

  項羽分封的諸侯一覽表

  姓 名封 號封 地都 城原來職位獲封原因劉邦漢王巴、蜀、漢中南鄭(陝西漢中)懷王部下先入關章邯雍王咸陽以西廢丘(陝西興平)秦帝國統帥降項羽,項羽承諾封王司馬欣塞王咸陽以東櫟陽(陝西臨潼)櫟陽獄掾 隨章邯?項羽,對項梁有恩董翳翟王上郡高奴(陝西延安)章邯部下當初曾勸章邯投降魏豹西魏王河東平陽(山西臨汾)魏王延續申陽河南王河南郡洛陽(河南洛陽)張耳部下首先攻下河南郡,迎接楚軍韓成韓王韓故地陽翟(河南禹縣)韓王延續司馬卬殷王河內朝歌(河南淇縣)趙歇的部下平定河內,屢有戰功趙歇代王代郡代縣(河北蔚縣)趙王改立張耳常山王趙地襄國(河北邢台)趙歇的丞相張耳賢能,又跟隨項羽入關英布九江王六邑六(安徽六安)項羽部下戰功在楚軍中第一吳芮衡山王邾縣邾(湖北黃岡)百越地區酋長率軍協助,又隨項羽入關共敖臨江王南郡江陵(湖?江陵)懷王大臣率兵攻打南郡,戰功多續表姓 名封 號封 地都 城原來職位獲封原因韓廣遼東王無終無終(天津薊縣)燕王改立臧荼燕王薊薊(北京市西南)韓廣部下跟隨楚軍救趙,又隨軍入關田巿膠東王即墨即墨(山東平度)齊王改立田都齊王臨菑臨菑(山東淄博)田巿的部將隨楚救趙,接著又隨軍入關田安濟北王博陽博陽(山東泰安)故齊王之孫投降項羽,助其救趙。

  看得出項羽實行分封的原則是基於革命者的戰功。既然項羽能把楚國的君主拋到一邊,他也做好了對其他諸侯國進行整頓的準備,這點儼然受陳勝的革命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影響。就項家而言,「將」也不該永遠是「將」,也可以當「王」。能否當王不再基於血統出身,而是憑借戰功。

  不難發現,項羽對戰國七雄進行了肢解:

  楚國一分為四:西楚、衡山、臨江、九江;

  趙國一分為二:常山(趙國更此名)、代;

  齊國一分為三:齊、濟北、膠東;

  秦國(關中)一分為三:雍、塞、翟;

  燕國一分為二:燕、遼東;

  魏國一分為二:西魏(魏國更此名)、殷;

  韓國一分為二:韓、河南。

  七國已經成為歷史!可見,秦國滅亡六國並不是秦帝國被推翻的原因。身為貴族的項羽接住秦始皇手中的利劍,再次對貴族們揮舞。究其原因也不複雜,利益使然。讓他們死灰復燃並不是項羽樂於看到的事情。況且楚懷王的作為更加深了他對王室後裔的反感。

  按照規則,既然懷王被尊為義帝,則意味著義帝乃天下共主,應該有分封諸侯的權力。可實際上義帝成了擺設。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其本質與其他諸侯王並無二致。「霸」與「伯」二字古音相同,可以通用。「伯」字的涵義是「長」,「霸王」即諸王之長。自稱「霸王」表示他的地位雖在義帝之下,但又在十八王之上。

  不管怎麼說,義帝名義上是天下共主,這是繞不開的事實。所以,沒過多久項羽便殺了義帝。此做法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政治資本,帶來的只是道義上的巨大負擔。按照常理,項羽本該料到這一後果,不過想到此時項羽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殺義帝也就不足為奇了。

  項羽不給懷王加「皇帝」名號,義帝被殺之後,項羽也不自封「皇帝」,力圖與秦帝國進行區分。在革命者看來,既然革命總該要與被革命者相區別,否則革命的意義在哪裡?

  項羽不學秦帝國,而是要建立像周王朝一樣的分封制度。周王室沒有衰微時,其分封的諸侯國只能獲得公、侯、伯、子、男爵位,不會封王。周朝的分封依據血緣關係,絕大多數被封的諸侯都是王室宗親,而因戰功獲得分封的只佔極少數。只不過社會發生了劇變,到項羽這裡,分封的諸侯都是王,而且分封的依據僅是戰功。

  項羽為了消除王室後裔的勢力,分封時除了對其國土肢解外,還有意把他們遷徙到新的封地,而把傳統意義的六國分給他們的部下。雖然韓成延續了過去的待遇,但是他根本沒有被允許赴任,最後被殺。除此之外就是齊國,三分的齊國依然由田氏主宰,但項羽卻把本是齊王的田巿遷徙到膠東,而把齊國的部下田都封為齊王,而牛氣沖天的田榮沒有獲得任何封賞。這給項羽日後帶來了巨大麻煩,迫使他兩線作戰。

  大分封是否有道理?對項羽而言肯定有道理,畢竟誰也不會故意制定有損自己利益的制度。但是項羽並沒有規定諸侯國的責任與義務,也沒有向天下民眾發佈治國綱領或者是當前形勢分析與未來展望。他低估了戰友們的實力,或者說他對自己的實力估計得過於強大。的確,項羽的實力不容小覷。當分封的文件下達後,溫順的劉邦竟勃然大怒,吼著要進攻項羽。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論當即遭到蕭何的反對。蕭何諷刺道,雖王漢中但起碼比死強多了。如果按照先前約定,劉邦應該做關中王,但項羽與范增懷疑劉邦有奪取天下的野心。鑒於雙方已經講和,且又不願意背上違約的罪名,便打算把交通不便的巴、蜀兩地封給劉邦。但直接這樣做會引起人們的質疑,於是大肆宣傳「巴、蜀也是關中的土地。」既然都是關中土地,封給劉邦自然不違約了,而其他被冊封的關中三王則起到遏制劉邦的作用。劉邦自然非常生氣,《漢書·蕭何曹參傳》載:漢王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於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事實的確如此,當時項羽的實力太強大了。


標籤:



給我留言